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橡胶工业创新三部曲(十五)
——外资轮胎企业来华设厂发展引发的思考

2015-11-17于清溪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5年13期
关键词:普利司通橡胶轮胎

于清溪

(原化工部橡胶司,北京 100013)

中外橡胶工业创新三部曲(十五)
——外资轮胎企业来华设厂发展引发的思考

于清溪

(原化工部橡胶司,北京 100013)

《中外橡胶工业三部曲》系统地论述了世界轮胎120年和中国橡胶工业100年来的技术创新成就。紧密地把国外成功的创新发展事绩同国内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橡胶工业历史创新事例同当今现实创新案例相结合,各种产品创新同工艺、设备、原材料及加工方式创新相结合,企业技术创新同市场经营创新相结合,产业科技创新同机制、制度等其他各类创新相结合,从微观一直扩及到宏观,涉及整个橡胶工业技术创新的诸多方面。

橡胶工业;技术;创新;轮胎;橡胶;材料

本文作者 于清溪

本文是我社顾问、资深橡胶专家于清溪老先生,在积14年来于我社三刊杂志陆续发表了80余篇有价值的橡胶技术论文之后,又一次为我社撰写的以技术创新为题材的大型力作,它是2012年我社出版的《橡胶创业三部曲》的姊妹篇。

新编的《中外橡胶工业创新三部曲》以30万字的丰富内容,巧妙构思,精炼纂修,系统地论述了世界轮胎120年和中国橡胶工业100年来的技术创新成就。紧密地把国外成功的创新发展事绩同国内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橡胶工业历史创新事例同当今现实创新案例相结合,各种产品创新同工艺、设备、原材料及加工方式创新相结合,企业技术创新同市场经营创新相结合,产业科技创新同机制、制度等其他各类创新相结合,从微观一直扩及到宏观,涉及整个橡胶工业技术创新的诸多方面,是一篇难得的专著性技术经济论文。

它的问世,对于目前我国橡胶工业为实现在2020年进入世界橡胶工业强国而广泛开展的“技术创新战略”活动,想必当有一定借鉴和帮助,可为读者带来新的视野和启迪。

《橡塑技术与装备》杂志社

(接上期)

12.4 我国轮胎企业“走出去”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国轮胎企业“走出去”办厂发展是实施“十二五”规划,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生产方式的重要选择之一,也是使我国由世界轮胎大国奔向世界强国的必然和重要条件,更是建立中国特色国际化轮胎企业立足世界轮胎企业之林的重要体现。然而,面对已经饱和的世界轮胎市场,早已为世界轮胎企业列强占领的国际环境,中国从商品出口转向资本技术输出,即由轮胎出口转向就地建厂供应生产,不仅困难重重,而且风险很大,必须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做到知彼知己,抢占时机,稳扎稳打,才能减少失误,马到成功。

针对目前国际形势,轮胎企业“走出去”发展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应该注意的问题很多。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企业内部来说,除了经济实力之外,企业的机制要同国际衔接。进一步完善集团、公司的运行体制,企业与工厂的隶属和职能关系。董事长、总经理和厂长要职能清晰,各负其责,各行其职,层层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对社会股民尽责,为社会承担责任。

(2)对外来讲,要体现轮胎工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南的要求,得到国家对外发展政策的支持,使资金保证落实,税率取得优惠,环球化发展战略能够有序顺利推进。

(3)国外办厂一定要审慎从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还要做好四个方面分析报告:①可行性分析;②风险性分析;③回报性分析;④竞争性和发展性分析。

一要正确选定产品生产对象;

二要合理确定发展规模和分期发展规划;

三要看准国外市场和国家地区;

四要选择并购或是新建对象;

五要权衡独资与合资的利弊;

六要预测工厂企业在当地所处的地位,竞争上取得的优势;

七要预计总部可能获取的利益和承受的负担;

八要考虑企业工厂长期发展的可能性和进退的自由性。

至于建厂生产当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诸如产品销路、原料来源、员工招聘、设备采购、水电风汽配套供应、当地土地价格和建筑成本、生产后的税收、社会保险等一系列关系到建厂和生产成本的问题,必须要得到件件落实,做到万事俱备才可行事。而派驻国外人员更要绝对忠诚、尽职、可靠,成为总部利益的代表者,同国外政府各界和厂内员工相互沟通、化解矛盾、和谐共处的形象代言人。而这一点,从多个来华办厂的外资企业长期磨合不好的教训中,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尤为显得重要。

总之,面对当前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壮大、万分复杂的经济形势,在国外办企业一定要坚持为社会承担责任,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谋发展的经营理念。把履行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战略和日常经营管理之中,正确处理与驻在地区国家、合作伙伴、股东、员工、社区和客户等的利益相关方面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的最大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当地站得住脚,为当地国家认同,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周围居民的信赖,企业才有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因此,实施国际化战略,发展世界级的轮胎企业,必须要有敢为创先、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锤炼越挫越勇、百折不挠的品格,具有自强自立、自强不息、包容厚德和海纳百川的意志和胸襟。

13 启示

轮胎企业国际化是世界轮胎工业发展的总趋势,而且目前已达到15%~20%的程度。2013年,我国轮胎企业有30家进入世界轮胎75强行列。在25家10亿美元梯队中,中国占了8家,20亿美元梯队有2家(杭州中策橡胶和三角集团),杭州中策橡胶开始进入10强企业营垒。台湾的正新橡胶已闯进9强,并连同其他4家75强榜内企业全部在大陆落户。

