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途径
2015-11-18钟雯昕
钟雯昕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092)
高职院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途径
钟雯昕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092)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对其的教育管理与转变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
大学生 非正式群体 特点 作用 教育管理
一、非正式群体的内涵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这个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E?梅耶提出,指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这种群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不具有固定的形式。
1.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但不是任意的几个人凑成的,它通过密切的接触,彼此充分选择的成员组成,心理模式的相似性是它产生的基础。
2.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就会出现非正式群体。
任何的正式群体中都不可避免会产生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非正式小群体,这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高职院校大学生班级群体也不例外。非正式群体的产生取决于个体的需要和某些客观的促成条件。在现实中,学生不仅受到正式群体的限制,而且还受到非正式群体的控制和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十分重视学生非正式群体,注意引导、发挥其积极效应,防止消极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中的非正式群体既有一般非正式群体的共性,又存在着某种特性。
1.稳定性差,可塑性大。非正式群体的内部结构主要是情感因素而不是理智因素促成的,是以相近的心理特征或共同的心理需要为基础自发形成。因此,非正式群体总是处于不稳定与非平衡状态,而且不断地适应与重新组合。
2.感情色彩浓厚。这是非正式群体比较普遍突出的特点。以义气、友情为重往往是这类群体有意无意渲染与信守的规范。这种群体一般不带有政治色彩,多以兴趣相投或情感、友谊为基础。这使得非正式群体的理性联系不够深刻、稳定,但因感情而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与行为的一致性。
3.有自然形成的领袖。每一个非正式群体内都有“领袖人物”,但不是选举产生的,而是靠威信自然形成,即所谓的“自然领袖”。“自然领袖”或许既不是班干部,学习成绩也一般,但必定具有果断、讲义气、重交情等个性品质,从而得到某些同学的钦佩,成为非正式群体的发起者、组织者与管理者,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支配权力。其言行往往能影响该群体成员的行为,并对其成员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
4.信息沟通迅速、灵敏。由于非正式群体凝聚力,群体意识强烈,成员之间感情融洽,活动频繁,思想交流顺畅,因此,凭借人际沟通网络,不仅信息传递迅速,而且反应灵敏。但也存在明显的排他性与自卫性,不会轻易与群体外部发生信息沟通或任何联系。
5.制约性强。非正式群体内有一套见效快的不成文的奖惩制度和手段,对群体中成员起着普遍的制约作用。
三、高职院校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在大学教育管理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它的存在对正式群体目标的达成,对学生们的思想、观念,行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作用性质是双向的,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1.参照作用。非正式群体的特殊本质及活动的多样性为其灵活调整自身行为提供了参考。例如:非正式群体越多,活动越频繁,越表明集体在满足个体需要上存在较大缺陷。非正式群体能从不同侧面为集体提供信息,如果以这些信息为线索,集体就可以查到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克服不足。
2.辅助作用。非正式群体存在于集体中,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辅助集体开展工作。例如: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集体目标一致,且非正式群体凝聚力较强时,就可以促进集体内部的稳定;当非正式群体充分理解并积极支持集体时,非正式群体可以替代集体完成部分工作。
3.摩擦作用。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对集体存在一定的危害,影响集体目标的达成。其负面效应轻则可导致教育管理的失误和偏差,重则使正式群体建设受损,使许多正常工作无法开展。这种带有负面影响的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对个人、班级带来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不关心班级群体,只关心自己的小群体,班级活动适合自己需要时则积极参加,反之,则貌合神离。接受班的规范的约束是勉强的,容易出现不守纪律的行为,同时他们与班级群体在情感上处于对立状态,他们的结合点往往是在集体生活中受到某些挫折或歧视,对于高职大学生而言,学业问题是导致受挫的主要原因。这种类型的小群体不是每个班级群体中必然有的,有也是人数极少的,但是它的消极破坏作用却很大。具有负面影响的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的存在,往往使得整个班级很难团结一致,不利于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建设。
四、对高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非正式群体作为高职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对大学生中存在的非正式群体应加以引导,善于满足学生合理的社会需要,创造良好的班级心理气氛,正确地处理好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之间的关系。那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怎样利用高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限制或改造其消极因素呢?
