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策略

2015-11-17李朝贞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22期
关键词:小羊乌鸦猴子

李朝贞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015-02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新颖独创的思维方式去学习语文,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创造性的学习语文,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创新品质,提高创新能力。

一、抓住契机“小题大做”,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1.在字词教学中“小题大做”。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汉字的构成特点引导学生有创意地理解字义。例如以“钱”的来历展开联想,引导学生自学有“贝”作偏旁的字的含义。古时候最早做生意用的钱是贝壳。贝壳虽已废止,但汉字中的“贝”字,做偏旁时仍然与钱有关:赚钱的“赚”,由“贝”与“兼”组成,辞典讲“兼”可作“加位”“合并”解,“赚”就是使钱加位、成倍、翻番;“贪”由“今”和“贝”组成,“今”指现在、眼前。急功近利者只求眼前,不顾将来,只管捞钱,不问后果,这是由于自私所致,今日有钱今日花,“贪”是万恶之源,“人为财死”就是由贪而来。以此联想,“货”“贫”“赌”等字的含义也可触类旁通了。

2.在课题上“小题大做”。课题是一篇课文的眼睛。一个个课题看似平常,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就会发现其特殊的用意。因此,我们可以在课题上作一些文章。如《詹天佑》这篇文章讲的是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课文就用人物的名字来作为课题。学完全文后,可引导学生再想出一些课题。学生稍作思考便说出了《伟大的工程师》《京张铁路修筑始末》等文题。学完《晚上的“太阳”》一课后,经教师稍加引导,学生便提出可用《爱迪生是怎样发明电灯的》做题目,直接点明人物和事件。

3.在思维“交锋”时“小题大做”。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各不相同,对事物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也会存在各种差异。例如《狐狸和乌鸦》一课,讲的是狐狸几次三番用花言巧语奉承乌鸦开口唱歌,骗吃了乌鸦嘴里衔着的肉。就在我准备结束本课教学的时候,有学生举手发言,对“狐狸”的所作所为提出了与大家截然不同的看法:“我倒觉得狐狸很聪明,而且很有坚持性。它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由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她的孩子,再到赞扬乌鸦的羽毛和嗓子,直到乌鸦开口。”“我也觉得狐狸没有错,如果不骗取乌鸦嘴里的肉,它不就要饿肚子了吗?”……多数同学虽然不赞成他们的观点,却一时也说不出理由。面对这种情况,我首先肯定那些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敢于坦言自己的独特见解,然后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如何看待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得看他的出发点是什么,会对别人乃至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如此一点拨,学生便开了窍。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以社会上江湖骗子唯利是图,不择手段骗人钱财,损人利己危害社会的大量事实,说明形形色色的骗子都是可恶的,而且他们的骗术越高明,给百姓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就会越严重。听了大家的发言,那些持不同意见的同学也对大家报以会心的微笑,并积极参与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做人要遵守公民道德,做事要诚实守信,爱财要取之有道,同时还要善于识破和防范像“狐狸”那样的江湖骗子的骗人伎俩,以免上当受骗。

二、填补“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类课文,往往在故事的最精彩处嘎然而止,使故事情节出现“空白点”。例如《狼和小羊》这篇课文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故意找茬,小羊据理申辩,反驳狼的故事。尽管小羊把狼驳得理屈词穷,但蛮不讲理的狼仍然向小羊扑去……读完课文,孩子们最关心的是小羊的命运,急于想知道小羊脱险了没有,有的学生急切的问道:“小羊最后怎么样了?”“小羊究竟会怎么样呢?”这时教师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围绕“小羊究竟会怎么样”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大家设想各种各样的结果,有的学生认为小羊弱小、善良,而狼却是那样强悍、凶残,小羊最终没能逃脱危险,被狼吃掉了。但大多数同学出于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和好人终有好报的善良愿望,都让小羊安然脱险,给故事编上各种各样的美好结局……当同学们都为小羊的安然脱险而庆幸时,老师及时提醒学生:“遇到像狼这样的坏蛋怎么办呢?”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深入讨论,同学们都认为跟坏蛋作斗争单靠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必须沉着机智地想出保护自己脱离危险的办法。课将结束,老师布置《小羊遇险以后》的续写作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各自的独特见解给课文编上各种各样的结尾。

三、课外延伸,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却不直接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教学这类课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由事及理展开联想,领会其中的深刻道理。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由理及事展开发散思维,创造性地运用语文知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如《猴子种果树》一课记叙了猴子种果树的过程,展示了猴子盲目听信他人意见,不断更改自己的种树计划,最终一种果树都没有种成的情景。课文以“就这样,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结束,再无后文。教学这篇课文,教师可在学生熟读课文掌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对此你有什么感想?”通过个人发言,集体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就会领悟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定目标、专心一意、踏踏实实做好,如果见异思迁、急于求成、缺乏耐心,就将一事无成的道理。接着再让学生思考:这只猴子将来会遇到什么问题?他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最后让学生在帮助猴子总结本次种树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完成习作:《猴子再次种果树》。这样把课文学习引向课外实践,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想象空间,提高了他们综合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责任编辑 刘 馨)

猜你喜欢

小羊乌鸦猴子
软萌小羊诞生记
毛茸茸的小羊
狼和小羊
男猴子和女猴子
淘气的猴子
小乌鸦
猴子出海
乌鸦喝水后传
永远的新猴子
乌鸦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