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道德风险与资本监管的伦理学意义

2015-11-18彭建刚薛枫

银行家 2015年11期
关键词:道德风险系统性损失

彭建刚+薛枫

在本世纪初的美国金融危机中,大型商业银行的负面作用不可忽视。虽然业内已认识到,美国金融危机导源于次级贷款和衍生品市场的泛滥、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机构的顺周期效应,以及金融监管的缺乏等。然而,从商业银行“脆弱性”的内生本质看,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道德风险是危机产生的重要根源,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势在必行。本文试图从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创新的角度,探讨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道德风险与资本监管的伦理学意义,寻求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与资本监管的伦理学依据。

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道德风险

系统重要性银行是指业务规模较大,业务复杂程度较高,经营失败或出现较大风险会对整个银行体系造成严重破坏,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银行。鉴于系统重要性银行对金融体系安全稳定的重要性,政府即使预先承诺发生危机时不会对其予以救助,但当这些银行真的陷入危机,政府又不得不对其施以援手,出现了“大而不能倒”的现象。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为了避免花旗银行倒闭带来的市场恐慌,美国政府以购买优先股的形式向花旗银行注资450亿美元,同时承诺为该行账面上近3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提供担保。因此,在“政府救助”的心理预期下,市场会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系统重要性银行拥有政府救助的隐性担保,几乎没有破产倒闭的可能性,可将其视为“永不沉没的金融航母”,这为金融道德风险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从经济哲学来看,道德风险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个人或机构利用不平等的优越条件,在最大化自身效用时给其他人或机构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一般而言,如果系统重要性银行因其地位特殊而不能倒闭,就意味着其可以过分承担风险,以获取高风险经营行为所带来的超额收益;若经营失败,所造成的巨额损失则很可能由政府和整个社会承担。因此,系统重要性银行存在的这种“收益私有化,损失社会化”的现象,客观上会使其滋生过分逐利的经营动机,从事高风险经营以追逐超额利润,背离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相协调的基本目标;一旦经营失败,产生的负外部效应就会辐射到整个金融体系;这正是系统重要性银行道德风险形成的机理。

从银行微观管理层次上看,系统重要性银行作为业内活跃的大型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往往比较强,因而有可能率先实施内部评级法来实现资本的计提。在内部评级法中,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水平计量贷款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风险暴露等风险参数,这给予系统重要性银行更多的风险资产认定裁量权。在逐利的经营动机激励下,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顺周期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可能对经济形势预期过于乐观,使得上述风险参数数值低于实际水平,低估了非预期损失,降低了资本的要求。在此情形下,一旦经济下滑或者发生经济波动,资本很可能不足以吸收损失,导致该系统重要性银行出现不稳定并很可能诱发破产危机。

从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经营来看,金融衍生产品的日益丰富会增加其业务复杂性,交易对手的多元化和相互之间较强的关联性会强化其风险溢出效应。如果出现外部冲击,无论是信心危机、流动性危机,还是宏观经济危机,一旦系统重要性银行陷入经营困境,就会通过复杂的业务网络链条迅速传染,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相当大的负外部效应,引发系统性风险。在美国金融危机中,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道德风险是系统性风险积聚和爆发的重要根源。《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推行的内部评级法对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和金融机构之间关联性的忽视,增加了系统重要性银行溢出风险的可能性,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道德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实质上放大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道德风险。

如果不加以约束和控制,系统重要性银行就会因其在金融体系的特殊地位,形成道德风险的正反馈机制。即客观上容易获得政府救助的隐性担保,其脆弱性强化了其过分逐利的经营动机并降低了内在稳定性,一旦系统重要性银行陷入经营困境,风险外溢明显,就很可能会引发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为此,政府不得不对其全力救助;政府的容忍和支持使得系统重要性银行进一步强化了隐性担保预期,促使这些银行敢于更加冒险,形成恶性循环的机理,见图1。

商业银行资本的逐利性和道德性

认识和防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道德风险,需要从本质上正确把握商业银行资本的逐利性和道德性。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中介机构,也是从事商业化经营的金融企业,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即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商业银行账面上的资本金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资产减去负债的净额,它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产权基础和防范风险的保障。

