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教育思想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研究
2015-11-19商汝松
商汝松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0-000-02
摘 要 “终身学习”教育思想的提出和实践为体育学科的飞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终身学习”教育思想给予学生个人价值及人文价值的实现以充分的重视,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的创新平台和发挥空间,从而促进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在引介“终身学习”的基础之上,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向“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观念的转变进行探讨,进而对“终身学习”教育思想影响下的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 终身学习 高校体育教学 长远发展
飞速发展的经济和不断进步的人类社会,使得人们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面对着改革传统的艰巨任务,其中“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是当今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在学校生活之中,大学生群体的生活色彩日趋丰富,较之原先传统应试教育下的体育教学方式也应当做出较大的改变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高校体育是针对学生个体素质和性格体现的教学科目,因此要对学生的个性和人权给予充分的尊重,研究“终身学习”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终身学习思想
1976年11月的第19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成人教育发展的报告》中提出了“终身学习”概念。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1994年11月在罗马召开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会议将“终身学习”定义为:通过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一生所需要的全部,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都具备信心、创造性,并且愉快地应用知识、价值、技能和理解。终身学习的基点在于,人要在一生中自觉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条件,包括时间、环境等,不断的学习,即“全人生学习、全方位学习”,从而使人自身的潜能不断转化为现实能力,并为人的健康发展服务。一般来说,无论社会具不具备终身教育所需要的条件,任何情况下“终身学习”都能够独立存在。“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具有终身性,学习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 ,而且,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
随着人类对体育的认识和需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学校体育教育的职能也在悄然发生转变,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已经成为学校体育新的价值取向,这正是“终身学习”和“终身体育”之间存在的契合之处,“终身体育”的过程即是“终身学习”的过程,恰如“活到老,学到老”所言,体育是一项终身感受的“学习任务”。
二、“终身学习”思想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的理念
(一)健康第一
我国的应试教育虽然历来受到了各方的批判和质疑,但是,结合实际情况而言,在人才选拔和保障公平中,这一制度依旧是一种重要和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而言,应试教育具备相对的公平,但是却也使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应试教育观充分重视学生成绩的提升,但是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了其次,尤其是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应试教育阶段,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尤其是体育课,使得学生缺乏了相应的体育技能学习和身体锻炼,难以充分地享受到体育带给他们的乐趣,难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健康第一”的理念开始在体育教育领域应用。高校体育教学有着较强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这为现代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因此,贯彻执行“终身学习”教育理念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学生体质、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等素质的综合提升。根据实际需要,从应试体育观学技术转变为素质体育观求健康,将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认真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终身体育观
高校体育教学有着阶段性的特点,通常高校体育教学都是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大学高年级学生基本和体育课无缘,导致大多数学生缺乏体育锻炼。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扭转我国大学生的这种对于体育锻炼的错误认知。我国很多的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开始的两年课程中会设置相应的体育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和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形成学生参与锻炼的体育意识,然而,在大三之后,学业的逐步加重,工作压力显现,体育课程被取消,在这样的背景下,除非有着浓厚的体育兴趣,很多大学生都选择放弃体育锻炼。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没有树立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一旦没有了体育课以及所要求的体育学分,他们就不会再去从事体育运动,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大学生具备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任何人的学习生活以及步入社会后所面临的强烈的社会生活、工作压力均要求人们具有较高的身体素质,在不断增大的脑力劳动和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作用下,人们的身体素质变得越来越差。想要自身能够承受社会生活、工作带来的压力,也要求将终身体育锻炼纳入人生计划。针对上述情况,就要求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尽可能的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以及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保证学生——“社会人”的身体素质健康。
三、“终身学习”思想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必然方向
(一)追求体育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终身体育参与的养成
健身价值和人文价值相结合。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所提出要将“终身体育”理念作为基础,将体育的健身价值和人文精神价值相结合,从而达到物质和精神共同提高的双重效果。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有效地融入体育的健身价值,体育教学自然没有有效地发挥出自身应有的效果,因而也没有相应的提升健康水平,这就需要将体育的人文精神价值有机合理的融入体育教学。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追求自由自主的学习方式,充分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学习,将学生的个性充分挖掘出来。体育技术技能学习和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体育知识技能与人文价值联系密切,相辅相成,单纯的体育锻炼方法习练只会培养出极为呆板的学生,而单纯的人文思想精神虽有有益价值,却无法摆脱体育教学实践而发挥出来。因此,我们必须教与学两手抓,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觉自主的走向主动学习和锻炼,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二)使学生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体,增加学生终身参与体育的可能性
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认为体育教学的中心是教师、教材和课堂,并将教师的权威在学生身上强行施加,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变得被动,从而严重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及个性化教学理念的践行,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体育教师将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换成为以体育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的教学模式,改善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就是要确定教师和学生的主导和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二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人格,提供给学生发挥基本权利和个性的空间,使得学生处于民主、科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体,增加学生终身参与体育的可能性。
(三)充分利用高校体育俱乐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体育参与机会
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一般都是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目的在于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及技能。对于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体育俱乐部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校园团体,它是由对同一体育项目有共同爱好与志趣的大学生,通过参与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建立在课外、校外体育锻炼和比赛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新兴的活动团体,这种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活动一方面是课堂体育学习的延伸,也是课外体育自主锻炼的主要孕育地。体育俱乐部在高校具备一定的优势,在于它能充分的利用学生课外、课余时间,使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体育锻炼,既强健体魄、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又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非常有利。高校体育俱乐部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也对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起到促进作用,为其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调整体育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终身从事的体育项目
“终生学习”理念的提出突破了传统体育教学中的技术和技能教授模式,更加强调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促使他们对感兴趣的体育知识、技能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并且使这些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发挥作用。鉴于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首先应该考虑一个问题:重新整合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同时,要考虑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进行提高,同时还要这些进行教学的内容在未来能对学生人格、身心发展等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对大学生的教学知识内容的选择就是要尽可能的考虑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现实需要以及未来发展。
在进行关于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娱乐性,增强体育课程教学的趣味性,通过改变课堂吸引力的方式有效加强高校大学生群体对于进行体育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为提高大学生群体投入自觉体育锻炼和学习的机会以及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供帮助。2.创新性,进一步扩展学生的创新空间和思维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找到合适、合理的高校体育课教学模式,提升高校大学生对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的积极性与兴趣。3.实用性。选择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性较强的体育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从事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能力,习得实用性体育技能,为高校大学生群体进入社会之后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贮备进入社会之后可用的体育健康知识,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提供帮助。4.普及性。即是要避免一些复杂性和难度系数比较高的运动项目,尽量降低其复杂性和难度,扩展学生练习的普及范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最广泛的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到高校体育课堂之中。
四、结语
在我国高校体育未来的发展中,“终身学习”理念应用更为深入和广泛,其为现代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创新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与“终身学习”教育思想高度一致的“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也将巩固增强,将更有助于促进学生个人价值观、健康观的形成和优化,进一步拓宽和延伸了学生的体育发展时空,不但有助于学生自身成长,更有助于增强高校体育的重要作用,因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程巧玲.论终身学习与人的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12):98-101.
[2] 贝良.高校体育学科教学目的的实现[J].辽宁教育研究.2006(10):107.
[3] 杨勤,吴秋林.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思路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3).
[4] 赵培军.探讨高校体育俱乐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教育与职业.2007(6):88-89.
[5] 王可.发展性评价在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14(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