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催生:电影的微型化趋势
2015-11-18佘录录
文‖佘录录
时代的催生:电影的微型化趋势
文‖佘录录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短小精炼逐渐成为这个时代文化传播的特征,电影也不例外地走出了一条微型化的道路。微电影是这个时代催生的产物,在叙事、语言、取材、创意方面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它的产生是一种必然,而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微电影;新媒体;点式叙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种新事物走入人们的视线中,那就是“微电影”。各大网站开辟“微电影专区”,各种名目的“微电影节”、“微电影大赛”遍地开花,社交网站上好友们对微电影大量地转发,地铁上人们的目光被手机或是ipad上的微电影深深吸引,不知不觉,我们似乎被“微电影”包围了。可是我们不禁会问:微电影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是2010年肖央执导的迅速蹿红网络的《老男孩》,是2007年王小帅的手机电影《最熟悉的陌生人》,是2006年陈凯歌、冯小刚和张纪中为雅虎拍摄的系列电影广告《阿虎》、《跪族》和《前世今生》,还是2006年初胡戈恶搞《无极》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到底什么是微电影?导演陆川认为,微电影就是由以前的短片演变而来,只不过微博诞生后,短片也赶时髦换了个“微电影”的新名称。[1]微电影导演梁巍认为,笼统地说,在网络播出的所有自制视频,都可以称为微电影。[2]《广告导报》总编辑凌平则认为,既然美其名曰“微电影”,那就意味着品质比当年的网络短片更为高级、精良,在拍摄手法、要求、水准上与电影趋近。[1]
对于微电影,目前还没有一个能让各方都认可的定义,有人强调它的大众化、随意性,有人强调它的专业性、商业性。但是在它的一些基本特点方面,大家已然达成共识,比如时长较短、在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短时间休闲状态下观看、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传播速度快等。而笔者认为除了上述特征,它还应该像电影一样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系统的策划和专业的制作,所以笔者更倾向于将雅虎的系列电影广告视作微电影的发端。
一、微电影产生的背景
(一)微时代观众的需求
现如今,微博、微小说、微信等微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流传,“微”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签。“微”并不意味卑微和弱小,而是一种精妙和无处不在的力量。微时代里,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短小精炼成为这个时代文化传播的特征。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消化信息的时间有限,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大的信息量。微博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同时它的兴盛也说明了人们对这种短小精炼的传播方式的认可。然而,当前文字和图片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了,人们需要更具有想象力的影音表现,这样,微电影凭借着它的感官冲击性应运而生。和时长达90分钟甚至数小时的电影大片相比,微电影在几分钟内就可以表现惊心动魄、或悬疑诡异、或感人至深的故事,而有些场面特效甚至丝毫不亚于数亿元创作的超级大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观看微电影,不需要守在电视机前,不需要坐在电影院里,这种灵活方便的方式更容易得到观众的青睐。
(二)新媒体和社交平台的推动
新媒体的发展大大拓宽了微电影的传播渠道,除了门户网站、视频网站,观众还可以通过公交移动电视、楼宇影视观看微电影,这些都是传统电影无法比拟的。各大网站纷纷为微电影提供播出平台,各大主流视频网站都在微电影领域暗自发力,并与影视机构等合作推出一系列微电影作品。比如优酷网推出“11度青春”系列、新浪网推出“四夜奇谭”系列、网易推出“明星微电影”系列、腾讯网推出“快乐女生青春态度微电影”、爱奇艺网推出“城市映像”微电影系列等等,反响都不错。社交网络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微电影的互动性。人们可以在微博、人人网、开心网、豆瓣网、QQ等社交网站分享自己喜欢的微电影,实时交流观看心得、参与评论,无形中也提高了对微电影的关注度,好的微电影在一次次分享中也更容易脱颖而出。同时人们也可以为导演们提供好的剧本和创意,或者自己动手拍摄,与朋友们分享,参与性也大大提高。
