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难忘沙河粉
2015-11-18吴亿林
吴亿林
美味记忆
最是难忘沙河粉
吴亿林
不少出外读书、留学、工作的梧州人,一回到故乡,亲人问起吃什么早餐,他们多会不加思索地答:沙河粉。
沙河粉是地道梧州人舌尖上的记忆。小小一个梧州,沙河粉小吃店多得难以统计,几乎百步十米就有一间,食客众多。大多数梧州人,对沙河粉的钟情远远大于面条。
梧州人早餐喜食沙河粉,不仅在于它比面条更方便快捷,略烫即熟,加以佐菜便可吃,符合当今快节奏的生活,而且它口感很好,柔韧而滑爽,夹着肉菜,吃得痛快淋漓。
虽然,沙河粉原产于广州的沙河镇,但梧州沙河粉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梧州,街头巷尾的沙河粉摊档相当“普及”,人人爱吃,而且梧州人将沙河粉优化了,讲究更薄、更爽、更滑。君不见,如今人们到广州,或许广州太大了,或许广州小食太多了,总之你想在街上找一间沙河粉店,得费一番功夫,有时甚至走累了也找不到。就算好不容易找到了,也很难吃得到一碗上乘的上汤沙河粉了,其多数口感粗糙,粉质厚滞,味道不美,牛腩又硬又不入味,让梧州人大为扫兴,心想真是“卖烂了正宗出产地的招牌”。而在梧州,随便挑一间粉店,它的粉质都讲究薄、爽、滑,如果稍有厚、粗、滞的口感,必遭食客淘汰,店面很快就会关闭。
关于“沙河粉”的起源有多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是,清朝末年,广州北郊沙河镇小食店的店主樊阿香夫妻,经常无偿照顾一位衣衫褴褛的贫困老人。一天,阿香病倒茶饭不思,老人闻讯前来,磨米蒸粉皮,让阿香食欲大开,病情好转。原来老人竟是宫中御厨,只因得罪慈禧太后而逃出江湖。老人说出身世后,为不连累阿香一家,不辞而别。阿香夫妇俩继承此法,蒸制出卖粉皮,大受食客欢迎,于是“沙河粉”便诞生了。
广州人喜欢把“沙河粉”叫成“河”,音也读成“可”。南宁人则叫“沙河粉”为“切粉”。梧州人习惯把“沙河粉”叫成“河粉”,一是省略,二也是想婉转表明这是梧州本地出产的粉。只是,如今这“梧州河粉”香在墙内,还未走出城门而已。
沙河粉是梧州人早餐的记忆,一如北京人的豆汁焦圈,西安人的肉丸胡辣汤,兰州人的牛肉拉面。很多外出归来的梧州人,不思大鱼大肉,不求山珍海味,只渴望吃上一碗“沙河粉”,细细品尝其味,方能一解味蕾上多年的饥渴,充实味觉上的满足,以致不少梧州人还在归途,就发信息给家人:“老妈,我快到梧州了,请帮我买好一份上汤河粉。”
责任编辑:黄秀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