近年,印度的几家较大企业通过收购欧美等轮胎企业的方式,使生产获得迅猛扩张,均已进入世界轮胎20强之内,成为国际型的跨国轮胎企业。它们的灵活出口方式和化解矛盾,实现共赢的做法,在某些方面也值得我们研究。还有,世界各大跨国轮胎企业集团在多年来对华轮胎出口出现扩大受限之际,更利用中国改革开放之机,在10年左右时间齐聚中国大陆设厂建立生产基地,完成了进军中国轮胎市场的战略,从三巨头到八大企业集团一个个都取得了很好的回报,也为我国轮胎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启迪和借鉴。

现在,海南农垦集团、广东农垦集团都已在东南亚办厂取得成功,甚至买下了泰国最大的泰华天然橡胶园,成功并购新加坡贸易巨子RI公司。吉利汽车集团收购了欧洲著名的沃尔沃汽车厂,上汽、一汽和北汽等汽车集团也开始在国外设厂生产汽车。所有这些,更为我国轮胎企业跟随前往配套和利用当地原料设厂生产轮胎,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尤其是在当前包括汽车等行业在内全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形势下,年轮胎增长速度已回归到8%~10%的理性阶段,利用世界经济恢复缓慢、动荡低迷的时机,落实“十二五”轮胎工业纲要的战略发展构想,正当其时。令人欣喜的是,现在杭州中策橡胶、三角集团、山东玲珑橡胶和赛轮集团已经行动起来开始在泰国、俄罗斯和越南等地走出去办厂,其他有实力的企业也在考虑国际化的发展问题。

随着全球汽车化和电动车时代的到来和发展,现在全球汽车拥有量已超过10亿辆以上,2012年生产量达到8100万辆,轮胎正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品。预测2015年世界汽车轮胎产需量将达到17.5亿条,2020年可达20亿条以上,轮胎生产在全球还有相当发展空间。让我们以科学发展创新为主题,改变经济生产方式为主线,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指示,大力推进企业的合理化、现代化把企业做好,通过集约化,经过集群化把企业做大。特别是要加快“走出去”发展的步伐,努力实现国际化把企业做好,成为有竞争力、发展力的国际化轮胎强大企业集团。

我国橡胶工业企业“走出去”国际化案例

中鼎密封件集团国际化战略10年成果丰硕

安徽中鼎密封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于20世纪70年代,是集体制最早转为民营的企业之一。40年来,企业创始人夏鼎湖以企业家的战略眼光执著描准以汽车橡胶零部件为主,开拓发展,锐意进取,不断扩充,现已从默默无闻的乡镇小厂一跃而成为高踞非轮胎橡胶制品行业之首的世界知名的汽车橡胶零部件企业集团。

2013年集团生产总值达到40亿元,在行业中遥遥领先,2010年以年销售额5.05亿美元第一个进入到世界非轮胎橡胶制品50强。它之所以多年一直以双位数增长实现跳跃式发展前进,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不遗力地伺机进军海外,确立起国际化“走出去”的全方位发展战略。目前,旗下已发展到10余家海外企业,分布在北美、欧洲和亚洲等地,形成了全球发展经营的格局。从2003年到2012年的10年间,集团出口额增长了15倍,年销售额已达10亿元的水平。10年来,中鼎集团国际化的战略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起步阶段(2003~2004年)。开始走出国门,建立国际化经营渠道,为国外市场拓展奠定基础。在多年吸引日本技术和人才的基础上,投资韩国等技术重量级的公司,借鉴对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能力。

二是布局阶段(2007~2008年)。看准时机,当机立断在美国、欧洲设立子公司,进行试探性投资布局。同时收购德国施密特公司,开始进入欧洲高端密封件市场,实施产业转移,并在国内发展规模化大量生产。

三是扩展阶段(2009~2013年)。加快国际化进程,开始同美国等汽车研发生产大国的相关企业进行大规模合作并购,从汽车密封件扩大到工程机械领域,并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人才,使企业生产走向了跨国国际化。

通过国际化发展战略,中鼎集团现已从小到大、由大变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橡胶企业。目前在国内已组建起多家合资企业,在高端橡胶零部件市场所占份额不断加大,并正在积极向航天航空的高端密封件领域扩展进军。在近期内,中鼎集团的总产值即将有望达到100亿元,成为百亿元的国际化中国非轮胎橡胶制品企业。

国外轮胎工业国简介①

北美地区轮胎工业的发展

(1)美国

为世界最早的轮胎工业发展地,始于1828年。第一家橡胶厂为“罗克西伯里”印第安橡胶厂,生产胶布和胶鞋。1825年开始从国外进口胶鞋等产品在市场上销售。1839年固特异首先发现橡胶硫化,使美国的橡胶利用名声大振,极大地推动了橡胶工业发展。

1870年,古德利奇橡胶厂开始在阿克隆设立,生产胶鞋和工业橡胶制品,以后分别扩大到德国和日本设厂生产。1892年,美联橡胶厂在纽约设立,即后来的尤尼劳尔(皇家),系由10家鞋厂合并组成,后来生产轮胎。1908年出现了专业的制鞋工厂——康佛思,1898年在阿克隆出现第2家轮胎厂——固特异,以后发展为全美最大的轮胎企业。1900和1915年在该地又有费尔斯通和通用轮胎工厂开设。这样,美国以阿克隆为橡胶工业发展的中心,形成了近代的橡胶工业。

