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图书馆公共空间内涵探析*
2015-11-19倪代川吕筱文
倪代川 吕筱文
公共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场所,允许进入空间的人们通过自由出入进行交流互动,不仅包括传统的实体空间,而且包括由互联网催生的各类网络社区,如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在线社交平台。一般来说,公共空间首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时代紧密相连,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过去主要涉及传统物理实体空间,今天则在网络社会的驱动下包含广阔的虚拟网络空间;其次,人是公共空间中的参与者,具有主体性功能,不仅掌握着话语权,而且是公共空间的建构者,是公共空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从当下的媒体观察,全媒体已经成为现代公共生活的基本载体,各种公众舆论、专家解析、社会观察、权威发布等,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全媒体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公共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公共平台。
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正在不断凸显。2006年,OCLC报告指出:“尽管由于印本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少,图书馆作为本地内容传播者的作用可能越来越弱,但图书馆成为社区或大学内的聚集场所的需要仍没有减少”,“信息消费者把图书馆看作是一个学习的场所,阅读的场所,免费获取信息的场所,提高素养的场所,支持研究的场所,提供免费的计算机(互联网)存取的场所等等”[1]。2011年,上海图书馆吴建中馆长在广州论坛上就图书馆主题作了题为“发挥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价值”的专题演讲,明确指出图书馆是“人与人交流的空间”,是“聚集信息资源和人的资源的知识空间”,是“人们共享知识的第三空间”,是“激励人们不断学习和追求的最佳场所”,正在“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公共空间”[2]。
图书馆是现代大学校园的重要公共空间,体现了大学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与效用。作为图书馆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图书馆公共空间属性及功能不仅具有一般图书馆的属性,而且具有自身特殊的公共空间体系与内涵;不仅包含以大学图书馆作为公共建筑的建筑实体公共空间,而且包含当下信息网络技术驱动下形成的以大学数字图书馆为载体的虚拟公共空间,是实体物理空间(主要是指大学图书馆建筑空间为主体)与虚拟网络空间(以大学数字图书馆空间为主体)的统一体,被誉为“大学的心脏”,承担“大学精神的守护者”的责任[3]。为此,对大学图书馆公共空间内涵进行系统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厘清大学图书馆公共空间内涵,促进大学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的发挥。本文拟从文化公共空间、学习公共空间、知识共享空间及信息交流空间四方面对现代大学图书馆公共空间内涵进行全面解读。
1 作为文化公共空间的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守望者。罗振玉在《京师创设图书馆私议》中对图书馆的设立与文化保存、文明传承进行了精辟阐述,认为“保固有之国粹,而进以世界之知识,一举而二善备者,莫如设图书馆……方今欧、美、日本各邦,图书馆之增设,与文明之进步相追逐,而中国则尚阒然无闻焉”[4];《大公报》在国家图书馆(原北平图书馆)创立时也曾刊文评论图书馆的文化价值之所在,认为“北平之文化中心,不在‘有光荣历史’之北大,更不在师大、清华、北平研究院等,而在国立北平图书馆。不特其规模壮大,收罗宏富,一时无两,即其陶冶学者之处,亦迥非任何学校所能及”[5]。罗振玉之《京师创设图书馆私议》一文与《大公报》对北平图书馆的“文化中心”之定位,不仅对图书馆文化价值进行至高解读,而且鲜明反映了图书馆对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与传承的重要价值。王晓敏在分析图书馆作为文化公共空间的内涵时,着重从图书馆“作为文化公共空间是因其具有社会共享空间的职能”与“作为人们交往场所在促进思想交流、文化传播中的作用”[6]两方面进行了解析;肖希明认为公共文化空间是“被忽视的图书馆价值理性”,“正是作为文化公共空间的图书馆所彰显的价值理性,使图书馆不但没有被取代,反而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7]。诚如曹旭教授所说,“作为文化载体和知识载体,图书馆的魅力来自文化的感染力和知识的震撼力,这两种力量在图书馆交融、汇合,形成了图书馆深刻的内涵”[8]。
大学图书馆同样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一般公共图书馆相比,其文化内涵表现更广、更深,而且与大学文化精神与学术精神紧密联系。大学图书馆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化公共空间,这不仅是图书馆文化功能属性的基因所致,更是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的心脏”的核心地位所致。就大学图书馆而言,其文化公共空间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学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蕴含着人类文明结晶,承载着保存人类记忆、传承人类文明、弘扬人类文化的基本功能。二是大学图书馆服务对象即大学师生为未来人类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三是大学图书馆通过实体建筑空间与虚拟网路空间为大学图书馆利益相关者提供多元的文化服务,满足各方文化需求。