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跨境民族
——赫蒙族服饰简析
2015-11-17格桑拉追
格桑拉追
(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越南跨境民族
——赫蒙族服饰简析
格桑拉追
(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赫蒙族是一个跨境民族,祖先是中国的苗族,它的文化深受苗族文化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情和文化。古老民族中的图腾崇拜对民族服饰上的图腾图案有着深远的影响,赫蒙族亦是如此,由于图腾崇拜而出现了一些崇拜仪式,风情习俗,就会将其绣在服饰上以期保佑,图腾图案作为服饰图案的一种,在赫蒙族服饰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赫蒙族服饰;图腾崇拜
越南赫蒙族是一个跨境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经过三次迁徙,进而来到了越南这片土地上,成为了现在的越南赫蒙族。
人类最初是以树叶和兽皮蔽体,然后逐渐到穿针引线,造出人类最古老的衣裳,再到纺麻布的出现,从麻布衣裳到金缕玉衣……再到如今的西装革履。服饰是积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一种体现。服饰可以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和民族的心理结构。赫蒙族的服饰就是展现其历史发展最好的表现形式。
1 越南赫蒙族概况
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两国之间有历史悠久的关系,为苗族向越南迁徙提供了地理历史条件。赫蒙族主要分布在越南—中国、越南—老挝边境各省,主要居住在越南北部的高山地区。越南赫蒙族人口55.8万(1999),其中,与中国交界的河江省人口最多,为14.4万,赫蒙族聚居在河江省、老街省、莱州省、高平省、义安省等地。
在中国的苗族迁徙到越南后,使用自称——赫蒙族,在1978年,越南政府召开了一次赫蒙人会议,一致同意使用自称作为族名,这是1979年以后越南官方公布的正式族称。公元9世纪至16世纪期间,由于社会的原因,苗族中的部分居民自洞庭湖地区向中国的西部、西南部迁移,首批苗族居民于300年前,即16世纪末、17世纪初到达越南。此后,在18世纪和19世纪出现了两次大的迁徙。越南的赫蒙人居住在高山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主要种植旱田和梯田,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燕麦,此外还有狩猎、森林采摘业。家庭手工业有织布、刺绣、木工、竹藤编织等。同一宗族组成一个村寨,族长就是村长。信仰多神。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最有特色的乐器为芦笙。赫蒙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一直使用汉字。
在中国,苗族的支系大致可分为白苗、黑苗、花苗、青苗、绿苗和汉苗。而在越南的赫蒙人支系,则有三种说法:
第一,1994年出版的《法属印度支那民族》即说:“苗人分为很多支系,根据妇女服饰的颜色分别称为:红苗、白苗、黑苗和花苗”。越南何文书在其1956年发表的《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北自治区》介绍中,即谈到越南“苗族包括有四种:白苗、红苗、花苗、黑苗”。越南1983年出版的《越南各民族》一书也把赫蒙人分为四支:蒙豆(白苗)蒙冷(花苗)、蒙西(红苗)、蒙都(黑苗)。
第二,越南学者琳心1961年发表的《苗族的迁徙与称谓史》一文说:“苗族可分为如下五大支:白苗(蒙豆)、红苗(蒙西)、黑苗(蒙都)、汉苗(蒙刷)、花苗(蒙冷)或青苗(蒙佐)。”在这里虽然是把赫蒙人分为五大支系,实际上却提出了六个支系名,只不过是把花苗和青苗合为一支。越南学者罗文卢的《越南少数民族初步研究》(1973)说:“苗族有五个不同的族称:白苗、黑苗、红苗、花苗、汉苗。
第三,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民族学研究所编著的《越南北方少数民族》一书说:“从民族学的一些特点来看,可以把我国自称‘蒙’的苗族划分为各支系:白苗、花苗、青苗、黑苗”。
赫蒙族从迁徙到如今的稳定,历尽艰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保护美好家园,在其艰辛的历程中,造就了赫蒙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2 赫蒙族服饰介绍
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饮食、婚丧习俗、歌谣文化、服饰等等。从赫蒙族的服饰可以了解赫蒙族的古老文化和历史底蕴。
家长反映的看上去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确实折射出了我这个北方男人粗犷有余、细腻不足的一面,与其到校长室去投诉,不如给他们一个机会,直接向我提意见。于是,我把周末的周记改为命题作文:朱老师,我想对您说。为了让学生说真话,我要求周记必须从优点和不足两个方面来写。
越南赫蒙族主要生活在山区,因而服饰比较简单,但服饰上的花纹丰富多彩。越南赫蒙族支系的划分主要是根据服饰的颜色来划分。根据服饰的颜色,比如说服饰主色调是黑色,就称为“黑苗”,服饰颜色主要是红色,就称为“红苗”等。
