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统计的译学词典常见术语研究
2015-11-19万颖婷彭发胜
万颖婷,彭发胜
(合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009)
“译学词典是译学知识的工具书,它汇集译学词语,按某种次序排列,构成体系,描写译学的历史和现状,解释各词语所代表的事物和概念,为读者提供了解和研究译学的相关信息。”[1]其诞生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是翻译学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而译学辞典的研究,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称得上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从我国第一部译学词典诞生至今,我国译学词典编纂史仅仅走过了二十余年。国外译学词典的研究也基本与我国同步,甚至还稍稍落后一些。纵观现有的译学词典,无论是宏观的收词立目,还是微观的释文编写,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尤其是传统的译学术语收录,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定名不够规范、译名不够统一、释义比较单一等。通过对常见术语的研究更能集中表现这些问题,从而能对症下药。语言规范、内容明确的译学术语是顺利进行学术交流与对话的基础,也是译学术语建设的任务和翻译学学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研究者要在充分认识译学词典的理论价值、文化贡献价值和多层创造价值的基础上,运用理论知识不断完善这一领域的研究。
一、研究对象
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四本译学词典分别为:(1)Mark Shuttleworth与Moira Cowie的《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1997,以下简称DTS)[2];(2)Jean Delisle,Hannelore Lee-Jahnke,Monique C.Cormier的《翻译研究关键词》(TranslationTerminology,2004,以下简称TT)[3];(3)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Jeremy Munday的《劳特里奇翻译研究指南》(TheRoutledgeCompanionto TranslationStudies,2009,以下简称RCTS)[4];(4)意大利学者Giuseppe Palumbo的《翻译研究关键词》(KeyTermsinTranslationStudies,2009,以下简称KTTS)[5]。
我们对四本译学词典的所有条目进行数字化处理,列出四个英汉对照的术语表,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四本译学词典中的译学术语数量分别是:DTS为405个,TT 为251个,RCTS为222个,KTTS为169个。可以看出,KTTS所收录术语最少,DTS所收录术语最多,TT 和RCTS收录术语相当。原因是各个作者对收录术语多少以及收录什么术语都有自己的判断。KTTS作者认为由于近年以翻译为题的出版物数量激增以及对翻译考察研究的方面和角度的扩展和翻译的跨学科性,使得想在一本书中包含所有相关概念成为不可能达成的愿望,再加上作者自身对翻译研究所持观点的影响,使得作者着重呈现的是最通用的翻译观点,同时,作者选择偏好的另一决定性因素是倾向于选用英语陈述的理论和研究。最后,他还指出了重要的一点——将调查局限于笔译的当前研究,因此排除了口译。他认为今日口译也许已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更广泛、更全面的研究[5]4。DTS所收词条绝大多数为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尤其是7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研究领域所创造或采用的专门术语。词典主体除了由原创英语译学术语构成之外,还包括一些译自德语、法语、俄语等其他语言的重要术语或概念。因而可以说,它不仅代表了英语世界现代翻译研究领域中术语建设的最新面貌,而且也较充分地反映出国外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科发展的最新状况。DTS选词的来源主要是术语丰富的书籍,且不看这些书籍的名声有多大,由此看来其收录译学术语较多也是上述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TT 和RCTS收录词条数目相当,是由于两本译典都较为注重介绍性,TT 是一本译学初学者指南,而RCTS中译典则是该著作对于翻译理论概念介绍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本译典的目的都在于显化概念、力求清晰,因此砍去了大量较为复杂、存在争议的词条。由以上分析可知,译学词典术语的收录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
二、译学词典常用术语及其分类