1.教师要摆正教育态度,克服急躁心理,防止有色眼镜,坚信学生是可塑的。充分了解非正式群体,冷静、得当、及时的处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引导。
2.正确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既要看到它的客观存在,又不能把它简单地等同于小集团、小宗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其作为自身工作的对象之一,认真加以研究,寻找对策。
3.加强引导,特别注意做好“精神领袖”的工作。“精神领袖”是非正式群体的“龙头”,他集中、鲜明地体现出群体的色彩或性质。了解一个非正式群体最简捷的方法就是了解它的“精神领袖”,调动或改造一个非正式群体最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调动与改造它的“精神领袖”。掌握了一个“精神领袖”,就等于掌握了一个非正式群体。因此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要善于发挥每一个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和潜力。
4.加强对正式群体的民主管理,注意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信息沟通。努力在群体内造成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增强正式群体的凝聚力,通过同化的作用使非正式群体的学生逐步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5.细心观察。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通过细心观察,分析群体的个别差异,能深入了解非正式群体。一方面可以及早发现他们思想上一些不好的苗头,及时做好教育疏导工作,把这种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通过细心的观察,你会发现,其实他们也并非一无是处,在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
6.扩大学生的成功领域。成功不仅仅是学习上的成功,高职大学生各种非正式群体中破坏性大的群体大部分的学习都不是很好,学习上的失败导致信心不足,这往往成为他们脱离正式群体的导火线。因此要扩大成功的领域,比如:文艺、体育、实践能力等。通过不同领域的成功,提高非正式群体中学生的自信心,逐渐融入正式群体中。
7.对不同非正式群体采取有区别的措施。对中间型以及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切忌采取粗暴、生硬的办法,对其成员要主动接近,了解他们,与其建立感情,然后加以诱导,使其转化为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要采取措施加以引导,这类群体数量极少,但其破坏作用不可忽视。对这类群体要坚持教育从严、处理从宽原则,教育和挽救个人,使之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8.肯定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鼓励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进行舆论监督,利用非正式群体促进正式群体的发展。
9.融入情感,反复教育。对于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与转化工作,需要付出真诚的关心和足够的耐心。整个教育转化的过程是充满爱而又漫长的过程。从开始观察起就要对他们充满期待,对他们的一举一动充满关注,让他们把感情的归宿落实在班级中。当然,整个转化工作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成员在转变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反复犯错误的现象。对此,教育者一定要有耐心,要充分估计到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万不可因他们的一两次反复而感到灰心,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了。我们坚信,只要始终不放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转化工作一定能取得成效,学生的回报就是他们的转变和发展。
10.坚持三先三后的原则。先调查,后评价;先研究,后控制;先控制,后利用。这三个原则要贯穿于整个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与转化工作中,作为我们开展工作的指导。
总之,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存在的非正式群体,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要本着“带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精神,坚信学生是可塑的,形成自觉处理问题的意识,并不断地积累方法和经验。要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保障班集体建设的顺利进行并促使他们转变并向着健康的方向成长,以便更有效地做好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1]吴玉莲.班级管理与非正式群体[J].理论观察,2002,(4).
[2]戚建良,王晓菁.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剖析[J].常熟高专学报,1999,(6).
[3]章志光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图3-3 教学档案创建顺序图
2.1.4 核心处理流程设计
教学档案创建包括添加教学档案信息、修改教学档案信息、删除教学档案信息、查询教学档案信息。下面我们以添加教学档案信息操作add()为例来进行他的核心处理流程如下图3-4所示。
图3-4 教学档案创建添加信息操作add()核心处理流程图
四、结束语
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它能够完整、准确、真实地反映教学管理的全过程,直接为教学服务。因此,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系统对逐步实现教学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划化和现代化有这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邵雪梅.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04):45-46
[2]蔡桂生.面向高校的电子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
[3]张冬青.电子商务教学档案管理的智能化趋势[J].教学档案学研究,2011,(6):70-73.
[4]罗军.《中国教学教学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