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朴实本真的语文教学之路

2015-11-20杨敏芬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王冕语文能力语文课

杨敏芬

当今语文教学流派纷呈,语文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语文课堂的容量越来越大,综合性越来越强。有人戏称现在的语文课堂得了“三高”:高强度、高密度、高内容。承载着“三高”的语文课堂,效率却总也高不上去,这究竟是为何?笔者试图从一些语文课堂的现象中找寻症结,在实践中探求朴实本真的语文教学之路。

一、 现象:各显神通演一场

[现象一]教师执教中年级《小露珠》一文,屏幕上关于小露珠的一张又一张精美的图片,缓缓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轻柔的音乐也随之在课堂上流淌,学生被一张张艺术化的图片震撼,惊叹之声此起彼伏,听课老师的眼球也被深深地吸引着。执教老师微笑着站在一边,对学生这样的反应甚为满意。

[现象二]低年级阅读课上,执教的是绘本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对书中的大幅插图进行了深入的学习,色彩、线条、明暗等一系列的美术专业术语在语文课的课堂上成为主角。学生热火朝天地讨论着:红色代表着什么,这里为什么用红色的插图……

[现象三]高年级语文课上,教师节奏飞快,知识点个个摸到,还搜集了很多课外的补充材料来增加文本的厚度,增强课堂内容的密度。学生被老师快速地牵引着学了很多知识,教师觉得该讲的都讲到位了,成功感很强。

二、 问诊:品尽佳肴少一味

前两个现象中把很多“非语文”的元素请进了课堂,意在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提高学生表现美的能力……这无可厚非,但必须建立在“语文”的基础上,为“语文”服务。“现象一”为代表的课堂随处可见,尤其是公开课,听课者常常在这样的课堂上感受一个字——美。美妙的语言,美妙的画面,美妙的音乐,美妙的形式,美妙的意境……怎一个“美”字了得?语文老师把十八般武艺都搬进课堂:音乐、图片、视频……语文课成了纯欣赏课。“现象二”中的课堂教学内容非常多,把整个课堂填得满满的,可是学生在课堂上被内容边缘化了,没有静思默想的时间,没有内化知识,让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时间。静下心来,不难发现,这些课堂承载了太多的任务,容纳了太多的东西,充斥着太多“非语文”的元素,恰恰少了“语文”自己的独特味道。尽管语文课也承载着思想、情感等目标,但这是所有的学科所共有的。语文教师不能为了这面上的共有目标而放弃自己必须承担的学科独特任务。以“现象三”为代表的课堂是严重的“三高”课堂,看似面面俱到,精彩纷呈,其实也就浮光掠影,没让学生留下什么,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在达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学生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而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是为“培养语文能力”这个目标服务的。语文课上,一旦忽视了语文课堂的特质,忘却了语文教学的特有任务,忽视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把听说读写的任务弃置一边,手段再多,花样再新,也只能是落得个“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结果。这样的语文课堂呈现着虚假的繁荣,是得了“肥胖症”,看似丰满,实则淤肿,去除华丽的包装,一无所剩,难以让人感受语文“暗香浮动”的意蕴。

三、 策略:返璞归真求一根

面对如此语文课堂,给语文课“瘦身”,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反复思考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语文课到底怎么上?特级教师李明新认为,有效的语文教学首先“要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就是教师教得朴朴实实,学生学得扎扎实实,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真正得到提高”。这段话就是为语文课“瘦身”开了一剂良药,“教得朴实”“学得扎实”,有利于我们寻求语文教学的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就以我执教过的《少年王冕》一文为例,谈一些看法和做法。

1. 教什么——合理取舍

一节语文课应该呈现给学生的是什么,这是教师应该反复思考的,这就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取舍很关键。那么,根据什么去选择、取舍呢?依据是两条:一是文本特点;二是学生特点,即《课标》对某个学段学生的要求,学生的实际(包括已有经验、理解接受能力等)。《少年王冕》该教些什么呢?首先,它是典型的“人物篇”,感悟人物孝顺、勤奋的特点是重要任务。其次,文章记叙了王冕七岁到十八岁的事,但不让人感觉冗长,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正是“有详有略”这一手法的功劳,让学生感悟“有详有略”的手法是必不可少的。其三,文中有一段极美的雨后荷花描写,要引导学生明白在这篇写人的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篇幅写景?这是对学生习作时选择材料和组合材料有着实际性的指导作用。

