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案例品析
2015-11-20郭茜
郭茜
【案例1】走进青海高原
1. 播放青海高原的视频。此时,你想到了哪些词?(苍茫、广阔无垠、寸草不生、凄凉……)
2. 正因为如此恶劣的气候环境,才会使我们看到这样的情景:(指导朗读)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简洁而开阔/悲壮和苍凉/高寒和缺水/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3. 难怪那些边塞诗词读起来也是如此苍凉、悲壮。(配乐读)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 教师串词引读课文第2~4自然段。(配古典苍茫之乐)
【反思】文中对于青海高原的描述以四字词语为主,如果逐一讲解显然是死板的。使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恰到好处地利用并指导朗读,能够很好地让学生穿越到青海高原这样的恶劣环境中,入情入境地诵读出苍茫、悲壮的气氛,使得那些四字短语,幻化成一幅幅画面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同时也为教学下文“青海高原这株柳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独立生存”做好了铺垫。
【案例2】感受外形的神奇
1. (映示课文第5自然段)请同学们小声读一读,把你认为能体现柳树神奇的词句画下来,写下感受。
2. 学生交流。通过“两合抱粗”“浓密”“百十余平方米”“树干和树枝的粗实而坚硬”(与“柔柳”作对比)“叶子的深沉”,感知柳树的高大、粗壮、旺盛的生命力。
3. 作者在观察高原柳时,先从整体(粗壮、高大),再到部分(树干、树枝、叶子),最后再回到整体(巍巍然撑立),引导学生边朗读,边领悟写作方法。
4. 这株柳树就是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指导联系前文朗读。(配乐)
5. 难怪作者惊叹(引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反思】在理解完柳树旺盛生命力的时候,我把学生领回到课文第2~4自然段中,写这株柳树的生长环境,映衬着朗读,让学生再次在这样的句子中,感悟高原环境的苍茫、恶劣和令人生畏,与作者同时发出惊叹:“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案例3】感受经历的神奇
1. 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手掌用力就是“撑”。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哪里看出不容易呢?拿出笔来,把重点的词句画下来,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
2. 师生共同学习第6、7自然段。(作者的猜测和想象)学生通过关键词、句,说出青海高原这株柳在如此高寒缺水、难有植物生存的环境下,竟能生根、发芽、长叶,实在神奇;在无数次的高原风雪、雷轰电击下,竟能起死回生,实在神奇;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竟能永久的生存下来,并形成了一道壮丽的风景线,更为神奇……学生在一次次的感受中陆续展开想象——看到了一幅幅殊死拼搏的画面,听到了一声声誓不低头的声音,感受到了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3. 这样的撑立堪称艰辛,难以想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坚持不懈、永不言弃……)
4. 回文诵读第5自然段。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你们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它能长得这样的高大、粗壮了吗?
5. 难怪作者在开始的时候这样写——(引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神奇在
神奇在
神奇在
神奇在
6. 回归主线、紧扣文眼: 所以令作者——望而生畏。
【反思】这段教学是重难点之处,每个学生的理解、体验、感受是不同的,与其绞尽脑汁地深挖讲解,不如静心阅读,潜心会文,紧紧抓住同学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在反复比较、多元想象中品读,使学生读懂这株神奇的柳树,这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读懂了作者要告诉我们的这种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作者单位:南京市钓鱼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