为此,大学图书馆管理者非常重视大学图书馆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文化功能的实现,通过对内部建筑空间软环境的建设彰显多元文化元素,营造大学图书馆崇尚知识、倡导文明的浓厚文化氛围;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文化讲座、阅读推广、文化展览、文明倡导等)满足用户文化需求,促进大学图书馆文化资源的社会共享,推动人类文明成果的历史传承。如上海大学图书馆积极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通过各类举措,营造图书馆文化氛围,创建图书馆文化公共空间,每年4-5月举办“读书月”活动,旨在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以“阅读推广”为手段,营造大学读书氛围,分享人类文明;每年6—7月举行“毕业季”、9—10月举办“新生季”,为毕业生构筑图书馆记忆,为新生打开图书馆之门,营造图书馆校园读者文化氛围,打造读者心灵家园;每年不定期通过独立举办、联合合办、场地协办等方式,与校内外各机构一起举办文化专题展览,如“李渔文化展”“丰子恺文化展”“巴金手稿展”“诺贝尔奖文化展”“于右任与上海大学校史文化展”“钱伟长诞辰99周年文化展”等;创建图书馆讲堂文化墙,将建馆以来在图书馆讲堂举办的学术报告、文娱活动、音乐会、大型会议等各类校园活动精选图片近500幅集中展示,成为校园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平台。
2 作为学习公共空间的大学图书馆
大学图书馆作为现代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学校发展战略,支持学生的学习,支持研究人员的研究活动,是图书馆体现价值的所在”[9]101。如果说文化公共空间是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属性所决定,那么,我们可以说,学习公共空间乃大学图书馆读者尤其是学校师生的研究与学习需求所致。毋庸置疑,学习乃广大学子的天职,大学图书馆对于学子而言,无疑是大学生活中最为值得怀念的地方之一,无论是考前的应战,还是知识的充电,大学图书馆对于广大学子而言均是一不错的选择。大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不同,主要服务于学校师生,在保证本校师生权益不受损的前提下根据各自安排面向社会“有限开放”。按照大学图书馆传统定位来看,一般均将其定位为大学师生教学、科研的文献保障机构,属于大学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大学图书馆的实际功能来看,满足读者的学习需求是其基本功能之一,这也是为什么不少读者对大学图书馆的自修座位、书包柜需求如此强烈的直接原因。大学图书馆作为读者在校学习的公共空间,一方面是因其自身蕴藏着丰富的印刷型文献资源与海量的数字信息资源所决定,这为读者的学习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资源保障;另一方面,大学图书馆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深沉的校园学习文化传统,而且其实体空间人书合一、书香四溢、阅读无处不在,“幽雅的空间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给每位大学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学习意境”[10],这种历史形成的浓厚学习氛围深深地吸引着在校学子,成为在校学子理想学习公共空间的不二选择。为了适应现代大学图书馆读者多元化学习需求,大学图书馆均积极推崇的“学习共享空间”建设,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和支持开放获取的协同与交互式学习环境,一个为教育和学习(包括做功课、写作、研究、辅导、群组项目、多媒体制作等)提供学术支持的学习场所,一个引人入胜、充满活力与温馨的学习、协作和交流社区”[9]18。
具体来说,大学图书馆学习公共空间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如珍贵纸本资源、海量数字资源、专题信息资源和便捷的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服务等);二是大学图书馆实体空间为读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空间(如图书借阅、期刊预览、自修区、多媒体学习空间、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研究共享空间等);三是大学图书馆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素养与文化素养培育服务(如文献检索教育、数据库使用培训、专项信息技能培训、图书馆文化讲座、图书馆文化展览等)等。
为此,“高校图书馆需要科学规划馆藏布局,扩大学习空间,增设阅览座位,同时利用座位管理系统进行座位资源的管理,依靠各项制度措施的约束和学生的自律管理,营造有序的学习空间,实现座位资源的共享”[10],充分发挥大学图书馆学习公共空间的价值与功能。近年来,随着大学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出现了包括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多媒体学习空间、自主学习空间、预约学习小间等在内的各类新型图书馆空间,这些新型图书馆空间的出现,正是新环境下读者学习需求的多元化发展所致。如有的读者需要空间的多功能性,信息共享空间以其自身的多样化功能备受读者推崇;有的读者需要图书馆提供现代化的数字化设备辅助学习,多媒体学习空间应运而生;有的读者需要相对独立的安静研究氛围,各类预约性质的独立学习小间顺势而现。为了满足读者的学习需求,笔者所在的上海大学图书馆也不断挖掘自身的空间资源,积极完善图书馆现有学习空间的楼层布局,将图书馆三楼、四楼走廊处以及二楼、五楼大厅进行科学改造,不仅增加了自修座位,而且增添了隔板、照明、电源等要素,不断满足读者的多元学习需求,同时改造五楼多媒体学习空间,计划增添研究共享空间、音乐共享空间,推出图书馆讲座在线预约服务功能,引进公共自修区座位管理系统,全方位满足现代读者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3 作为知识共享空间的大学图书馆