我们对四本译学词典语料库进行高频词统计后发现,只有10个共同条目。这个数目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不同个人在作出选择决定时是有很大差异的。以下本文将重点分析这10个共同条目,并且将其按冯春波教授提及的分类方法分为四大类:关于翻译术语与专名的条目、关于翻译方法与技巧的条目、关于翻译理论的条目和关于翻译批评的条目[6](见图1):
图1 四本译学词典中共同术语条目分类图
1.关于翻译术语与专名的条目
统计后我们发现,在高频词中关于翻译术语与专名的条目只有source text和target text两个相对的术语概念。由此可见这组词在翻译学中的重要地位,它们是翻译过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即源文本和目标文本。虽然一直以来翻译的概念备受争论,但它始终包含了语言转换的过程,因为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存在才使翻译得以实现,成为有目的、有作用的过程。通过对四本译学词典的比较,我们发现在解释这组词时,DTS的解释最为详尽,在基本遵循一词一义原则的基础上,指出了这组词在不同的背景之下可能存在的不同理解,这也与作者编纂时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有必然的联系[2]215。谭载喜先生在翻译DTS时指出,该译学词典希望“既尽可能正确地反映出源术语的本来面目,同时又特别在词条定义和解释层面具有较好的可读性”[7]x。而作者Mark Shuttleworth也指出:“本词典认为有必要对术语提供涉及面较广的解释,而不仅仅是提供一种观点。翻译研究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往往是互为冲突的概念、认识与理念。与此相对应,本词典在编写过程中不局限于某种唯一的途径。”[7]xxv相比之下,RCTS和KTTS较为简单,只是给出了学科定义,而且带有明显的作者个人判断。RCTS指出源文本是翻译的“起点”,目标文本则是将要被创造出的文本[4]228。而KTTS则指出源文本有时与“foreign text”(陌生文本)对等,目标文本则是翻译的“产品”。TT 和DTS在给出相关解释后还加上相关术语的导入,形成词汇链接网络,体现出关联性,提供特定语境中的交叉参考。
四本著作的共同点就是力求所选术语释义的准确清晰,虽然带有主观色彩,但为了词典编撰的一致性和可读性,基本秉持一词一义、有所突出的思想。由于这组词是翻译学的基本词汇,四本词典都对其基本概念进行了解释,但是基于各个词典编纂目的的不同,TT,RCTS和KTTS都倾向于根据自我理解和所处时代最广泛和接受的理解给予最简洁明确的解释,只有DTS在给出基本意思后附加了进一步的解释,以便排除读者可能出现的理解错误。这些编纂方法基本遵循了语言学中相关性、必要性和适量性的原则,既尽可能提供相关信息,同时根据篇幅和指导思想要求适量而取,提供必要的、读者可能查阅较困难的信息。
2.关于翻译方法与技巧的条目
在四本译学词典中,共有六条相同的有关翻译方法与技巧的术语。这六条术语又可分为两大类,“free translation”和“compensation”分别为不同程度的翻译方法与技巧概括词,而“borrowing”,“calque”,“modulation”和“adaptation”则依次为维纳(Vinay)和达尔贝勒纳(Darbelnet)所指出的七种翻译程序中的四种[8],属于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虽然其意义有褶皱变化,但这四本译学词典中均收录这些翻译方法也足以证明这些方法至少在一定历史时期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
(1)borrowing,calque,modulation 和adaptation 这四条术语均与维纳和达尔贝勒纳的七种翻译程序有关。根据四本译学词典的释文,除了TT 外,其他三本译学词典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七种翻译程序,有的还给出详细的说明和再阅读。调查后发现,由于TT 所选术语的基础是1993年让·迪里索(Jean Delisle)出版的供普通初学者使用的翻译手册Latraductionraisonnee收录的术语汇编,虽然维纳和达尔贝勒纳在1958年就提出了翻译程序理论,但是直到1995年被翻译为英文后,才开始在欧洲广泛流行和接受,因此可能是出于为初学者编写的考虑,TT 中并没有对其进行整理介绍。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个人的观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条目的释义之间的关联性。同时TT 的一大特点就是善于举例,在给出基本释义后,TT 中经常出现典型的示例,可供教学使用。而另外三本译学词典给出的释义基本一致,以“adaptation”为例,虽然三本译学词典释义相仿,但RCTS和DTS更明确地将释义分为两项,第一项给出了“adaptation”的基本意思,是一种采用特别自由的翻译策略,对文本作出相当大的改动,以便适合特定读者或特定翻译目的而得出的目标文本。接着第二项则都指出它是维纳和达尔贝勒纳所说的七种翻译程序之一,并指出它属于曲径翻译——维纳和达尔贝勒纳将翻译分为两类:曲径翻译(oblique translation)和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而在KTTS中两层意思被合并,但其后更详细地指出其适用范围和方式——多用于剧场和字幕翻译。