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制订策略分析
2015-11-20李洁
李洁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针与灵魂,是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出发点与归宿。但是,在实践当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教师唯上,一味儿地照搬照抄教参,而未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些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过于泛化,直接将教学目的当成了教学目标,而不顾及学生学习的基点;还有的教师仅仅关注认知类教学目标,而注意方法目标、过程目标和态度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师教学目标制订当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纳分析,进而找出对策。
一、现状分析
1.教学目标内容过于笼统和空泛
案例一:《加法的估算》一节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当中感知估算的必要性;
(2)增强学生估算的兴趣,促进其估算能力的提高,使其思维更加灵活;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分析:
“使其思维更加灵活”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这样的目标应该是经由长时间、多学科的教学才能实现的。如果仅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目标准确地抓住了数学的学科特点,但具体到一节课来看,难免过于笼统、空泛了,没有体现出当堂教学内容的特点,有“大而空”之嫌。
2.教学目标过度注重形式,面面俱到
案例二:《统计》一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会依据统计图表提出和回答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和思考,形成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初步体验,掌握简单的数学收集与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形成热爱数学的思想。
分析: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但并不等于每一节课都要围绕这三个维度来制订教学目标,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节课”,而应该在不同的教学当中的不同的侧重点。案例二中的教学目标就是一味儿求新、求全、主次不分的典型。如果真按这样的目标来组织教学,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只能浅尝辄止,杂乱无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3.预期目标过高
案例三:某教师制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教学目标
(1)识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利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从教科书的编排目的来看,这部分内容只是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物体,思考,猜测,交流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在逐步完善的过程当中,体会和理解其算法。由此看来,教师所制订的“识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 利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明显不在教材的要求之内,与教材的编写意图不符,只能导致教学容量和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没有其他意义。
4.评价标准过于模糊
案例四:《欣赏设计》一节的教学目标
(1)在指导学生欣赏美丽图案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图案设计;
(2)培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
分析:
此节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而后组织一次操作型实践活动。上述教学案例所制订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使得教学评价出现了较大的随意性。
二、策略分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由单元到章节不断细化而来的,具体到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非常具体的,通常会呈现出以下四个基本特点:一是其表述要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的发展水平上,具有鲜明的具体性;二是说明该堂教学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有哪些,如何实现,具有鲜明的操作性;三是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检查达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具有及时性;四是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不同有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课时教学目标,其设计具有较强灵活性。根据上述特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制订课时教学目标:
1.以教材的编写体系和意图作为基准
将知识点从教材当中提取出来,而后从整个教材的体系来研究如何实现教材信息向教学信息的转化,考虑材料的收集和教学手段的选择,还要找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2.以学生的实际学习准备作为出发点
学习准备可理解为学生在新的数学学习开始之前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准备,既包括学生已有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也包括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
3.从内容和行为两个方面细化教学目标
教师在前述分析基础上,以内容和行为作为标准,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使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对应起来,形成系统。
一是要横纵对照,点、线、面结合。即课时教学应该明确在单元教学当中所起的作用,对于整个教学当中的起伏、渗透和铺垫做好安排,全面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同化—顺应需求,做到纵成线、横成片。
二是实现“四个同步”。即同步确定各节教学目标的层次与序列,同步明确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同步制订教学目标的达成与监控手段,同步制订教学目标的评价与修正策略。
4.准确叙述教学目标
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力求科学、准确、具体,使师生能从教学目标中知道该教(学)什么、怎么教(学)和教(学)到什么程度。同时,教学目标应该从学生行为和变化的角度来叙述,而不宜从教师“教”的角度来叙述。
5.需要注意的具体问题
(1)注意整体效应,使所有的教学目标实现合理分层、有机组合。
(2)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制订的教学目标应有一定的弹性。
(3)教学目标的阐述应该明确而具体,强调学生应出现的具体的行为、态度和认知上的改变。
【作者单位: 赣榆特殊教育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