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微课”应用于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15-11-20张翌胡秋艳
张翌++胡秋艳
随着移动终端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微课因其资源容量小,很适合网络移动学习,在生活节奏快速的今天,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应该是走在其他学科信息技术应用前沿的学科,这样才能引领学校教学的信息化。本文从微课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意义以及微课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在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堂上,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对新知识掌握快慢不同以及课堂时间的限制,进度慢的同学在短暂的课堂学习中难以完全掌握老师所教的内容,而功底较好的学生则希望老师能教一些课外的知识和技能。随着微课的出现,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借助微课更加个性化。本文将简单谈谈微课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
一、微课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意义
1.微课将教师从知识和技能的反复讲述中解脱出来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信息技术课堂往往是由若干个短小精悍的微课学习环节组合在一起的,如能将其中的教学环节制作成微课的话,学生就可以结合个人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弥补个性差异、查漏补缺的目的。因为学生可以反复播放观看,利于接受能力慢和需要及时复习的学生学习,从而,老师则从反复的讲述中解脱出来了。
2.微课大大节约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间
“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教师在课上不用再浪费大量的时间对一个操作进行反复地讲授了,而只要注重学生的答疑和解决问题的培养训练,这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
3.信息技术课堂应用微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果把知识比做金子的话,那么,自学能力便是点金术;如果把知识比做鱼的话,那么,自学能力便是捕鱼的本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生存的主题报告中警呼:“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微课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等,有了这么全面的微课,学生可以自行预习、复习、练习、总结、归纳等。学生在微课的学习中体会到了自学的乐趣和成就感,有助于激发他们自学能力的发展,为他们在知识激增、竞争加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生活,实现终身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
4.课程被永久保存,日后可查阅、修改,也可供反复使用
这是现阶段所有数字产品都具备的特点,微课大大减少了教师的教学量,让教师投身于教学设计上,并且,微课时间短,内容少,资源容量少,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二、信息技术教师应如何应战“微课”来袭
微课在中小学校园开枝散叶,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如何应对成为信息技术教师当前应该思考的大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所需的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要做好心理准备。
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教师要有一定的微课制作知识。教师可以到互联网上查找优秀微课视频课例,如“微课网”、“中智微课”、“佛山市中小学名师精品课例(优秀微课)平台”、“中国微课网”等,都有很多优秀的课例,并且还有微课制作方法,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从中汲取信息技术微课制作经验。
再次,教师要熟悉选课、教学设计、制作课件、课程录制等微课的制作过程。选课要根据课程的需要,捋顺出知识点,然后就每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这里要注意:一个知识点制作一个微课,每个微课切入课题要迅速、讲授线索要清晰、语言得体、板书节约、小结快捷。制作课件要简短明了,录制过程中尽可能消除干扰因素。这里还要强调的是同事之间的协助和相互观评,反复改进,以制作出优秀的微课。
然后,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观看微课进行学习。教师应在课堂上将这些微课进行串联,让学生分步学习。另外,学区各校之间可以共享微课资源。
三、总结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将微课应用于小学课堂,要充分认识和跟随发展,把握良好时机,提升自己,让微课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有效工具。本文将微课引入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重点分析了微课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意义和信息技术教师应如何更好地运用微课进行教学。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通化市东昌区第二实验小学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