微电影充分把握了数字时代新媒体的移动性、多样性的优良属性,再加上社交平台的推波助澜,它的火热并非偶然。
(三)广告营销的新模式
从2012年1月1日起,广电总局实施“限广令”,要求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这使得节目前后的广告费用提高,面对有限的天价广告时段,众多企业只好另谋出路。这一纸限令成为微电影成长道路上的贵人,使微电影借助视频网站的平台成为了广告营销的新模式。对于广告主来说,微电影传播成本低,好的微电影能够获得网友的主动传播。电视广告受档期、时间限制,有效期较短,但微电影不受时间、周期限制,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都可随时随意观看,长期有效。
如今人们对广告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广告需要采用更灵活、更易接受的营销方式,而定制专属于品牌自身的微电影则成为新的行业趋势。微电影的广告意图更为隐蔽,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客户对企业的反感情绪。通过微电影,可以把产品理念与微电影的故事情节巧妙地结合,用精彩的视听效果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获得观众的好感,使观众形成对品牌的认同感。可以预见,微电影广告这一新的营销模式将会对传统的电视广告形成强烈冲击,并吸引大量的广告客户。
(四)创作环境自由,表达机会更多
微电影从制作到播出都是基于网络平台,目前国家并没有严格的审查机制,媒体投放宽松。国内视频网站如优酷网、土豆网、六间房等,都对用户免费开通视频上传服务,这是微电影能得以广泛传播的基础,也为微电影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有利于新锐导演和演员电影理念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微电影就像一个星光大道,一台DV、一个梦想、一点创意,每个人都可以用它来展现自己眼中的世界。微电影,是一个没有准入门槛的世界,这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武林外传》导演尚敬表示:“微电影是互联网与电影结合的产物,制作门槛低,自由自在表达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它是个值得保护的新兴媒介。”[3]王小帅则认为微电影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在不考虑太多市场的同时,通过微电影重新回到自由的状态,“用很原始的、学生时代的训练方式,去单纯地构思和传达自己想要的东西”[1]。影评人张小北认为:“微电影给中国一向稀缺的导演和编剧提供了一个孵化场。”[4]的确,微电影为喜欢电影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作和表达的平台。
二、微电影的艺术特征
(一)直入主题的点式叙事
微电影的时长虽然没有固定的长度,短的几十秒,长的几十分钟,但是即使是几十分钟的微电影,仍然不能像电影、电视剧那样设置错综复杂的情节。微电影必须直入主题、剧情紧凑、迅速展开矛盾冲突,让观众能够在短暂的观看过程中得到视觉上、情感上的触动。表达的主题比较明确,浅显易懂,往往迅速抓住了现代人当下的心理上的敏感点,并围绕着一个事件或场景展开叙事,对细节进行放大,这种点式叙事是微电影的显著特征。
《交易》是一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公益微电影,它围绕着一个小女孩照顾病重的妈妈这一“点”展开叙事。为了攒钱给妈妈治病,小女孩每天出去捡废品卖钱,回家后在本子上记下还差多少钱,对这一细节,影片进行了反复表现,多次放大,同时细节间也形成鲜明的对比,本子上不断增多的减法算式表现了每天卖废品攒下的一点点钱无法承担昂贵的医疗费,也为最后小女孩将自己卖给人贩子做出了铺垫。在短短的5分钟里,影片直奔主题,没有多余的镜头,没有情节上激烈的冲突,在宁静舒缓的音乐中一个个简单的镜头接连而过,通过对细节的放大,触动人心,而其感人至深的效果丝毫未减,达到了公益宣传的目的:呼吁大家在经历慈善信誉危机后,能够保持爱心,把爱传递给真正需要它的人。
(二)影像语言的简洁凝练
微电影借鉴了商业广告和MV影像叙事的特点,影像语言简洁凝练,既具有商业广告的言简意赅,又具有MV中利用影像表意和抒情的特点。大量的微电影使用了字幕、旁白和特写,有的甚至没有人物对白,但是这并没有使其单调乏味,反而让内容更加简洁生动。