1900年美国橡胶消耗量一举超过2万t,约占世界总量的40%,全国有300家企业,职工达3.6万人。1914年由于汽车工业的发展,橡胶制品用量的急剧增长,1922年时成为世界最大橡胶消费国,相当于当时英国的9倍。20世纪30~40年代,又因为炭黑和橡胶助剂的率先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橡胶工业在世界上的优势。1945年之后,橡胶工业产品产量一度占到世界的60%,60~70年代成为美国橡胶工业的鼎盛时期。

1973和1979年出现的两次世界石油危机,使美国经济遭受重创,橡胶工业也每况愈下,日益走向衰退。20世纪80~90年代在橡胶工业大动荡、大分化和大改组当中,名闻世界的五大轮胎企业只剩下固特异一家在艰难度日。进入21世纪,一直处于起伏不定的状态,10余年来生产未见多大起色。

现在,美国年需汽车轮胎约3.0亿条上下,2012年实际生产1.62亿条,几年来一直缓慢下降,销售2.90亿多条。全国有15家轮胎企业39个工厂,一半以上为外资控制。内资的7家企业(18个工厂)中,跨国型的占到4家,固特异(6个工厂)、固铂(3个厂)、卡莱尔(2个厂);国内型的有梅茵工业轮胎(1个厂)、胡赛跑车轮胎(1个厂)、特种轮胎(2个厂)、帝坦国际轮胎(3个厂,2个厂为收购固特异的),其产能仅为前者的1/5。外资跨国企业皆为世界10强轮胎企业集团,其中有普利司通(7个厂)、米其林(8个厂)、大陆(1个厂)、倍耐力(1个厂)、横滨和东洋(各1个厂)、固特异-住友和大陆-横滨联合(各1个厂),其产能已大大超过美国内资企业。年销售额过60亿美元的有米其林(北美)、固特异和普利司通(美国)3家,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大陆、横滨、东洋等也已进入美国橡胶企业的前10名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在固铂轮胎要转卖所属企业退出轮胎业界的同时,帝坦轮胎国际则开始不断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收购了倍耐力-阿姆斯特朗在美的得梅恩(依阿华州)工厂(1943年建,日产农业、工业工程轮胎13 000条)、21世纪初收购固特异的佛里波特(伊利诺伊州)工厂(1964年建,日产农业、工业、工程胎24 000条)和大陆通用在美的布莱恩(俄亥俄州)工厂(1966年建,日产450条)之后,近年又走出去收购了固特异设在巴西的圣保罗工厂(1939年建,日产4 500条),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专用(农业、工业和工程轮胎)轮胎跨国型企业之一。世界轮胎排名为20位,2013年轮胎年销售额达到18亿美元,占总量的75%。2013年又进军俄罗斯,控股收购乌拉尔轮胎普罗姆公司,此举已占据俄罗斯43%农业轮胎和16%工业轮胎的市场份额。同时,帝坦国际旗下的帝坦矿业服务公司还与美国绿碳公司合作设立帝坦轮胎回收公司,从废轮胎中回收燃油、炭黑和钢材,年收入可达2.5亿美元。

(2)加拿大

年产汽车轮胎约3 500万条,全国有3家轮胎企业6个工厂,全为国际外资占据。其中,米其林北美3个工厂,固特异加拿大2个工厂,普利司通加拿大1个工厂。米其林和普利司通主要是通过收购美国古德利奇、尤尼劳尔和费尔斯通的企业改组而成。加拿大的内资企业联合轮胎早已破产倒闭,设备技术转卖给中国天津国际联合轮胎公司。

(3)墨西哥

年产轮胎3 200万条,全国有6个轮胎企业8个工厂,外部为外资。普利司通2个工厂,日产轮胎22 700条;米其林1个工厂,日产6 000条轮胎;大陆1个工厂,年产轮胎420万条;固铂收购欧泽迪特1个 工厂,日产轮胎18 000条。固特异在哈雷拉日产16 000条轮胎的工厂,由JK 轮胎收购之后又会同邓禄普、尤尼劳尔关闭的工厂重组为3个新厂,改称为哈雷拉-托纳尔,日产轮胎20 000条。倍耐力拟投资2.1亿美元新建一家高档产品的轮胎厂。而有2个轮胎厂又收购通用2个厂的格鲁珀卡索,近年因市场影响现已全部关闭,设备拆毁。现在墨西哥的轮胎生产能力已上升到占北美地区的近10%。

国外轮胎工业国简介②

欧盟地区轮胎工业的发展

欧盟27国的橡胶消耗量约为350万t,轮胎生产量为2.5亿条,年销量2.9亿条,主要集中在德法西意英5国,占到全欧盟的90%以上。

(1)英国

为世界橡胶工业诞生地,是最早利用南美地区野生橡胶加工橡胶制品的国家。1820年汉考克在伦敦开设世界最早一家橡胶厂,生产胶布、胶管等制品。19世纪中叶已略见规模,1855年橡胶消耗量已达1818吨,约占当时世界用量2/3以上。1889年,邓禄普发明了充气轮胎之后,在1890年即建立起轮胎厂,橡胶消耗量剧增到1万吨,在英格兰中部的利物浦,伯明翰和伦敦一带形成工业基地。1910年橡胶量达到20万吨,开始扩张。进入20世纪形成了以邓禄普为代表的自称为“橡胶帝国”的大企业集团,并在70年代同意大利倍耐力联合称雄世界。