目前,“知识共享”在图书馆界司空见惯,它不仅是图书馆精神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图书馆服务实践的重要驱动力,“从制度意义上说,维护和保障知识秩序、知识共享和知识自由,是国家或政府设立图书馆这一公共设施或公共产品的制度性的功能定位与精神体现”[11]。图书馆是一座宝藏,蕴含着无穷的知识资源,被誉为“知识的殿堂”“知识的海洋”,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服务重要组织,应当为用户知识共享创造条件,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知识活动需求。所谓知识共享就是主观知识与主观知识之间、客观知识与客观知识之间以及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之间的相互交融与转化过程,人类正是借助知识的这种可共享机制,实现了不同地域、不同传统人群之间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可交流性或可通约性。为人类的知识共享活动提供公共平台,是所有图书馆共同遵循的基本精神之一[11]。
从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与功能属性观察,知识共享空间是其作为公共空间的另一特色。一般来说,“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是指图书馆通过利用自身空间、知识等资源及各类现代技术、方法、制度等条件,为馆内外相关主体提供知识共享过程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和服务,包括虚拟环境、物理环境、软硬件条件和设施、文化环境、制度环境、知识服务等”[12]。
本文所讨论的知识共享空间与当下图书馆界积极探讨的实体“知识共享空间”并不是一个层次的概念,而是从基于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基础上的知识管理、知识传播、知识创造等功能层面上的概念,它是一个具有一定抽象意义的功能概念,意在突出图书馆的知识属性。就大学图书馆而言,其知识共享空间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学图书馆的海量馆藏资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担负着人类文明传承的文化功能,在必要的前提下可以且需要实现共享;二是大学图书馆作为文化公共空间及学习公共空间,其核心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化与学习两方面,而且其蕴含着内在的“知识共享”原则与价值;三是大学图书馆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公共空间平台,对参与其间的大学图书馆利益相关者倡导“知识共享”理念,为读者、馆员、校园、社会之间搭建开放的知识共享平台供各方所用,进而实现知识共享的目的。
实际上,在大学图书馆界,知识共享一直是大学图书馆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大学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的价值所在。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CALIS)的成立便是为了“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13]。随着大学图书馆的快速发展,以“共享”为理念的各类服务创新不断涌现,不仅包含CALIS在内的诸多馆际联盟的出现,如“卓越联盟图书馆知识共享服务平台”[14],是卓越联盟高校图书馆结合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协同创新模式的一次全新尝试,以“追求卓越、共享资源”为原则,以共同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卓越人才培养作为目标,实现了本馆馆藏数据的挂接、电子资源的整合及联盟图书馆资源的导航与共享,真正打破了高校间的资源壁垒,强化了协同创新机制建设;而且在大学图书馆内部,以“共享”为导向的服务创新也不断推出,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学范式的转变,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不断出现并快速发展,大学图书馆的职能从以往以文献收集、保存和借阅为主,转变成为信息共享和学习支持的重要场所,并进行一系列服务设施和学习工具的整合,支持诸如学习对象、电子文档、机构知识库、学业指导、学习指导和学术交流等知识创造活动[9]100-104。
可见,大学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的价值,一方面为本校师生服务,一方面为校外读者服务,其核心都是秉承“共享”理念,为读者提供效用最大化服务。如通过加入馆际共享协作平台(OCLC、IFLA、CALIS、CASHL、卓越联盟等),既能扩大本校师生图书馆需求的服务渠道,而且也能以本馆馆藏与服务为基础,为平台成员馆用户提供服务,这既是大学图书馆知识共享的渠道,也是大学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的价值所在。
4 作为信息交流空间的大学图书馆
信息交流空间是从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与传播的视角提出的,这不仅是大学图书馆机构属性所决定,也是大学图书馆公共空间功能价值的重要体现。王子舟在《图书馆学是什么》中提出从图书馆的三大基本功能即“存贮知识、传播知识、优控知识”[15],其中“传播知识”就是图书馆作为信息交流空间的功能体现。吴建中在《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图书馆》中,认为“图书馆是虚拟与实体高度融合的交流空间;图书馆应有效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推进虚拟与实体空间的高度融合,使图书馆成为温馨亲和、信息通畅的知识交流空间;读者不仅可以在这里获取知识、交流信息,而且还可以从这里连接到全国乃至全球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16],这正是对图书馆作为信息交流空间功能的科学阐释。《国际图联(IFLA)与加拿大图书馆协会(CLA)就曾分别把提供“高质量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保存人类记录、促进人们的思想交流”与实现“知识自由和信息的自由获取”确定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之一[17]。在大学图书馆中,信息交流同样重要,读者在此不仅可以实现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馆藏借阅与信息交流,而且可以实现读者与读者之间的朋辈信息交流与协同学习。