一方面,股东价值最大化决定了商业银行资本的逐利性。商业银行和一般的工商企业一样,账面资本由股东出资和留存利润形成。股东作为银行的所有者,其投资的价值在于期望它带来最大可能的收益,这决定了逐利性是商业银行资本的基本属性,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原始动力。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有其特殊的社会地位,除了占比较小的资本金以外,其资金的来源与运用两头在外,存贷客户的广泛性和支付链条的关联性,以及对现代经济的渗透性,使得商业银行承担着坚守信用和金融稳定的社会责任。因此,商业银行资本还具有缓冲风险和吸收损失的重要功能。所谓缓冲风险就是做好了吸收损失的准备,所谓吸收损失就是运用资本金直接补偿金融交易所造成的损失。根据最新的金融学定义,商业银行的资本对应于非预期损失,即一定置信度水平下最大损失值超过平均损失值的部分;预期损失即预期在特定时期内资产可能遭受的平均损失,由银行计提的一般准备金覆盖。商业银行的资本分为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严格意义上讲,经济资本等于非预期损失,即经济资本完全覆盖非预期损失。账面资本和监管资本的决定应当以经济资本作为参考,账面资本的数量应当大于或等于经济资本的数量,监管资本一般应大于账面资本。账面资本、经济资本、监管资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均应当对应于非预期损失,只是对应的程度有所区别。当实际损失超过银行的账面资本时,账面资本就会消耗殆尽,理论上银行就会陷入破产的境地。银行的资金本越多,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资本覆盖非预期损失的要求决定了商业银行资本的道德性。资本的充足既显示了银行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保障了存款者的利益,又体现了银行较强的信贷扩张能力,能促进其更好地开展业务。商业银行的资本就像抵御洪水的堤坝,当银行陷入危机并出现损失时,首先进行冲销的便是银行的自有资本,扩大资本的规模就相当于加高堤坝,增加资本覆盖风险的程度,降低银行破产的可能性,以减轻或防止可能发生的政府救助负担。商业银行的资本与非预期损失挂钩,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资本的逐利性,限制了资产和其他业务的盲目扩张,促使商业银行提高经营质量和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其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和金融服务职能,客观上可以抑制银行的负外部效应和对社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存在“脆弱性”,即为了把经营精力和主要资金投入到有竞争优势的领域,会把金融风险推到突出的位置。美国银行业机构过度地依赖次级贷款发展房地产金融,过度地依赖金融衍生品增加银行的价值,就是突出的例子。“脆弱性”使得商业银行很有可能重点关注资本的逐利性,而忽略了资本的道德性。

正确认识商业银行资本的逐利性和道德性之间的关系,是经济伦理的范畴,是探讨资本监管伦理学意义的前提。在商业银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其“脆弱性”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如果不从外部监管对其加强规范,银行就很可能会忽视资本的道德性。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道德风险正是银行资本逐利性强化与道德性弱化的结果。抑制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道德风险,仅仅依靠银行的自我道德约束是不够的,需要建立符合社会伦理要求的资本监管规则,约束和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

银行非预期损失的拓展与巴塞尔III的资本监管新规

巴塞尔委员会作为监管国际银行活动的协调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建立统一的银行资本衡量及其监管标准,对完善国际银行业资本监管的有效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88年制定的《巴塞尔协议》界定了银行资本的内涵和资产的风险权重,确定了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巴塞尔协议》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风险权重的规定比较粗糙,没有考虑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主要金融风险。巴塞尔委员会于2004年出台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新协议确定了资本监管的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规定、监管机构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创新主要表现在风险的精细化计量和增加对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这一微观审慎监管的框架,提出在商业银行推行内部评级法,要求资本覆盖非预期损失。

美国金融危机暴露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缺陷。《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没有考虑到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与在精细化计量条件下资产和风险对市场的高度敏感性,缺少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框架。尽管这一协议具有完整的监管思想体系、逻辑基础和风险计量标准,作为一个微观审慎监管框架,它只关注对单家银行风险的计量,对应的经济资本只能覆盖单家银行的风险,忽略了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要求的监管资本不能够约束和缓冲系统性风险。

金融危机爆发后,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日益得到强化。宏观审慎监管是一个将所有金融机构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维护整个金融体系健康、稳定的监管方式。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催生了《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巴塞尔协议III》提高了对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标准,即新增了2.5%的留存超额资本、0~2.5%的逆周期超额资本和1%~3.5%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留存超额资本、逆周期超额资本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可用于约束与控制因信贷急速扩张、金融产品顺周期性和金融机构风险外溢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微观审慎监管的精细化要求使得商业银行的非预期损失与经济资本严格对应,不存在可调节的空间。宏观审慎监管将留存超额资本、逆周期超额资本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纳入资本监管框架,资本要求的数量存在一定的弹性区间,使得商业银行的资本与其非预期损失并不严格对等。这反映了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在资本要求上处于不同的层次,监管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别。