2. 怎么教——科学选择

(1) 以“本”为本。首先,在统领全课的大问题的思考上,我立足课本,充分利用课后练习的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很容易就能从课文中感悟到王冕的孝顺与勤奋,但这种感悟还是比较肤浅的,还不能震撼学生的内心。要达到深入领悟,可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重点解决课后练习的另外一个问题:母亲让王冕放弃渎书,去给人家放牛,王冕却说:“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是不是他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谈谈你的看法。依据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就能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入王冕的内心:第一层面,学生一般都会觉得王冕是个好学勤奋的人,他是想在学堂里读书的,只是他为了不让母亲难过,故意说在学堂里闷得慌,帮人家放牛心里会快活些。这是善意的谎言,是王冕懂事孝顺的表现。第二层面,引导学生体会这真的是谎言吗?有没有可能是内心的实话?王冕家境贫寒,他看着母亲一个人做针线活供他读书,特别辛苦,因而在学堂里学习心情也不舒畅。如果王冕看着母亲独自辛劳,支撑着整个家庭,内心很是舒适,又何来孝顺之说?可见这番话也可能是王冕的真心话。体会到这里,王冕这个形象就显得有血有肉,他的孝顺与懂事是发自内心的。其次,考虑学生在直接总结“有详有略”的写法有困难,需降低难度。我采用《补充练习》上的最后一题,“按年龄,把事件进行填空。作了这个铺垫,学生就会发现:作者并非一年一年平铺直叙,而是有选择的。有些年份略去不写,有些年份略写,有些年份具体写,这就是“有详有略”的写法。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王冕十岁、十三四岁这两个年龄段进行详写?让学生明白,选择详写的部分,一方面是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另一方面是人物生活发生转折的地方。

(2) 精减手段。音、频、画,常常在语文课堂上“珠光宝气”,学生的耳目得到了刺激,可语文素养却无处找寻。在这一课上,我本着精减手段的目的,力求用最朴素的手段去上最朴素的课。因此,能看书的,我绝对不用PPT呈现,书上的文字、插图,我都不用课件显示,就是看着课本学习。对于文中的多音字,我让学生到文中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交流正确读音。有的老师提出多音字可用PPT显示,节约时间,不用学生到处找。然而,我的目的,恰恰是通过学生的“找”去阅读,去发现多音字必须放在句中,才能读准字音,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体会词义。

(3) 找准品读点。“减少是为了增加。”减去一些“非语文”的,是为了增加语文特有的。学习语言文字始终是语文课最根本的任务,要用心品读文本的语言文字,能读懂文字表达的意思,能读懂文字背后蕴藏的意思,这就需要找到合适的品读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一些“好词”都会特别关注,不需老师过多引导,但对一些看似简单平常,实则意义深远的词,就容易忽视,而品读这些词,不仅会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文中有这样两句话:“眼看三个年头过去,王冕已经十岁了。”“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这两句都是文中的过渡句,略过了王冕三四年的生活,但第一句用了“眼看”,第二句用了“不知不觉”,这仅仅是作者为了避免重复用词吗?经过讨论,学生会发现,作者的用词非常准确,绝不是为了避免重复而用。“眼看”有眼睁睁看着的意思,母亲独自做些针线活供王冕上学,日子非常艰难,这样的生活是—种煎熬,这三年每一天都过得不容易,真是度日如年。“不知不觉”则反映了王冕在秦家放牛的时间过得很快,没感到时间流逝。究其原因,是王冕在秦家放牛既能补贴生活,也能读书,日子充实,内心愉悦,这样就能准确地把王冕生活的不同状况呈现在读者面前。

3. 教成怎样——追求“学会”

很多教师满足于“教过了”,知识点没有遗漏,就问心无愧了,这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模糊。没有区分度的认识,教师还是以自己为中心,眼中没有真正地看到学生。事实上,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学了《少年王冕》一文,可以提供其他一些人的文章,让学生运用走进人物内心,联系其生活实际体会的方法,感悟人物特点;还可以提供一些人物材料,让学生进行选材练习,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当然,也可以在写人物习作时,选择合适的景物进行描写,以学会以景写人的方法……

教语文,用语文的手段;学语文,用语文的方式。让学生在朴实本真的语文课堂上,与文本共舞,学习语用,吸收文化,成长精神,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

(作者单位: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王冕语文能力语文课
国学积累:语文写作教学路径的多元探寻
王冕学画
王冕画荷花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可怕的语文课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王冕 墨梅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