综合观察,大学图书馆作为信息交流空间主要体现在:一是读者与大学图书馆实体空间的交流,表现为纸本文献借阅、各阅览空间使用及自助式学习等;二是读者与图书馆虚拟网络空间的交流,表现为通过数字文献的下载利用、数字咨询服务的使用(如在线咨询)、与图书馆在线互动(如网络社区、馆长信箱)等,促进个人的学习、研究、交流等需求的满足;三是读者与馆员之间的信息交流,表现为读者在使用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中与大学图书馆馆员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或虚拟在线交流等(如信息素养教育、读者培训、读者咨询、读者投诉、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活动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四是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表现为读者在大学图书馆利用过程中发生的互动交流,既可以是实体空间中的朋辈协同学习,也可以是网络社区中的兴趣协同学习、志愿服务等。
当下,大学图书馆不仅蕴藏海量知识馆藏,而且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驱动,大学图书馆通过互联网平台向读者提供超越时空的数字化服务,将读者紧密联系在图书馆身边。伴随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步伐,大学图书馆领域充斥着“大数据”,如读者检索信息、读者借阅信息、馆藏书目信息、读者入馆信息等,随着时间的自然延长,图书馆集聚的这类信息交流记录愈来愈多,值得人们去利用“大数据”理念对此进行挖掘、分析。实际上,无论是实体建筑服务空间,还是虚拟网络服务空间,都离不开广大读者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信息交流,传递知识价值,使图书馆不但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获取信息的场所,而且成为读者交往互动的重要平台,读者在此可以自由交流思想,谈论各类兴趣话题,实现文化思想的对话与碰撞,促进文化信息的传播及创新,充分发挥大学图书馆信息交流空间的实际价值。
[1] 常唯,编译.OCLC报告:大学生对图书馆和信息资源的认知[EB/OL].[2014-08-15].http://joinus.las.ac.cn/research/doc/oversea/6.pdf.
[2] 吴建中.发挥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价值[EB/OL].[2014-10-10].http://www.wujianzhong.name/?p=1319.
[3] 黄达人.图书馆是大学精神的守护者:在中山大学图书馆80周年馆庆暨新馆开馆典礼上的讲话[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1):2,7.
[4] 中国图书馆学会.百年文萃 空谷余音[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9.
[5] 刘书艳.中国图书馆逐渐回归公共本性[N].中华工商时报,2011-02-18(F21).
[6] 王晓敏.文化公共空间: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之一[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8):3-6.
[7] 刘慈恒,张久珍.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使命与担当:第六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79-186.
[8] 曹旭.图书馆文化初探[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
[9] 任树怀,盛兴军,孙桂春,等.信息共享空间实现机制与策略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0] 熊太纯.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的创新管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5):87-91.
[11] 蒋永福.知识秩序 知识共享 知识自由:关于图书馆精神的制度维度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4):10-13.
[12] 宋芙兰.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构建问题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3):4-18.
[13]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EB/OL].http://project.calis.edu.cn/calisnew/calis_index.asp?fid=1&class=1.
[14]卓越联盟图书馆知识共享平台联合开通仪式在湖南大学图书馆举行[EB/OL].[2014-10-15].http://www.sal.edu.cn/information-info.asp?id=2344.
[15] 王子舟.图书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70-272.
[16] 吴建中.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69.
[17] 黄晓曼.图书馆核心价值的探索和意义[J].图书与情报,2007(3):6-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