系统性风险通常是指金融风险从一个机构传递到多家机构、从一个市场蔓延到多个市场,从而使整个金融体系变得极为脆弱的可能性。系统性风险具有突发性、传染性和外部性等特点。宏观审慎监管的强化正是为了弥补微观审慎监管的缺陷,要求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将系统性风险囊括在内,使系统性风险在金融体系内部得到约束、控制和消除,从而降低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和强度。

巴塞尔委员会2013年6月公布的文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方法与附加的损失吸收能力要求》,提出要高度关注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外溢,要设法解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所带来的负面外部效应。具有负面外部效应的金融机构往往是那些因为其规模、相互关联性、复杂性、难以替代性或全球性等原因而不允许其倒闭的机构。政府隐性支持的道德风险成本可能会促使金融机构更加冒险、更加不受市场约束和出现畸形竞争。

针对系统重要性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强关联性和对系统性风险的较大的贡献,有必要加大抑制系统重要性银行道德风险的力度,实现风险吸收的社会成本内部化。因此,在宏观审慎监管的视角下,有必要对商业银行非预期损失的内涵进行拓展。从金融风险计量的技术层面上讲,可将银行对金融市场的风险贡献或者将银行损失分布图中的极端损失的期望值作为拓展部分的参考值;这样的处理体现了将具有传染性的、突发性的和外部性的系统性风险的计量与资本的内涵基本保持一致,并且非预期损失的拓展部分可与《巴塞尔协议III》的新增资本要求保持一致。尤其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来说,其留存超额资本、逆周期超额资本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与其非预期损失的拓展部分正好对应。我们可将非预期损失的拓展部分定义为广义非预期损失。因为一家商业银行广义的非预期损失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和宏观经济波动相关联,广义非预期损失会呈现一定的波动性,故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附加资本要求会呈现一定的弹性区间。这正好解释了《巴塞尔协议III》附加资本要求的弹性特点。

非预期损失的拓展体现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协调的思路,体现了监管创新,对商业银行特别是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管资本不仅需要覆盖银行狭义的非预期损失,还要覆盖广义的非预期损失。在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下,银行对于系统性风险的贡献是系统重要性银行计提附加资本要求的基础。把握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留存超额资本、逆周期超额资本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与广义非预期损失相对应这一原则,有利于认识巴塞尔III资本监管新规的道德属性,有利于从银行内部抑制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道德风险,从而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

附加资本要求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监管的完善和道德约束具有重要的伦理学意义和现实意义。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用于覆盖广义的非预期损失,是对微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内部评级法的合理补充。内部评级法的基础模型是基于组合管理的渐进ASRF(单因子模型)。该模型基于三个假设:组合能完全分散异质风险、组合风险只受单一系统风险因子影响和具有条件违约独立性。因此,内部评级法忽略了金融机构的关联性。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针对的是系统重要性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和风险的传染性,这一部分风险是无法通过组合方式消除或者降低的。

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以避免经济上行期信贷规模急速扩张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积聚,在经济下行期释放计提的逆周期超额资本可以缓解信贷规模下降过快带来的经济加速恶化,缓解了银行业的顺周期效应,减小系统性风险。附加资本要求使得系统重要性银行需要留存比其他商业银行更多的资本金,增加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产扩张压力,迫使其控制风险加权资产的规模的扩大,约束了其过分逐利的经营动机,限制了其内在的“脆弱性”。监管资本覆盖广义非预期损失,能够更好地体现资本的道德约束功能,有利于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全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巴塞尔委员会2014年从活跃程度、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和复杂性五个方面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识别和评价,根据得分确定新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名单,并将其分为五个等级,银行等级越高对其附加资本计提比例的要求也越高,见表1。国际上已有一些国家依据系统重要性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来确定其附加资本比例。例如,美联储2014年12月通过的一项提案明确规定,从2016年起需要评价系统重要性银行对金融体系可能造成的风险大小,并在此基础上确定1%至4.5%的附加资本。这些都表明本文关于广义非预期损失的论述和资本道德属性的逻辑演绎与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最新实践是一致的,前者可视为后者的理论基点之一。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管理协调创新研究”(7137307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我国银行业压力测试”研究(71073048)。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猜你喜欢

道德风险系统性损失
全面系统性护理在老年突发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两败俱伤
重视高中物理复习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股票市场对上市公司道德风险的反应研究
我国医疗保险中的医疗道德风险问题研究
亡羊补牢
损失
祛毒汤联合醋酸泼尼松对狼疮样大鼠IL—6、IFN—γ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