1984年老大邓禄普集团,在全球20多个国家地区拥有40多个橡胶企业工厂的大厦轰然坍塌,总部解体,大部分为其子公司日本住友橡胶收购,其余部分散落四方。从此英国的橡胶工业一蹶不振。

目前英国年产汽车轮胎1 500万条,历史最高时期超过3 000万条,处于每况愈下的状态。1984年称霸全球达百年之久的邓禄普宣告解体之后,除只剩下邓禄普飞机轮胎公司(1个工厂)年产10万条一家之外,已全部沦为国际化外资所有。目前有米其林(2个工厂)、倍耐力(2个工厂)、固铂(1个工厂)和固特异与住友联合的邓禄普(1个工厂)4家国际跨国企业,而且多数已是昔日黄花。

(2)法国

为世界橡胶工业最早开拓者。1803年在巴黎近郊即发现有制造胶板、袜带的小作坊,1850年生产出电缆埋设在英法海峡内。1889年,米其林第一家投入汽车轮胎生产并在行驶中取得成功,从此把充气轮胎开始用到汽车上,创建了轮胎工业。1910年又出现同美国古德利奇合资的克莱伯轮胎工厂。以后,橡胶企业在法国逐步扩大。1946年米其林以发明子午胎技术而扶摇直上,先后收购本国的克莱伯、美国的古德利奇-尤尼劳尔而成为世界轮胎三巨头。而法国国内则多年处于低迷消沉的状态,已成为多国轮胎企业设厂生产展开激烈竞争的地带。

目前法国全国年产汽车轮胎约6 000余万条,全国6家轮胎企业15个工厂,已全部国际化。内资米其林(8个工厂)和其子公司克莱伯(1个工厂)控制半壁江山,年产能达到3 000万条以上。外资企业为大陆(2个工厂),固特异(1个工厂)和与住友合资的邓禄普法国(2个工厂),普利司通法国(1个工厂)。他们当中,有4个轮胎工厂的日产均在20 000条以上,远超米其林工厂规模。

(3)德国

德国橡胶工业略晚于英法两国,于1828年开始有橡胶工厂。1858年和1871年有麦兹勒和大陆工厂开办。前者于1978年关闭并将设备技术部分(轿车子午胎)卖给中国上海正泰橡胶厂。后者依靠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在汽车橡胶零部件上屡创新品,成为全球最大汽车橡胶零部件企业之一和第四大轮胎企业集团、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德国橡胶工业最大特点是合成橡胶和橡胶助剂技术处于世界前列,优势十分明显。但轮胎工业则成为欧美长期群聚竞争的地区,受整个欧洲经济衰退的拖累,橡胶工业也难于幸免,但仍处于欧洲老大的地位。

目前德国全国年产汽车轮胎约8 000万条,全国有8家轮胎企业15个工厂,3/4以上为外资。其中内资只有大陆(2个工厂)和汉森橡胶的海德瑙(1个工厂),其产能占到30%上下。外资米其林(4个工厂)、倍耐力(2个工厂)和固特异合资的德兹契(1个工厂)、富尔达(1个工厂)及其与住友联合的邓禄普(2个工厂)、雷丰(1个工厂),占据着大半个天下。除汉森之外,全部为国际化企业。

(4)意大利

年产汽车轮胎约3 000万条,全国5家轮胎企业8个工厂,已全部为国际化集团控管。除倍耐力(3个工厂)日产25 000条和马轮固力(1个工厂)日产8 000条之外,其余2/3的产量全为外资生产。米其林(意大利)有2个工厂,日产38 000条;普利司通(意大利)有1个工厂,日产21 500条;特雷勒堡1个工厂,年产3 400 t。

(5)西班牙

年产轮胎在4 000万条以上,全为外资企业。普利司通-西班牙公司(普利司通欧洲公司的合资企业)有3个工厂,毕尔巴鄂工厂(1931年),日产载重轮胎5 000条;普恩特圣米格尔工厂(1965年),日产农业、工程及工业轮胎800条;布尔格斯工厂(1976年),日产乘用和轻卡轮胎27 000条,合计日产为40 000条。米其林西班牙葡萄牙公司(米其林集团)有4个工厂,日产90 000条。其中,拉萨尔特工厂(1934年),日产摩托轮胎10 000万条;维多利亚工厂(1966年),日产乘用、工程轮胎42 000条;阿兰达德-杜埃罗工厂(1970年),日产载重轮胎6 500条;巴利亚多利德工厂(1974年),年产乘用和工程轮胎8.4万t。另外,倍耐力轮胎公司1924年在曼雷萨建有综合性轮胎工厂,日产能力16 500条,员工多时达1 350人,由于生产不景气,已于近年关闭。西班牙现已为仅次于德法的西欧第三大轮胎生产国。

(6)芬兰

虽然轮胎年产量不足800万条,但拥有世界最大的以冬用轮胎生产为主的诺基亚轮胎公司。诺基亚工厂年产各种轮胎7.2万t,建于1904年,从1932年开始生产轮胎,员工820人,以农业、工业和工程轮胎特别是林业轮胎为主。2005年在俄罗斯的佛泽沃罗兹斯克新建了年产乘用轮胎9万t的工厂,成为俄罗斯的最大轮胎企业之一。另外,在印尼、中国、斯洛伐克、印度、西班牙和美国还有委托加工厂,同时销售网点扩及26个国家共1 100余个。2011年轮胎销售额达18.2亿美元,位列世界第18位。

