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德育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2015-11-18陆萍红

文理导航 2015年32期
关键词: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对象

陆萍红

【摘 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是教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因材施教”在德育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具体德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体性”实际有了透彻的了解,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是教育上的一个普

遍规律,世界各国一直在探讨个性差异和个别施教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尤其是电视教学的开展,一方面教学摆脱了课堂空间的限制,对象在扩大,另一方面,在一般教学中如何适应个别差异的问题也更加突出,研究因材施教的问题仍然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而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它是教育者按照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因材施教”在德育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如何在德育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应当根据个性实际进行德育教育

首先,我们知道,个体意识倾向性因素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不同阶段的德育对象个性特征可能具有阶段的共性。如低年级的学生一般行为习惯较差,自觉性不高,意志薄弱,思想单纯;而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集体主义观念,但还缺乏一定的法律和道德观念。所以可以根据德育对象个性特征中所存在的阶段共性去开展德育教育。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一些养成教育方面的活动,如上课要专心听讲,要有礼貌,讲卫生等;高年级就可以开展一些法律法规方面的德育教育。

其次,我们知道由于每一个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各不相同,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方面的内容,个体的道德行为会因心理特征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育者应当依据不同类型的能力、气质、性格特征进行教育策略上的调整。如有些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对这类学生可以采取正面的批评教育;反之,有些学生胆小,内向,注意力稳定,对他们使用谈话,暗示的方式更为可行。

再次,每一个德育对象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同阶段与类型的混合,应当依据对象的综合实际,而不是按照心理学、教育学规定好的类型或阶段实际按图索骥地开展德育活动。

二、应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的安排

因材施教原则的实质是要合理安排教育内容或任务的难度。动机心理学上有所谓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即是说任务容易,增强动机效果提高,而不断增强任务的难度,最佳动机水平就会减低。所以,我们既不能过高估价也不能过低估计儿童的个性发展水平,而是应当在“最近发展区”理念指导下创造儿童道德发展的最佳条件。对于刚入学的儿童,他们之间因为性格、家庭环境等也存在着很多的个性差异,有的学生行为习惯非常好,自觉性高,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而有的学生则完全像个幼儿园的小孩子,纪律差,习惯差。对这两种学生我为他们提出了不同的训练要求:前者不仅要在管好自己的基础上还要监督别的小朋友,并为他们做出榜样。结果这部分学生都觉得能以自己为榜样感到很高兴,同时在提醒别人的同时也不断地在严格要求自己,他们感到很开心。对后者,我则要求他们只要管住自己,管好自己,上课不影响别人,作业知道按时做完,东西不丢三落四,对他们的一点进步我都会给以一定的奖励,让他们感到,完成这些任务非但没有什么难度,反而还有一定的收获,他们都很乐意。

三、德育与“心育”的统一

从个性与品德的关系可以看出,个体的意识倾向性会影响个体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发生,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道德行为的表现形式。尤其,现在的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些孩子在家里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提出的要求家里人都会尽量满足,而他们到了学校,就失去了那种优越感,反倒处处被老师管着,还有许许多多的纪律要遵守,作业要完成,于是有的孩子就变得失落了,而有的孩子就开始叛逆了。对于这种情况,当然一方面需要家庭的配合,另外就更需要老师用春风细雨般的话语去滋润孩子的心田,晓知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慢慢地学会适应,培养坚强的性格。

四、应当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德育

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会在他所处的不同情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不同的性格特征来。对于儿童来说,这种现象更为常见:有些学生在学校里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可是到了家里却判若两人,不听家长的话,对长辈没礼貌,家里东西弄得乱七八糟。对于这种学生,我们就需要根据特定的情境去实施德育教育。对于他在学校里的表现当然该给以肯定,但要强调在家里和在学校应该一个样。对于他在家的行为批评的同时可以采用定期询问的方式来教育,让德育真正抓到实处。类似情况表现在学生中的不在少数,有的学生老师面前一套,老师背后又是一套;有的学生对待表扬是得意忘形,对待批评却是万念俱灰,这就需要教师要会观察,会发现,还要根据学生特定情境中的全部个性去实施德育教育。

总之,德育是一个需要智慧也呼唤智慧的教育领域。德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当然首先应当包括个性发展的阶段实际,也应当包括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实际。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具体德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体性“实际有了透彻的了解,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明文.小学德育渗透化策略例析[J].广西教育,2014(12)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对象
神秘来电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