在关于另三个条目的释义中,KTTS有时省略了有关七种翻译程序的介绍,只给出了现代常用基本释义,而RCTS和DTS则十分明确地引用了维纳和达贝尔勒纳的相关观点,尤其是DTS,在每一条目释义的参见中都明确指出另外六种翻译程序,形成了系统网络。根据词典的编纂原则,一般来说释义的排列顺序是按照信息的强弱来排列的,也就是说,读者首先习得的释义往往是其核心词义,也是此术语的高频词义。因此释义的编排也体现了作者的个人观点倾向。值得指出的是,KTTS的一大特点是少用参见,采用一种复式结构,将相关联的词语用黑体突出于释文之中,使条目链接网络遍布于释文。虽然另外三本译学词典也均在释文、参见和再阅读中给出相关理论来源,以丰富、明确释义内容,增进人们对此术语的多方面理解,但适当使用复式结构可以替代部分参见,在同一词条中再现语义场,有利于读者触类旁通、扩大视野,因而也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编排方法。
(2)compensation “compensation”是对存在的“文化空缺”的一种补偿。上述的四个条目都可以说下属于这一条目,属于具体的技巧和方法。KTTS 和TT 的阐释较为单一,只给出核心释义。而RCTS和DTS都给出赫维(Hervey)和希金斯(Higgins)的补偿定义和补偿理论:“通过使用与源文本不同的手段,在目标文本中产生近似源文本的效果,以补偿源文本重要特征在翻译中的走失。”[9]RCTS在第二项中提出“compensation”有时也指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的第四步,并给出相关参阅。DTS则从多个角度描述了这一术语,不仅给出赫维和希金斯的观点,还给出哈维的观点,使读者能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在社会认知视角下,同一术语的不同描述可以帮助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此术语的发展脉络,并且可以解决术语的“模糊特征”的问题,充分体现译学术语研究的描述性特征。但同时译学术语研究必然要体现出一定的规定性,如果缺乏统一审定并纵容各种术语存在,就会引起学术混乱。术语定义时追溯缘起过程后加以总结定性,客观上能够起到学术上的导向性、总结性作用,避免在同一议题上反复无谓争论,因此术语的标准化问题也不能忽视,目前译学词典的编纂大都也坚持描写性为主、规定性为辅的原则。
(3)free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与“literal translation”这两个相对的观点,是一种更为广泛的翻译技巧与方法的概括,所有翻译方法和技巧几乎都可以用这两大类来概括。对如此重要的概念作释义时,四本译学词典均提及了“free translation”与“literal translation”的对立观点,尤其是KTTS,直接将两组词并列为一条术语条目,这也体现了作者对于所谓的直译和意译二分法的接受和赞同。RCTS在指出两者的对立和不同时主要借助著名翻译学者的观点,其条目释文具有学术论文的特征,并提供书证及研究线索,以便进一步阅读,这也符合该译学词典作为翻译研究指南的特性,作者旨在介绍具有影响力的各家各派的观点,而词典只是该书的一部分,借以明确概念,帮助研究者对翻译学有进一步的理解。这样的译学词典知识密集、可读性强,避免了专著的水分,既有利于构建清晰的翻译学全景图,又便于译界认识了解本学科的空白及薄弱环节,对于翻译学学科体系建设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非常值得译学词典编纂者学习。DTS提出这一观点的发展及演变,倾向于历史性的介绍,并提供了参阅的主要资料。而TT 出于教学的目的则列举了诗歌翻译的例子,以明确的例证指出意译与直译的区别,能够切实地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同时TT 给出两条解释,进一步指出直译有时不仅指一种翻译策略,也指“任何使用这种翻译策略而成的译文”,并给出同义词和相关条目的参阅,显得更为系统完整。结合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编纂词典时,TT 十分注重建立译典的内部链接,使整部词典成为系统的体系,便于读者形成有关翻译学的知识网络[3]42。
3.关于翻译理论的条目
根据统计,四本译学词典中关于翻译理论的条目只有“skopos theory”一条,这也足以证明这一理论对于翻译学的重要性。翻译目的论[10]是威密尔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创立的翻译理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它的提出被认为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突破了赖斯(Reiss)功能对等理论研究的局限。对这一重要理论术语的解释,除TT外,其他三本译学词典都提及这一理论的创始人威密尔,KTTS和DTS更是在释文中指出这一理论的沿革和发展。TT 作为一本初学者的教学用书,力图清晰简明地描述为数不多、直接属于翻译教学领域的相关术语和概念,因此其有意简化了这一概念,只指明这一观点的基本思想,并加以定义,注重其实用性。作者认为“复杂的心智活动需要一精确的概念为工具来加以描述”[11],因此关于这一理论的其他相关内容则主要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讲述。RCTS作为一本翻译学学习指南,在指出威密尔的观点后也没有再做描述,而是在参阅中指出相关内容,让读者有很大的自我学习自由。KTTS和DTS则不同程度地描述了这一理论的变化,当然由于个人的偏好与知识限定,偏重也有所不同。KTTS指出诺德(Nord)对这一理论的发展,而DTS则指出图里(Toury)的看法。