近年诺基亚轮胎还同普利司通建立了合资关系,在西欧轮胎企业中处于上升发展的势头,2012年轮胎销售额增至16亿欧元,2013年可达20亿欧元。计划5年之内在俄罗斯再建新厂,生产总值实现翻番,成为北欧和俄罗斯周边地区市场份额最大的企业,并在中国市场从冬季轮胎上取得零的突破。

国外轮胎工业国简介③

他把手抽了回去,插进裤兜,脸唰一下红了。也许我刚才的问题的确难为他了,以前我从没见他的脸这么红过。如果我整夜埋在枕头里哭泣,我也会觉得窘迫。可至少我知道哭的时候怎么掩饰。

东欧地区轮胎工业的发展

(1) 俄罗斯

最早的橡胶厂为1832年在圣彼得堡设立的三角工厂,开始时生产胶鞋,以后又生产工业和日用橡胶制品,1860年开始生产轮胎。1887年在莫斯科有勇士工厂生产胶鞋。到1890年时,俄国橡胶工业有1 300人,年耗1 200 t橡胶,仅为英国的1/5。1915年将在里加的“向导”和“生胶”两个工厂迁到莫斯科扩大为“生胶”工厂,生产工业橡胶制品,形成了初始生产基础。1932年,在雅罗斯拉夫尔古城建起了包括合成橡胶,轮胎、工业橡胶制品厂、杂品厂以及配套炭黑和帘子线、助剂在内的联合企业,成为欧洲最大、仅次于美国阿克隆的橡胶城。20世纪40~50年代形成了8大轮胎厂、8大工业橡胶制品厂和3大胶鞋厂,建立了由苏联化学工业部轮胎局和橡胶局统管的国营企业模式。1990年苏联解体,留给俄罗斯的企业约占2/3,生产量一下下降到原来的一半,部分工厂处于停产封锁状态。近10年来,一直着手恢复,但远不及解体前的水平,仍处于不断分化、改组、重新组合的状态。

目前俄罗斯年产汽车轮胎5 500余万条,全国8家轮胎企业15个工厂。主要以本土内资企业为主不断整合。多年来,有固特异、大陆、米其林等进进出出,目前存在的为米其林(1个工厂),日产轮胎6 000条;诺基亚(1个工厂)日产22 000条(年产轮胎7万t),总部设在芬兰,普利司通持股19%;马塔多(1个工厂)年产轮胎300万条,原为斯洛伐克所有,现已改由大陆与西伯尔轮胎厂的合资企业。倍耐力与俄罗斯国家技术公司的合资企业有基洛夫轮胎厂和沃罗涅日轮胎厂,总产能850万条/年。另外,日本横滨也在俄建厂生产轮胎。

前苏联时期留下的14家国营轮胎企业(建于1932~1989年),几经重组改制,现形成为阿尔泰轮胎(1个工厂,年产轮胎300万条)、下卡马轮胎(1个工厂,日产轮胎34 000条,有倍耐力参股)、阿姆泰尔轮胎(5个工厂,年产轮胎2 200万条,已与荷兰佛雷德斯坦合资)、西伯尔-俄罗斯轮胎(4个工厂,年产轮胎1 200万条)和最老的圣彼得堡轮胎(1个工厂,处于停产状态)等5家企业集团。迄今还设有一家企业完全“走出去”,仅有西伯尔在东欧参与一家轮胎企业合资。

(2)波兰

年产轮胎约3 000万条,全国有4个轮胎企业4个工厂,现已几乎全部沦为外资所有。固特异收购的登比察(1个工厂)日产轮胎 48 000条;普利司通收购的波兹南(1个工厂)日产轮胎23 500条;斯塔尔格勒(1个工厂)日产轮胎2 000条;米其林1个工厂,日产轮胎30 000条。现在,波兰轮胎工厂已绝大部分实现大型化、现代化,产品有一半以上出口到国外。

(3)乌克兰

年产轮胎1 200万条,全国有4家轮胎厂。1961年从英国全套引进设备技术建立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轮胎厂,目前已成生产各种轮胎的综合性企业,日产达到120 t的能力。2002年,欧洲轮胎公司还在该地新建了专产工程大胎的工厂。1972年在基辅附近的比拉切尔科瓦建有乌克兰最大的罗沙瓦轮胎厂,现有员工6 000人,年产600万条。1988年在该地,又新建了石油化学联合企业的第二轮胎厂,1 400人,年产100万条。

(4)匈牙利

年产轮胎约1 500万条,3个轮胎企业,现已全部为外资所有。原来国营陶鲁斯橡胶企业在布达佩斯(1912年)和尼赖吉哈佐(1979年)分别建有的载重和乘用轮胎厂,近年已为米其林全部收购,现日产轮胎2 000条和3 000条。2007年韩泰轮胎在拉曹尔马什设立了年产 1100万条的乘用和轻卡轮胎厂,成为韩泰轮胎欧洲橡胶公司。2008年普利司通集团在陶陶巴尼奥新建了普利司通•陶陶巴尼奥•铁尔梅罗企业,日产乘用轮胎6 300条。

