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理念下中小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思考
——以六盘水市为例
2015-11-18王绍文张高峰
王绍文,张高峰
(1.贵州财经大学文化与法律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六盘水市市委办公室,贵州六盘水553000)
生态经济理念下中小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思考
——以六盘水市为例
王绍文1,张高峰2
(1.贵州财经大学文化与法律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六盘水市市委办公室,贵州六盘水553000)
六盘水市是一个资源型工业城市。近几年来,开展了优化煤炭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转型升级,从而形成了“凉都模式”。为进一步提升转型升级,需要深化企业改革、加强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强化生态引领工程等,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
1 转型升级的必然性分析
1.1 转型升级是破解工业发展难题的具体举措
六盘水市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以自然资源作为其工业发展基础的中型工业城市。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六盘水产业结构中,工业所占比重平均高达60%左右。2011年,工业增加值353.06亿元,同比增长20.2%;2012年,工业增加值364.42亿元,同比增长21.6%;2013年,工业增加值351.75亿元,同比增长15.6%。从工业内部看,煤炭、冶金、电力、建材四大产业对全市GDP贡献率为55%,其中重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99%。呈现出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局面。而重工业发展基础的矿产资源正在逐年减少,且不可再生。所以,必须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转型升级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
“十一五”期间,六盘水市生产总值增加了近1.4倍,但其生产主力军仍然是第二产业——工业,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从2005年的56.3%上升到2014年的60.6%。相应地,三次产业结构更加不合理,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是18.5∶41.8∶39.7,2010年则变化为6.04∶60.57∶33.39。近几年来,六盘水市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代,在做大总量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从2011年的62.7%下降到2013年的57.1%,但降幅不大。而且,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局面未能根本破解。重工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偏高,达到90%,详见表1。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唯一出路。
表1 2005—2013年产业结构对照表(亿元,均按可比价)
1.3 转型升级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六盘水市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钢铁、电解铝、建材、装备制造为主导,以农业为补充,以第三产业为新的经验增长点的产业结构体系。这种体系为该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伴随其发展,许多新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慢;工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较弱;农业优势尤其是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凸显;第三产业尚未充分开发。因此,面对六盘水市经济做大规模调整和提升质量双重任务的背景下,坚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其必然选择。
2 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六盘水市在发展过程中,为跳出资源陷阱,改善产业结构及转型升级,近年来,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2.1.1 优化煤炭产业
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煤电化、煤电钢、煤电铝、煤电材“四个一体化”,大力发展煤焦化、煤液化、煤层气开发综合利用等煤化工产业;加大煤层气、焦炉煤气、煤矸石的综合利用,黔桂天能130万t焦化、盘北煤矸石发电厂1号机组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推进非煤能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延长煤炭产业链,增加煤炭产品附加值。2013年,完成500万元以上工业增加值433亿元,增长了20.4%;新增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83户。
2.1.2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通过煤炭资源整合,提升煤炭工业“三废”利用,煤炭工业告别了小煤窑时代,煤矿数量持续下降,煤炭产业的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安全标准化矿井建设步伐加快,煤炭产业的集中度和规模效益不断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主动作为,联手探索大宗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走变“废”为“宝”的循环发展之路,形成了煤电化、煤电钢、煤电铝、煤电材、煤化工等完整的产业链。2013年,完成原煤产量7 309万t、洗精煤2 526.15万t、焦炭562.94万t、钢材454.55万t、水泥720.8万t、发电量421.75亿kW·h。淘汰落后产能207.4万t,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范围内。煤炭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
2.1.3 加快农业产业转型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实施“3155”工程(即:到2018年全市发展猕猴桃6.67万hm2(其中野生猕猴桃4万hm2)、茶叶6.67万hm2、核桃为主的干果6.67万hm2,种植商品蔬菜3.33万hm2、中药材(含红豆杉)3.33万hm2、刺梨(含特色经果)3.33万hm2、红花油茶(含花卉、苗圃)3.33万hm2、发展草食畜牧业3.33万hm2。2013年底,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8.06亿元,增长6.5%,粮食和经济作物比由2012年的63∶37调整到2013年的51:49,粮食总产量达80.9万t,增长7.45%。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82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549个。12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截止2013年5月,全市已种植猕猴桃940 hm2、茶叶3 720 hm2、核桃13 500 hm2、蔬菜2 046.67 hm2、中药材1 860 hm2、红豆杉1 046.67 hm2、油茶813.33 hm2、花卉苗圃626.67 hm2、刺梨及特色经果2 800 hm2、人工种草606.67 hm2、改良草地186.67 hm2。
2.1.4 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以旅游业和金融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推进了野玉海、江、妥乐古银杏、坡上草原、韭菜坪、梭戛等一批区域性精品景区建设,全力打造“贵州屋脊·中国凉都”旅游精品。2013年,接待游客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36亿元,同比增长34.9%。同时,凉都会展中心投入使用,盘江雅阁、凉都锦江2个五星级酒店,五金商贸城、西南家居博览城等一批商贸物流项目相继建成。推动了银政、银企深度合作,积极运用信用市场、基金市场、证券市场、信托市场的金融产品,推动金融业发展。
2.2 成效:初步形成了转型升级的“凉都模式”
通过几年的发展,六盘水市转型升级成效明显,逐步建立了以创新为动力、以项目为突破口和以环境建设为保障的凉都发展模式。
2.2.1 创新是产业转型的动力
创新是六盘水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和活力,创新涵盖了思路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是按照跳出“能矿”抓工业、跳出“能矿”抓转型的思路,推动转型升级。二是打造“5个10工程”(即推进10个产业园区、10个城市综合体、10个示范小城镇、1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10个重点旅游景区的建设),逐步放权到各县、特区、区以及园区,激发发展活力。三是通过提高传统产业如轧钢、煤化工、煤炭开采的技术创新能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图1)。
图1
2.2.2 项目支撑是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六盘水市政府以项目为突破口,尤其是民生项目和旅游景点的打造,既提升了第二产业,又发展了第三产业;既做大了总量,又优化了结构。在第一产业方面,实施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生态移民搬迁、特色小城镇建设、“3155”等工程。在第二产业方面,坚持走循环经济之道,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特色食品加工、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第三产业方面,积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规划建设多种形式的物流中心,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平台经济,发展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动漫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图2)。
