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2015-11-17何海菊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22期
关键词:探究数学过程

何海菊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023-02

随着新一轮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和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高效性,已经成为当前各级学校现阶段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但现阶段在小学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下,仍存在着诸多弊端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导致数学课堂出现了随意化、低效化甚至无效化的现象。可以说,课程改革在当前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性表现

(一)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缺少智慧生成,导致有效性差

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大多为事实性问题,预设性问题多、生成性问题少,优秀群体的问题关心多、弱势群体的问题关心少。提问的形式大多是教师主动问学生被动答的多,学生探索交流的机会少;问题设置的类型大多是讲解记忆的多,鼓励创新的少。很显然,这种为问而问,为答而答,提问和回答事实上都已经远离了发问的初衷。教学过程中缺乏问题意识,而事实上没有问题的教学是不可能有创新的,结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智慧的生成,牺牲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课堂教学效率较低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课堂教学只重视少数优秀学生,而处于班级大多数的后进生往往成为课堂边缘人或旁观者。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学习起点、动机、潜能和不同的阻碍学习的弱点。教师这种重优生轻差生,重结果轻过程,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是小学数学教学长期陷入高耗低效“泥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原因之一。重视学生的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对教师是一种长期的挑战。

(三)教学主体混淆,缺乏明确性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过于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忽视师生间的互动,以致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有些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中心,以自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而不顾学生的知识基础实施填鸭式教学,将学生视为容器进行强行灌输;还有的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唱“独角戏”,只顾自己“埋头苦干”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等等。所有这些现象,都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低效或无效教学的表现。最终导致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依赖性与日俱增,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式思维发展受到阻碍。

二、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合理设置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问题,夯实有效课堂构建的基础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活动是以问题而展开的。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基本环节是问题设计,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数学教学离不开有效问题的设计。“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由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小学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的关键之处设置有效问题,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激发学生对所学问题的积极探索,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识及提高能力。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妙地设计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所学密切相关性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经历“问题——深思——探索——顿悟——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巧妙地寓于各式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中,提出有效性、针对性的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最终达到“我要学”的最佳状态,并自觉地投入新知的主动探索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分层教学,实现有效课堂的保证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差异性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只有符合学生发展水平,才能被他们理解和接受,一个班级中学生存在差异是必然的。教师在授课时,只有充分重视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教师在授课时,让学困生能够学得懂的,让优等生能够吃得饱,每个学生都能各取所需,这就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为了大多数学生学好数学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效调控。

(三)运用自主探究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营造有效课堂构建的平台

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强烈参与的愿望,这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相一致,如果简单地运用教师灌输讲解的唯一方式,显然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也不利于小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通过创设平台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为数学课堂教学赋予生机与活力。无论是概念、公式的解释还是解题思路的引导,教师都不应该直接向学生出示这些方法,而是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概念,寻找其中的关键词,通过相互研究的方式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进行总结归纳,从而把握住这一概念的特征,并和其他概念有效区分开来。在定律的理解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也要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研究与总结规律,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中,教师侧重于运用图形拼接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进行切割与调整,组合成为一个长方形,并从中对比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高度与长方形的长度、宽度之间的关系,经过这样的思维转换过程,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具有了深刻的认识,掌握也就更为牢固。这样的自主探究模式避免了直接对学生灌输而导致理解不够全面、深刻的弊端,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思考、分析研究和总结规律,概括公式,有效深化了学生的理解效果。

(责任编辑 陈 利)

猜你喜欢

探究数学过程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