(5)罗马尼亚

年产轮胎能力2300万条,20世纪末叶时有5个轮胎厂。普拉霍瓦的维多利亚工厂(1939年)和希尔瓦尼亚的扎勒乌工厂(1981年)已为米其林全部收购,现分别日产乘用和轻卡轮胎12 000条和载重轮胎2 000条。原洛特拉斯的德罗贝塔工厂2009年成为欧洲轮胎公司,年产工程轮胎2.5万条。地处布加勒斯特的达努比亚纳轮胎公司、罗马尼亚的最大轮胎企业已经关闭。另外,大陆集团在2000年于帝瓦什瓦拉新建了年产1 250万条乘用轮胎的世界级工厂。倍耐力集团2006年新建起日产14 600条乘用轮胎能力的斯拉蒂纳轮胎厂。由此,现又成为东欧的主要轮胎生产国之一。

(6)塞尔维亚

年产轮胎能力约1 500万条,前世纪有4个轮胎厂。最大的米洛奇扎克(3个工厂)关闭之后,其克鲁舍瓦克(1976年)工厂为固铂轮胎收购,成为固铂轮胎塞尔维亚轮胎公司,年产乘用轮胎300万条。地处皮罗特(1935年)的蒂加尔橡胶产品公司也为米其林集团所收购,现有2100人,日产乘用、轻卡和摩托轮胎25 000条。在鲁马(1982年)的鲁马橡胶公司,为捷克橡胶公司收购(CGS),现年产农业、工程和工业轮胎1.5万吨。内资企业只剩下雷克德轮胎公司1家,其贝尔格莱德工厂(1925年)日产农业和工程轮胎1 850条;兹雷尼亚宁工厂(1986年)月产工业轮胎900 t,几十年来生产能力一直没有变化,只是维持现状生产。

(7)捷克

现为仅次于俄罗斯和波兰的东欧第三大轮胎生产国,目前有2个轮胎企业,年产轮胎约3 000万条。巴鲁姆(BARUM)大陆的奥特罗科维采工厂(1949年)有2 627名员工,年产各种轮胎2 000万条。米塔斯即捷克橡胶公司-CGS有3个工厂,布拉格工厂(1934年)年产农业、工程、工业轮胎3.3万吨,兹林工厂(1993年)年产各种轮胎1.8万t,奥特罗科维采工厂(2000年)年产工农业轮胎4.2万t。2012年在美国设立米塔斯北美公司,有查尔斯城工厂,年产农业轮胎1.2万t。

另外,捷克在历史上制鞋工业十分发达,在哥特瓦尔德夫建有世界最大鞋城。拔佳制鞋公司世界著名,产品曾享誉全球。

国外轮胎工业国简介④

东北亚地区轮胎工业的发展

(1)日本

橡胶工业大约比欧洲晚了约半个世纪。1853年才由荷兰医生塔尔利将医用橡胶品带到了日本,仅比中国早了10年。1886年有了最早一家橡胶企业三土谷护谟制作所,后改为三田土,即现昭和橡胶的前身。1892年出现了日本橡胶(普利司通的母厂),1990年有明治橡胶,1901年有了藤仓橡胶等企业,他们大多为胶鞋企业。1909年有了外资企业邓禄普的分店,1917年古德利奇与横滨办起了合资企业。此后,在神户、久留米和东京等地陆续发展起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二次大战期间,实行对外扩张政策,大批橡胶企业在国外建立了分厂、子公司。战后生产基地损失了50%,能力损失了80%。由20世纪60年代开始又得到大力恢复,依靠由美国引进的技术设备和开办合资企业,建立了仅次于美国的橡胶工业生产技术体系。1990年后又陷入停顿时期,没有大的发展。

目前,日本年产轮胎约1.8亿条,全国拥有6家轮胎企业共22个工厂。95%以上为日本内资掌控的国际化跨国企业集团。长期形成了由普利司通、住友橡胶、横滨橡胶和东洋橡胶4家企业强势垄断的状态,外资很难打入。20世纪90年代,米其林曾兼并了日本冈本公司的群马工厂,甚至由合资改变为独资,但最终也避免不了关闭、停产、撤出的结局。现在仅存的只有一个固特异同东洋与三菱3家合资的日本巨胎公司一个工厂。现时,普利司通有10个工厂占日本的半壁天下,住友橡胶4个工厂、横滨橡胶4个工厂,东洋橡胶2个工厂。另外,还有1个专业生产摩托车胎的井上工业公司,也属国际化企业集团,在韩国、泰国皆有工厂。

(2)韩国

年产轮胎约9 700万条,全国有4家轮胎企业,8个工厂。其中,1家为外资井上橡胶(日),1个工厂日产轮胎(摩托胎)2 500条。其他全部为本国资本的跨国型轮胎企业,韩泰轮胎2个工厂,年产轮胎4 500万条;锦湖轮胎3个工厂,年产3 200万条;耐克森(下世纪)轮胎2个工厂,年产2 200万条。企业主要进军中国、匈牙利、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国,轮胎产品3/4出口,有一多半销往美欧等地,为典型轮胎出口大国。