图2
2.2.3 环境改善是保障
六盘水市立足改善环境推动转型升级。首先,开展以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为主要内容的“四创”活动,全面打造旅游景区景点,唱响“贵州屋脊·中国凉都”品牌。其次,着力打造软环境建设,完成机构改革;大力引进人才,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安装天网工程,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第三,解决交通问题,水盘高速、六镇高速建成通车,六六高速、杭瑞高速毕都段、机场高速、市中心城区内环快线加快推进,盘兴高速开工建设,六安城际快铁开工建设,月照机场即将开通,为发展提供快车道(见图3)。
图3
3 进一步提升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转型是所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就六盘水而言,如何更有效地实现转型升级,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根据六盘水市目前产业发展现状。应做好如下工作。
3.1 深化企业改革,为发展循环经济铺平道路
以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为契机,突出技术引领、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度,着力提高资源转化率和产业附加值,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质提效步伐,为发展循环经济铺平道路。
首先,在充分利用地下矿产资源、地上自然资源、政府公共资源之下,整合其他产业业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转化率和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紧紧围绕提高工业经济、城镇人口、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4个比重”,推进“四化同步”(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同步小康”目标,努力在深化资源市场化、公共资源交易模式、统筹城乡发展、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国有企业、财税金融、教育领域、行政管理、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等重要领域取得新进展。
第三,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最低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抓紧高标准编制《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规划》,主动与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汇报衔接,力争把“创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来推动实施。加快盘北、路喜、盘南、董地等园区煤、电(焦、气)化示范基地建设,建设水城发耳煤基液体燃料项目一期工程。支持企业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煤层气开发利用和瓦斯发电。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高端制造、安全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扶持一批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快发展以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动漫、文化创意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发展家政服务、康体休闲、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丰富产业业态,填补产业空白。
3.2 加强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循环经济增长的新突破
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是当今全球面临资源日益枯竭、资源供应日益紧张所采取的行动,并成为世界范围内发展绿色经济的至高点[1]。六盘水市在此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开发和利用的力度仍不够大,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明显。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资金投入偏少;二是技术手段落后。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再生资源产业支持的力度。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因此,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再生资源产业化思想深入人心。同时,政府应根据发展的需要,制定出新的、有利于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新政策,并在资金方面加大投入的力度。
第二,注意科学技术的引入。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必须借助科学技术。而企业要获得新的科学技术,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借助高校、科研部门的智力资源,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同时,也借助其人才资源,为企业培养再生资源产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
第三,应重视对再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企业的生产情况进行适时评估。通过评估,总结出成功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即时处理。从而推动再生产资源产业朝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
3.3 强化生态引领工程,迈向可持续发展
坚守生态保护底线,妥善处理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全面开展“治水、治气、治渣、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与法制保障”四大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污水处理系统、垃圾收运系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和水城河治理等工程的改造。强化环保执法,严厉查处、打击环保违法行为。突出沿河、沿路、沿库、沿园、沿寨生态建设“五个优先”,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落实地质环境整治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在此基础上,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并迈向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温宗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对策建议[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4(11):15.
Practice and thoughts o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for small and medium cities under Ecological Economy—Taking the Liu Panshui city as an example
WANG Shaowen1,ZHANG Gaofeng2
(1.College of Culture and Law,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iyang 550025,China;2.The Office of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of Liu Panshui,Liu panshui 553000,China)
Liu Panshui is an industrial city that relies on natural resources.In recent years,the city has promoted industrial diversions by optimizing coal industry,transforming and promoting traditional industry,accelerating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developing modern service industry,and has formed Cool City Mode.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ity'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and realize the cit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city should deepen enterprise reform,strengthen resource recycling and exploitation and boost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dustry;transformation;upgrading
F062.2;X196
A
1674-0912(2015)10-0018-04
2015-09-14)
王绍文(1961-),男,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