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5-11-19管益敏徐经纬
管益敏 徐经纬
(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建筑构造》课程作为高校建筑学、城乡规划、景观设计等专业的专业基础技术必修课程,主要针对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筑设备和建筑经济五方面阐述城乡建筑中常用施工工艺与艺术手法。城乡规划专业作为从“工学”门类——建筑学中分离的一级学科,《建筑构造》作为衔接课程在该专业中更显突出。
由于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阐明其专业偏重点为能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等方面。在课程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与其他横向课程间的联系。
1.城乡规划专业《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教学缺乏横向联系
《建筑构造》作为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中唯一与建筑学横向联系的主干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往往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忽略与《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城乡景观规划与设计》等实践课程的融合,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被动接受传授的知识,挂科率相对较高。
1.2 课程教学缺乏复合性
地方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建筑构造》课程一般选用中建工出版社的《房屋建筑学》一书,教学重点主要在第四篇建筑构造,该部分的实用性强,主要讲述建筑外围结构和内部楼地层以及防水构造以及交通联系等部分的施工构造等。一般采用理论讲解和电子课件结合形式,但仍显空乏,对建筑的解剖分析不够,这部分知识也是导致考试挂科率高的重要原因。
1.3 课程教学学生参与度差
由于《建筑构造》在教学大纲中属于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引导是主要形式,学生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参与少,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需求,老师将知识通过课堂讲授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只是知识传承的工具缺乏对既有知识的批判精神、对新知识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且多媒体教学重视学生所看,弱化了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形成研究性教学体系。
2.城乡规划专业《建筑构造》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改革原有单一的教学模式
改革原有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将原有的48理论课时更改为24+24的理论与课程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与小区工地调研为展开,将《住宅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建筑构造》结合教学,并结合研究性教学模式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提高课程的操作性。导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查阅与课题有关的议题;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已有的理论、结论及方法,提倡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设想,并完成富有个人创造性的工作。这样的方式使得教师与学生都积极获取更多知识,是双向进制的教学方法。
2.2 植入研究性教学体系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方案能力与表达能力结合的方式,如我院《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与设计》与《建筑构造》可形成辅助研究性学习体系,我们并入研究性教学思考环节,带动学生思考建筑构造中的材料、承重方式与《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与设计》的联系,通过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独立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找出重点,化解难点,深化理论学习成果,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课堂的活跃度,共同研究、交流、讨论方案,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这样做可以少走弯路,共享创造性劳动成果。改革原有的固定学分,补充一部分给采用研究性学习完成课题研究的学生。这种学习形式不仅限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还可与其相关学科间形成互动,增进学术活动频率,提高研究成果质量 (图1)。
2.3 建构理论知识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 、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的建构知识理论体系的方式而获得。将建构知识理论体系的理念贯穿相关学科领域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学生通过这些课程建立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的“一帮一”的互动交流体系,教与学不再局限于“班级制”、“学分制”,鼓励学生参加课余创新竞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
3.结语
《建筑构造》课程的改革是探索城市规划复合型和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研究性教学并构建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认知与理解能力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此类方法可用于城乡规划专业其他理论课程的教学。
[1]陈锦富.城市规划专业研究性教学体系建构[J].城市规划2009(6):18-23
[2]徐颖.国外研究性大学教学与科研互动经验及借鉴[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6):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