国外轮胎工业国简介⑤

东南亚地区轮胎工业的发展

(1)印度尼西亚

年产轮胎约5 000万条,全国有8家轮胎企业10个工厂,外资和内资各约一半。外资有:固特异1个工厂,日产轮胎11 500条;普利司通2个工厂,日产轮胎36 000条;住友橡胶(合资)1个工厂,月产4 500 t。韩泰轮胎最近也在该国建厂生产轮胎,规模达到1 000万条。内资企业最大的加通(GT)现已与米其林合资(10%股份),有1个工厂,日产轮胎125 000条。其他有德利1个工厂,日产轮胎2 200条。印帝橡胶2个工厂,日产轮胎3 000条;沙拉纳1个工厂,日产44 500条轮胎(含摩托车胎);埃郎彼达纳轮胎1个工厂,年产200万条。大多都是中小企业,无力外扩发展。印尼为东盟轮胎生产大国,为最早生产轮胎的亚洲国之一,已有近80年的历史,产品50%以上对外出口。

(2)泰国

年产轮胎6 500万条,全国有16家轮胎企业20个工厂。外资国际轮胎企业占了80%的产量,其中普利司通3个工厂,日产轮胎46 000条;米其林3个工厂,日产轮胎36 000条;固特异1个工厂,日产轮胎7 000条;住友橡胶1个工厂,月产轮胎5 600 t;横滨橡胶1个工厂,年产300万条;井上橡胶1个工厂,月产摩托车胎60万条;玛吉斯国际(正新橡胶)1个工厂,年产900万条轮胎(含摩托车胎);华丰橡胶2个工厂,日产153 000条(摩托车胎和电动车胎)。内资企业大部为中小轮胎企业,竞争处于下风,更无力外扩发展为国际化,计有:Vee橡胶1个工厂,年产轮胎1 700万条(含摩托车胎);迪斯通1个工厂,月产轮胎2 100 t;路斯通1个工厂,年产10万条轮胎;欧塔尼轮胎1个工厂,日产1 500条;暹罗橡胶1个工厂,月产45 000条(含摩托车胎)。此外,还有英雄、SR轮胎等轮胎企业。泰国约70%面对出口,产量也大有超过印尼成为东南亚第一大国之势。

(3)马来西亚

年产轮胎约2 000万条,全国有4家轮胎企业5个工厂。原来主要以当地华人资本为主,现已几乎全部为国际资本集团控制。大陆与森达比轮胎合资有2个工厂,年产轮胎700万条;固特异1个工厂,日产轮胎7 000条。金狮集团内的银石轮胎有1个工厂,年产300万条,曾一度与中国湖北东风轮胎合资,后又转向同山东泸河集团合作经营诸城轮胎工厂,现已全部为日本东洋橡胶收购,改成东洋马来西亚轮胎和山东泸河东洋轮胎。内资企业只有友谊橡胶,日产轮胎3 000条。马来西亚所产轮胎大部是对外出口。

另外,轮胎翻修是马来西亚最拿手的行业,国内使用翻胎较多,并且还略有出口,在中国等地也建有不少翻胎厂,成为其一大优势。

国外轮胎工业国简介⑥

南亚地区轮胎工业的发展

印度

系从1926年英国最早在印度开设邓禄普工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60~70年代私人资本开始发展并成为主力军。现年产汽车轮胎7 600万条,全国有39家轮胎企业60个工厂,70%以上为印度本土资本。最近20年来,由于采取经济开放政策,轮胎工业发展甚快,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并积极向国际扩张,现已形成几大轮胎企业集团。

目前,国际外资轮胎企业除原来英国留下的邓禄普印度轮胎(建于1935年,3个工厂,年产轮胎1 000万条)之外,现有固特异(建于1994年,2个工厂,日产15 000条轮胎)、普利司通(建于1998年,2个工厂,日产15 000条轮胎)、横滨(建于2008年,1个工厂)和米其林(建于2009年,1个工厂)。2011年,大陆收购莫迪轮胎(2个工厂,月产20万条)也进军印度市场。外资企业轮胎的产量已占全印的20%~25%,出口占到30%。

国外轮胎工业国简介⑦

中东和非洲地区轮胎工业的发展

(1)土耳其

年产轮胎2 800万条,全国有6个轮胎企业7个工厂,70%以上为外资所有。最大的为普利司通(持股46%)与萨巴斯(持股46%)合资经营的布里萨-普利司通,1个工厂日产27 600条。固特异2个工厂,日产20 000条;倍耐力1个工厂,日产30 000条(年产800万条)。内资企业有佩特拉斯轮胎(阿布达卡迪奥兹堪)1个工厂,年产100万条。麦营(Mai)国际的乌滋麦1个工厂,年产工程轮胎1万条。安拉斯轮胎1个工厂,日产3 500条(摩托车胎)。土耳其为中东最大的轮胎生产和出口国,近年在稳步发展。

(2)南非

年产轮胎约1 000万条,全国有4家轮胎企业6个工厂,全部为外资所有。普利司通2个工厂,日产100 00条轮胎;固特异1个工厂,日产10 000条轮胎;大陆1个工厂,年产轮胎300万条;阿波罗2个工厂,日产轮胎190 t。

国外轮胎工业国简介⑧

中南美地区轮胎工业的发展

(1)巴西

年产汽车轮胎4 500万条上下,全国有7家轮胎企业13个工厂。目前,除马桥(建于1933年,日产轮胎50 t)和里纳迪(建于1960年,轮胎3 500条/日)两个中小轮胎厂之外,全部为国际化的外资企业,产能占到巴西全国的95%以上。倍耐力最大,有4个轮胎工厂,总计年产能力30万t。其次为固特异,1个工厂,日产35 000条。普利司通有2个工厂,日产36 000条。大陆1个工厂,年产500万条。米其林2个工厂,日产8 500条。帝坦国际1个工厂,日产4 500条。