《梦骑士》中基本上没有人物对白,主要依靠旁白来讲述:“人为什么活着?为了思念,为了活下去,为了活更长,还是为了离开?5个台湾人,平均年龄81岁,1个重听,1个得了癌症,3个有心脏病,每一个都有退化性关节炎,6个月的准备,环岛13天,1139公里,从北到南,从黑夜到白天,只为了一个简单的理由——人为什么活着?梦。”旁白简洁凝练地交代了故事,弥补了情节因时长过短不能充分展现的不足,再加上影像的叙事,将对梦想的追求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3*3》是一部励志微电影,影片中不只没有对白,连旁白都没有。它讲述了卑微的篮球馆清洁员和保安之间的故事,表现了小人物也可以有大梦想的主题。虽然没有旁白和对白,但是观众知道它在讲什么,灵动俏皮的背景音乐更增强了影片的喜剧色彩,人们能够感受到影片的幽默和震撼,这是微电影影像语言的魔力,即使人物不说话,情节依旧能够表现自如。
(三)取材亲民,打动人心
微电影一般取材生活,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它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小人物、小命运等方面,讲述的都是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人和事,如爱情、就业、工作、住房等等,有的甚至就是根据真实生活改编的,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孤寂失落,常常能反映人们的迷茫、困惑和伤感,代表了底层人群的心声,所以常常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特别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优酷高级运营副总裁魏明曾说,受欢迎的微电影有几个至关重要的原则:不装、不端、接地气。[1]典型的代表就是《老男孩》,这部以草根、怀旧、成长等为基调的微电影一炮而红,受到了网友们的追捧,原因就在于它引起了无数80后的共鸣。剧中的主人翁都在成长过程中丧失了最初的梦想,复杂的现实和梦想的世界相背离,内心惆怅无奈,只有在重拾梦想后,又变得快乐。片中人物的梦想、激情、挫折和辛酸,都能使人们在感慨中想到自己或是身边的人。
此外,随着每年毕业季的到来,一些告别校园的微电影也会迅速在学生群体中蔓延开来。而那些关乎爱情、友情、青春的话题也永远不会过气。
(四)想象力丰富,叫绝的创意
与传统电影强调意义相比,微电影侧重于趣味性,“微”决定了它必须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吸引观众,并让他们产生继续看下去的兴趣,这就对其内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新鲜有趣,而且要贴近生活和社会热点话题,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意,这当然要靠想象力来完成。微电影的剧本其实更难写,因为不
管时间多长,还是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它需要更加浓缩,也更见功力。
虽然微电影不是广告,但是与广告相结合的一些微电影仍有好的作品。这类微电影除了要讲一个故事,还要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产品理念,更加需要创意。比如脉动的《三国痣之七擒孟获》因其爆笑的内容而风靡网络,虽然观众都知道这是一个广告,但是其内容依然能吸引他们看下去。它的故事建立在历史题材上,采用古装片的形式,围绕七擒孟获的七个场景展开,每一个场景都有不一样的笑点。同时它运用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充分发挥想象力,时常插入的现代生活中的网络用语,也为其增色不少。在这部影片中,脉动不是作为一个产品,而是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出现,它所扮演的“圣水”被诸葛亮偷梁换柱,是孟获被擒的缘由,也在片尾被恰到好处地揭示出来,既达到了出人意料的喜剧效果,又宣传了产品,这样的创意堪绝。
三、微电影的发展方向
(一)平衡数量和质量,加强监管和调控
正如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许柏林所说:“微电影确实很热,有风起云涌之势。很红火,但也有些混乱。”[4]由于微电影投资少、门槛低,制作人员有传统电影界的专业人才,也有来自草根的业余选手,创作的形式不一、风格各异,所以就导致了这个圈子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微电影作品拍摄与制作水平的参差不齐,为一些低劣的微电影广告提供了可乘之机。离开艺术品质,微电影就是广告和低级的DV影像,无法长远发展。如何创立一套制作方、观众、经营者都能认可的微电影行业标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随着微电影的发展,国家建立有关的审查和经营规范显得尤为迫切,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微电影的优质内容,传播主流价值观。而作为创作者发布微电影的平台,视频网站责任重大,在加大对微电影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应该建构这一领域的市场规范,在筛选方面制定标准,避免低俗低质视频的传播,为微电影在网络环境中提供一个健康的传播渠道。
