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思何为“中国文化”

2015-11-19葛兆光

上海采风月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观念汉字

文/葛兆光

重思何为“中国文化”

文/葛兆光

关于中国文化,晚清以来就一直在讨论。我有两个基本想法。第一,过去我们讲中国文化,泛泛的笼统之论太多,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我希望讨论得比较具体一些,也就是讨论什么算“中国文化”;第二,最近几年,中国崛起,很多人开始对中国文化有一种盲目的自信,认为中国文化了不得。我想跟大家表达一个基本观点,文化没有高低,在现在这个世界上,不应该接受种族和文化上的歧视。作为历史学者,我十分不喜欢高度概括的表达。这里讲的,就是中国有,其他国家没有,中国比较明显,而其他地方不是很明显的中国文化。要强调的是,我说的中国文化,很大程度是汉族的文化。因为现在我们的文化是多元多民族的文化,这一点我们首先做出区分。

中国文化的第一个特点,我认为是汉字的阅读书写和用汉字思维。

在现在的世界上,除了东巴文,唯一保留下来以象形文字为基础来表达文化的,是汉字。汉字与表音文字不同,很多字是象形的,还有很多字要会意,会意不够用,更加上声音来标志不同意思。但由于基础还是“形”(文),很多汉字意思是可以从字形或结构中猜测的,而且很多字的意义也是从象形的字中孳生出来的。比如,“木”指树,而“木”在“日”中,即太阳从东方升起,就是“東”,“日”是太阳,如果它落在“草”中,就是“莫”(暮)。“手”象征力量,而手持木棒,就是掌握权力的“尹”、是威严的“父”,可如果是下面加上“口”,表示动口不动手的,就是“君”。

当我们用这些字来表达的时候,我们看汉字的一页书时,就会形成汉字思维。王士元做过汉语阅读和英文阅读的对比,快,但由于一目十行,会带来望文生义。我刚刚到大学教书的时候做过一个实验,用了李贺和李商隐常用的28个字给学生看,很多学生一看就能表达出这些汉字透露的感觉和情绪。因为汉字不是孤立的,它是象形的,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文字的感觉。所以我想汉字的阅读书写和用汉字思维,带来了很多汉文化圈的特点,尤其是给古代中国带来了很多影响,包括超出中国文化圈的汉字文化圈。

第二个特点,我认为是家、家族、家国以及儒家学说。

徐烺光先生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重要性》就这样表达过。他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差异,就是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自我依赖,而中国文化强调群体的互相依赖。整个中国的文化结构是以家和放大的家族文化为基础。我常跟学生说,举四个人,说明其中的关系。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的关系。中国是以父长为主轴的关系,从而区分出与主轴关系的远近,继而区分出五服和九族。在这整个家庭关系中,中国人区分于西方的两个原则,首先是内外有别,其次长幼有序。这种家族关系,由于有内外、长幼,当放大以后,就有“国家”这种社会结构。中国古代国就是放大的家,所以君主可以叫君父,县官可以叫父母官。儒家也得以在这样的社会结构里面和国家结构里面产生出来。

第三个特点,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

宋孝宗、明永乐皇帝、清雍正皇帝,均不约而同讲过“儒教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中国如果和欧洲对比的话,就是中国的宗教在皇权绝对权威下,没有形成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宗教。有绝对性和神圣性的宗教就会有排他性。而在中国,基本上所有的宗教都是在皇帝的控制之下,宗教始终不能和政治抗衡。这一传统的形成,应该经历了近三百年,从东晋慧远和尚“沙门不敬王者”议论,一直到七世纪末的唐代,终于由官方裁定,宗教徒必须礼拜父母与君主,必须接受传统的“孝”与“忠”,接受古代中国的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

政治高于一切,也因此带来宗教之间没有高低,在观念上不存在超越世俗政权的要求,这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也形成了中国人的宗教性和神圣性不强的特点。