4.关于翻译批评的条目
根据统计,关于翻译批评的共同条目也只有“coherence”,足见这一标准对于文本评价的重要意义。连贯不仅是对目标文本的评价也是对源文本的评价。除了DTS 外,其他三个译学词典都将“coher-ence”与“cohesion”联系在一起,将两者进行区别分析。TT 同样给出例证,说明什么是缺乏连贯。DTS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则偏向于创始人威密尔和赖斯的解释。这也印证了DTS的初衷:“所有术语都是按照它们最初使用的语境来编写和定义的。主要词条的解释一般还包括人们对它们的不同观点,以及自该术语最初被提出或采用以来人们对其用法的各种评论。”[7]xi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特定10个相同条目的比较分析,这四本译学词典都秉持了以描写性为主、规定性为辅的编纂原则,但又各有千秋。总体上四本词典都力求所选术语释义的准确清晰,虽都受社会认知局限的影响,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为了词典编撰的一致性和可读性,基本都秉持了一词一义、有所突出的思想。根据词典的编纂原则,一般来说释义的排列顺序都是按照信息的强弱来排列的,也就是说,读者首先习得的释义往往是其核心词义,也是此术语的高频词义,然后再为每个释义增加参见与再阅读,以丰富、明确释义内容,增进人们对此术语的多方面理解。但这四本词典所选术语都是按字母顺序,而不是按重要性排列。这种编排以不同的方式接近或符合读者的心理表征,有助于读者査找并识别译学术语的含义。但是相比较而言,RCTS作为翻译学习指南,致力于各家各派观点的介绍,词典只是全书借以明确概念的补充,因此其条目释文更具学术论文的特色。同时,译典中提供的书证和研究线索也便于读者的自主学习,译典的知识密度高、可读性强。书中构建的翻译学全景图在使读者受益的同时又向译界清晰地展示了学科空白和薄弱环节,有利于推动翻译学的学科体系建设。KTTS的一大特点是少用参见,采用一种复式结构在释文中直接搭建链接网络替代部分参见,并再现词条的语义场,更利于读者融会贯通。TT 作为一本初学者的教学用书,注重概念和术语的明晰化和简单化,以便于初学者形成概念。这本注重实用性的译典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举例,特别适合教学使用。DTS的解释最为详尽,在基本遵循所有术语都按照它们最初使用的语境来编写和定义的原则的基础上,提供了涉及面较广的解释,而不仅仅是提供一种观点,以扩大读者的知识面。
本文通过对四本译学词典的语料统计,从宏观框架和微观条目方面都进行了考察,虽然有定量分析,但结果仍然落实到定性的考察。当然译学词典的研究前景广泛,随着其跨学科性的增强,亟须拓宽研究范围,将理论研究结果落实到编纂实践中,加强研究力度和深度,同时注重微观层面的细化研究,这也需要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努力。
[1]孙迎春.论译学词典的描写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51-55.
[2]Shuttleworth M,Cowie M.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
[3]Delisle J,Lee-Jahnke H,Cormier M C.Translation Terminology[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9.
[4]Munday J.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Routledge,2009.
[5]Palumbo G.Key Terms in 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Continuum,2009.
[6]冯春波.论译学词典的编排[C]//孙迎春.译学词典与翻译研究文萃.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24.
[7]谭载喜(译).翻译研究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8]Vinay J P,Darbelnet J.Comparative Stylistics of French and English:A Methodology for Translation[M].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37-43.
[9]Hervey S,Higgins I.Thinking Translation:A Course in Translation Method:French to English[M].London:Routledge,1992:11.
[10]Vermeer H J.Skopos und Translationsauftrag[M].Frankfurt am Main:IKO,1989:173-187.
[11]孙艺风、仲伟合(编译).翻译研究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