(二)内容为王,创意制胜,避免长广告化
由于大多数微电影的制作成本都来自广告商的赞助,在创作方面难免受到广告主的限制。虽然微电影的拍摄手法比过去的传统电视广告要丰富些,但不管故事怎么讲,核心内容还是体现商品,导演的创作自由度遭到干涉,没有足够的空间表达自我。爱奇艺网公关总监冻千秋在谈及“城市映像”系列微电影时就提到,广告商提出的要求让创作团队很犯难,“比如某个手机厂商提出,片中所有演员必须人手一台该品牌的新款手机,而且要给这款手机打很多特写镜头,强调这款手机的外形、性能”[1],后来,他们因为感觉这样拍摄的效果很不自然,便放弃合作。
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精彩的人物对白、唯美的电影画面等,这些都是微电影作为电影的魅力所在,也是产品理念借以附着的根基。内容和创意仍是第一位的,要使品牌内涵融入艺术形式,既要有好看的故事又能不着痕迹地凸显出品牌的理念、价值等元素,这样广告植入的效果才有所体现。用户看完后,也愿意分享和评论,甚至愿意寻找故事中出现的人和品牌,这才是好的微电影。所以笔者认为微电影要以内容和创意取胜,不要沦为广告的附庸。
(三)差异化经营,打造微电影品牌
微电影给各出品方、创作人的发挥空间很大,但是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塑造自己的品牌,才能获得长远发展。结合时下热点拍摄微电影固然是众多创作者的选择,但是这容易造成跟风创作,千篇一律,会给观众造成审美疲劳。当下微电影以爱情片、喜剧片为主,话题也多集中在青春、爱情、梦想、亲情等方面,笔者认为应该尝试多种影片类型,在主题和形式上有更多的创意,形成差异化。可以走高端精良制作的大片路线,也可以选择亲近平民的草根路线;可以拍单集的,也可以拍系列的;可以以校园爱情、青春励志为主题,也可以采用旅行、城市的话题。
各大网站可以根据自身实力制定不同的策略和方向,比如新浪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门户平台和微博平台,可以推动微电影的大众化;盛大拥有盛大文学、游戏、音乐、视频等海量创作内容,旗下的华影盛世可以将这些零散的资源整合起来,打造自己的微电影品牌。每个网站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应该利用这些特点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进行差异化的经营,才能使微电影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宽。
结 语
微电影有着它本身独特的魅力,以其短小精悍、传播性强的优势在新媒体时代异军突起。微电影的流行不仅对传统的电视媒体、院线传播形成强烈冲击,同时也给我们的文艺创作和市场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代表了未来新媒体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尽管这一产业还不成熟,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可以预见微电影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让微电影朝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需要网络媒介、创作者、广告商等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未来,微电影一定会在独霸这么多年的电影产业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独特方式,不论从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会取得更优质、更广泛的“微”能量,从而带来更多的社会效应。
[1]牛萌,孙琳琳.微电影遭广告挟持 不知未来路在何方[N].新京报,2012-05-09.
[2]陈杰.多产业合力掘金微电影市场[N].北京商报,2011-06-29.
[3]李云灵.微电影“长广告”堪忧,应平衡内容和商业性[N].东方早报,2012-06-04.
[4]张翼.微电影,大改变[N].光明日报,2012-04-28.
J90
A
佘录录,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