(2)阿根廷

年产汽车轮胎1 300万条,国内有3个轮胎企业共3个工厂。倍耐力日产16 200条,普利司通日产10 100条,费特日产16 500条。外资占到60%以上。

(3)委内瑞拉

年产汽车轮胎700万条,国内3个轮胎厂,分别为固特异、普利司通和倍耐力所有,其中固特异占据一半以上市场。

国外轮胎工业国简介⑨

大洋洲地区轮胎工业的兴亡

(1)澳大利亚

早在1927年,英国邓禄普即在托马斯敦设立了轮胎工厂,主要生产乘用轮胎,到1980年时达到日产1万条水平。1934年又在西福特斯克雷另建轻卡和载重轮胎及农业轮胎工厂,日产2 000条。1961年萨莫顿建立了汽车轮胎综合二厂,日产1.1万条。1984年邓禄普集团解体后,3个企业为美国固特异收购,改称太平洋邓禄普轮胎公司,最后只剩下萨莫顿,日产1.2万条,2008年关闭。

普利司通于1965年在索尔兹伯里建有汽车轮胎厂,日产9 500条,2010年关闭。另在阿德莱德有工程轮胎厂,也在同期关闭。至此,澳大利亚的轮胎工业全军覆没,所需轮胎全部由外面进口,年需求量在1 000万条上下。

(2)新西兰

1948年美国费尔斯通在克莱斯特彻奇(基督城)建立了第一家轮胎厂,日产汽车轮胎4 200条,20世纪80年代为日本普利司通连同美国的工厂一起收购。2010年关闭。

英国邓禄普在1949年于惠灵顿设立了日产3 500条轿车轮胎的小厂。20世纪80年为美国固特异收购改称太平洋邓禄普轮胎公司,延续2006年产量增到日产7 000条时,由于销路不畅,企业无法运营永久关闭。现今,新西兰所需轮胎全部从国外进口,年需约300万条左右,成为纯进口国。

14 我国橡胶企业已开始“走出去”向全球进军

2012年,我国“走出去”境外投资流量创下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6%。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较上年下降17%的背景下,中国投资逆势上扬,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1.6万家投资者在境外设立企业2.2万家,分布于全球179个国家地区,覆盖率已达76.8%。其中对外并购项目457个,交易金额434亿美元,均创历史之最。

对比橡胶工业,目前在境外直接投资的仅有轮胎5家(中策橡胶、三角、玲珑、赛轮和奥戈端)6项。并购的有非轮胎1家(中鼎)3项、橡胶机械2家(大连橡塑、青岛软控)4项。起步晚、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潜力甚大。目前整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为5319亿美元,居世界第13位。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10.2%、英国的29.4%、德国的34.4%、法国的35.5%、日本的50.4%。我国橡胶工业同美欧日发达工业国家和世界轮胎三巨头、8大跨国企业集团相比,更是存在着巨大差距,亟待加快“走出去”发展。

世界各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正吸引着我们以创新思维前往投资,在广阔的国际环境里发展中国橡胶工业。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生产总值增长要求达到7.5%,而橡胶工业可能要滑到5%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很好利用境外投资发展的方式,把生产总值增上去。商务部对境外直接投资已经给了年不低于15%的目标,橡胶工业应急起直追,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机会,发展我国橡胶国际化企业集团,早日奔上世界各地,拼搏世界市场。

[1] 于清溪. 中国橡胶工业大事记. 中国橡胶工业总览,2001.

[2] 于清溪. 国际轮胎集团在中国设厂的战略分析. 橡塑技术与装备,2006,(1~2).

[3] 崔广. 国际轮胎巨头力拓中国市场,橡塑机械时代,2013,(4),33~34.

[4] 环球轮胎(英文),橡胶塑料新闻,WW.rubbernews.com,2012,(9),17.

[5] 于清溪. 外资轮胎企业在中国的发展. 2013橡塑机械年会暨技改升级经验交流会论文集,2013, 1~24.

[6] 邓海燕. 国外主要轮胎市场回顾与展望. 2013橡塑机械年会暨技改升级经验交流会议文集,2013, 87~95.Rubber industry innovation trilogy at home and abroad( 13)—— Experience integrated and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thinking of 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yre enterprises in China

(未完待续)

Rubber industry innovation trilogy at home and abroad—— Thinking of 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yre enterprises in China

Yu Qingxi
(The Original Ministry of Chemical Industry Rubber Bureau, Beijing,100013)

Rubber industry innovation trilogy at home and abroad systematically described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since 120 years of the world tire industry and 100 years of China rubber industry . A combination of foreign successfu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and domestic practical experience, rubber industry history innovation examples and today's reality innovation case, all kinds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equipment、raw materials 、processing mode innovation,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rket management,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echanism、system and other kinds of innovation are closely. This paper extended from the micro to the macro and has been involved in many aspects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r the rubber industry.

rubber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tire; rubber; materials

TQ330.67

1009-797X(2015)13-0016-09

A

10.13520/j.cnki.rpte.2015.13.004编者的话:

猜你喜欢

普利司通橡胶轮胎
普利司通计划扩增电动汽车原配轮胎产能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橡胶
胖瘦自如的轮胎
固特异与橡胶
大轮胎,玩起来
4500万美元,普利司通投建自动化轮胎仓库
轮胎业未来数年将现并购潮
一种闭孔发泡橡胶
固特异Fuel Max系列新增LHS轮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