第四个特点,从观念、知识到技术的阴阳五行。

阴阳既可以被比拟成日月、天地,也可以象征君臣、上下,什么都可以贯通,从阴阳中进一步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也暗示了一系列的调节技术。金木水火土,在古代中国是宇宙中最基本的五种基本元素。衍生而来相生相克,是贯穿宇宙万事万物的一套学说。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祈等等,用五行都可以归纳整理,否则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能够解释一切的时候,心就很安,反之就不安。

第五个特点,中国有着很强的天下观念、朝贡体制。

如果夜观天象,会发现天是往左转。但有一个地方是不变的,那就是北极。正是因为这样,古代人认为北极是天之中点。古代还认为地之中在洛阳。古代人就想,天如盖,地如棋盘。形成天圆地方,我在中央的观念。

今天在我们的自然观念中,这些观念已变得不可信。但在古代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相信这个观念,想象中国在中央。这个观念带来相当知识,并发展到政治领域,即朝贡体制、册封制度。我的文明比周边文明高,这在很长时间是中国人自己想象的天下,一直到晚明,西方带来改变,才发生改变。

以上就是对什么是“中国”,什么是“汉族中国的文化”的我的看法。

然而中国的文化传统仍是变迁的文化传统,是一个五方杂糅的“中国”。

古代中国虽然有秦汉、宋、明三次汉文化凝结,但也经过中古、蒙元、满清三次异文化的叠加冲击。所以它一定是杂糅的。从中国的民族、宗教、物品上都能看出这种融合。

主流的汉族中国文化很强。原因很多:圣贤和经典学说很早承续,同时和政治融洽相处,流传至今;读书人是文化的传承,通过科举绵延相传;同时古代乡校发达,通过制度化、常识化、风俗化自上而下推行。

但这种很强的主流文化延续性也给我们带来麻烦。一方面汉族中国的空间相对稳定,汉族人口又非常多,所以至今我们仍然在传统、历史和文化的延长线上。另一方面,清朝以降开始提所谓“五族共和”,文化极其复杂和多样。于是,近代中国文化出现了转型和认同的双重困难。本来中国的变化都在传统内变,但现在要在传统外变。一旦天下变化为国家,一旦用护照,传统帝国不得不变成现代国家,中国人的心理压力就会越来越大,焦虑。最能体现的是毛主席讲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开除球籍”等等,我们也能感到中国人现在面临的文化危机。

从“国家”观念来说,一方面我们接受了西方现代以“民族”为“国家”基础的论述,觉得建设现代性的民族国家就是像西方一样追寻“文明”。但一方面又在感情上倾向于中国历史上以“文化”为“国家”基础的现实,觉得必须捍卫汉唐以来,特别是清代以来“光被四表”的大国。

从“现代”观念来说,一方面把西方现代国家的法律、民主、科学看成是导致“富强”的必然的和理想的途径,觉得中国也应该从此走向未来;一方面又把西方列强看成是弱肉强食的野蛮行径,是导致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觉得中国应当另辟蹊径走出一个新的时代。

从“文化”观念来说,一方面中国倾向于把自己作为东方文化之大成,与西方相提并论,所以“中西”“东西”的说法成为习惯;一方面它又必须证明自己是东方优秀文化的代表,不仅要与西方文化抗争,而且要与日本竞争。

我们应该寻找文明与文化、普遍与特殊、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和谐之道。我们说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它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而“文明”是使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那些东西,表现着人类的普遍的行为和成就,换句话说,就是文化使各个民族不一样,文明使各个民族越来越接近。

文化是一种不必特意传授,由于耳濡目染就会获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而文明常被看成是一种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东西,因而它总是和“有教养”“有规则”“有知识”等词语相连。

各个民族的文化往往是固守的,它表现出一种对异质文明的抗拒,而文明常常是始终在前进的,表现着殖民和扩张的倾向。文化与传统有关,它是特殊的,而文明与未来有关,它是普遍的。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观念汉字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动漫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浅析汉风壶与中国文化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