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兴趣产生的四个阶段
2015-11-20吴湘
吴湘
我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这在当下的课堂中尤可见证。如何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呢?本文结合《夜晚的实验》一课,谈谈产生兴趣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投向注意
现在的学生,坐进课堂之中时,对学习内容已不再陌生,或早已提前阅读数遍,或已做了较为充分的预习,因而,对学习材料本身的好奇已经荡然无存,如何还能再形成集中的注意呢?
学习《夜晚的实验》一课时,同学们齐读了课题,教师乘势而问:“你最想提出什么问题?”立刻使同学们的关注点聚焦到这几个字上来。经过约两年时间的锻炼,学生们质疑的能力逐渐提升,而且,问题的指向性也越来越明确。
“为什么要做夜晚的实验?”
“夜晚的实验是怎样做的?”
“实验的结果怎样?”
当教师带着浓浓的疑惑,重申这三个问题时,大大地点了个赞“好!”同学们的目光中放射出兴奋的光芒。学生自主提出的优质问题,自然地转化为具有适度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有效地激励着学生的阅读欲望。这种求知欲是个体对知识的一种不满足状态,学生所具有的稳定的兴趣与爱好,就是来自这种早期的具有定向性的探求欲。
第二阶段——产生期待
有了这种探求欲,学生便对问题的答案产生了某种期待。在期待中,有了自己这样或那样的猜想,教师便可以乘势而进。
“大家想最先解决哪个问题呢?”教师再一次将选择权交给学生。可别小看这权利的移交,同学们大有“我是学习主人”的感觉。没想到结果是——超级合作——只听众生抢答“第一个问题!”
“好!”老师爽快地答应,“自主阅读,在书上标出答案。”
顺利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师生共同走入第二个问题——三次实验的经过。“请用图表的方式,将实验的过程梳理清楚,可以自创表格,也可以参照黑板上老师提供的不完全表格。”同学们听清要求后,立即迅速地将复杂的实验经过,用简洁的关键词提炼概括,小组汇报,同学们获得了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愉快体验。
“实验的结果”,通过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然后适当组织语言便一带而过了。学习至此,同学们对本文写了什么,并按什么顺序写的,这两个基本问题已经了然于胸,同学们又站到了新的学习起点上。
第三阶段——形成要求
如何再次实现“以学定教”呢?此时,教师巧妙地向同学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刻的同学们似乎处于无疑的状态,无疑,便不会有真正的学习发生。真正的学习,必须伴有思维的活动。于是,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学到这里,大家又会产生哪些新的疑惑呢?”
起初,同学们一怔,心想:自己都学懂了呀!没什么不懂的问题了?一阵纳闷之后,有同学异常兴奋地举起了手:“我想到了……”
“好!给更多的同学留下思考的时间,再好好地琢磨琢磨!”
“老师,杜明硕想提这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略写成功的那一次实验,而详写了前面失败的两次实验?”
“好问题,吴老师都没想到如此有探究价值的好问题!”再加上唐钲翔同学提出的为什么以《夜晚的实验》为题,而不以《斯帕拉捷》为题?”当这两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个个脸上流露出不解的神色:哎?为什么呢?从而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活动——从言语的内容走向探究言语表达的形式——为什么这样写?
第四阶段——付诸行动
当学生期待的事物与实物的差距出现的时候,兴趣就可能变成欲望,通过对实物的要求显示出来,最终兴趣以行动的方式得以实现。
为了能进一步激起学生用“行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教师又鼓励道:“以小组为单位,组员积极献策,看哪些小组将问题解决得既快又好!”大家立即在阅读、思考、交流中了解他人的想法,原本以为需要六七分钟才能解决的问题,没想到三四分钟便解决了。先请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的成果,再请其他小组予以补充,最后,同学们自行总结了“前详后略”这种写法的妙用,直击人物形象的特点。教师再也无需去问,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斯帕拉捷?
令执教者深有感触的是:学生不仅能够提出具有非凡价值的好问题,还能将问题恰如其分地解决掉,学习活动由“倾听学习”,向主动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迈进。兴趣的发展,由“要求”转变为“行动”,表现出积极的能动性。这是多么令师生快乐的事啊!
学生的学习是出于兴趣,还是出于强制,效果大不一样。出于兴趣做事,心情愉快,头脑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往往事半功倍。我们的教学如果能够实现由投向注意——产生期待——形成要求——付诸行动,这样完整的回路,而不留缺口,同学们的学习便会伴随着兴趣前行!
(作者单位:徐州市泉山区星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