越南赫蒙族的服饰主要是用麻布缝制而成的。赫蒙族妇女传统的服装包括:裙子、前襟开缝带有短围胸的上衣、前围裙、腰带、后围腰、绑腿。裙呈喇叭状下垂,走起来动感很强。还有一种筒式裙,两边打折。头上则用绣有花边的头巾或头帕,或用彩色珠子窜起来形成的流苏珠链。赫蒙族男士的服饰很简单,有对襟上衣,外套马褂,穿长裤或绑腿。
越南赫蒙族服饰的主色调有黑色、红色、青色,服饰上的花纹有螺蛳、猪蹄、狗爪、蝴蝶、蛇、鸟眼、芦笙、花朵、耙齿、钱币、十字、波浪纹等。图案格调清新明丽,体现了赫蒙族传统的文化特征。
在民族服饰上出现的各种图腾图案和花纹可以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也可以体现出一个民族祖先的智慧。
2.1 赫蒙族服饰图腾图案来源
图腾崇拜对于许多民族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对赫蒙族亦是如此。赫蒙族在一些地方沿袭了中国苗族的一些文化特征,同时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又产生了与中国苗族不同的文化特征,而又在与中国边境地区民族的交往过程中出现了与其他民族相融合的文化。图腾,是一种原始信仰,是北美洲印第安人的方言,原意是指“他们的亲族”。图腾对人们而言是有一种保护作用,而人们对图腾则是崇敬。如果它是一种动物,那么就禁止杀害它;如果它是一种植物,那么就禁止砍伐它。远古时候的人认为和自己的部落或是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是自己部落的一种标志或符号,它象征的是自己部落的一种古老信仰、一种精神力量。当一个民族有了图腾崇拜,并开始重视图腾崇拜,那么他们就会将自己部落的兴衰福祸都和图腾联系在一起。
赫蒙族的图腾崇拜受苗族图腾崇拜的影响极大。图腾的出现是人们对大自然的反映。古人的图腾崇拜大部分是动物。在历史上,苗族曾居住在黄河、长江中下游一带,而这一带自古以来是水乡之地,盛产鱼类,也是鸟、蛇出没栖息之地。所以,古代苗族以鸟、蛇、鱼为图腾。
因此,可以说,一个民族图腾图案的来源,与他们所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关,与神秘的大自然有关,也可能是因为没有文字,所以用此来作为人们之间沟通交流的媒介。
2.2 赫蒙族服饰图腾图案的象征意义
对于服饰的颜色,古人不是很注重它的审美要求,主要是考虑它的保护作用和精神信仰。以黑色和青色来说,当时人们以黑色和青色为服饰的主体颜色,和周围的生活环境有关。赫蒙族主要生活在山区,森林覆盖范围广,同时,又以狩猎和耕种为主要生活方式,所以选择和森林、大地、黑夜的颜色作为服饰的主色,是出于对自身的保护。个人觉得,这也象征着当时的人们对大自然的尊敬和依赖。
赫蒙族服饰上的图案大多数沿袭了中国苗族服饰的图案,因而图案的意义也是极为相近的。褶裙上的彩色线条,是一条条河流,一条条山路;背牌上的回环式方形纹,是曾经拥有的城市,有街道、城墙、角楼;那披肩上的云纹、水纹、棱形纹,是北方故土的天地和一丘丘肥沃的田土;花带上的“马”字纹和水波纹,是苗族祖先迁徙时万马奔腾过江河的壮观气势……
(1)赫蒙族服饰上的蝴蝶图案与苗族的蝴蝶神话有关。苗族的蝴蝶神话版本有好几种,其中燕宝版的大概内容是:以树心变成的蝴蝶妈妈妹榜妹留,她叫神仙为娘,天池煮鱼给她吃。妹榜妹留十二岁开始谈情说爱,她在河边漩水滩与水泡恋爱。后来妹榜妹留生了十二个蛋。生蛋后,妹榜妹留自己不会孵,于是脊宇鸟来给她孵。孵了三年多,终于孵出了雷公、水龙、蛇、虎、羊、大象、野猪及人类祖先姜央。虽然现在对蝴蝶作为图腾这一说法许多学者存有质疑,但本文对此不作介绍。在这一神话中妹榜妹留就是指蝴蝶,而蝴蝶代表着人类的母亲,因而也有蝴蝶妈妈的这一说法。在以前苗族家庭中,也有一些蝴蝶祭祀的现象出现,这一神话出现的时间是苗族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因此这一说法可能是受当时社会形态的影响。也许是对母亲的敬爱与尊重,因此在服饰上出现了蝴蝶这一图腾。
(2)服饰上的蛇图腾与延维神话有关。《山海经·海内经》中有记载,苗民崇拜人首蛇身的神,这个神尾巴很长,穿紫色的衣服,并且左右都有戴着毡帽的头,人们叫神“延维”,据说如果能够吃它的肉将称霸天下。这里的“延维”就是伏羲和女娲。在苗民中,流传着如果能得到延维的肉就能延年益寿。因此在服饰上的蛇图案象征着长寿和健康。
(3)服饰上的芦笙图案则来源于古人的芦笙舞,是在祭祀活动中一种模仿锦鸡的舞蹈。由于锦鸡帮助苗族的祖先获得了小米种,帮助他们度过了饥荒,所以锦鸡就成了他们的命运吉星。于是,他们仿照锦鸡的摸样打扮自己,并模拟锦鸡的求偶步态跳起了芦笙舞。如今,芦笙舞成为了他们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一种娱乐舞蹈。因此,在服饰上也就出现了芦笙的图案。
赫蒙族是因苗族的迁徙而来到越南的土地上,在服饰图腾图案的来源上与中国的苗族有着莫大的关系,他们既保持了苗族原有的图腾图案,也扩展了自己的图腾文化。
3 结语
民族服饰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特有的语言,它可以传递民族的古老文化信息。越南赫蒙族的服饰就是这样。它在中国苗族服饰原有的服饰文化上,做了一些改变,同时也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添加了自己的元素。虽然在服饰或服饰图案上没有中国苗族的服饰那么丰富多样,但在越南的少数民族服饰中却是独特的。以服饰的颜色来代表和区别不同的支系,在服饰上的图案与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将自然元素融入到服饰图案上,可以说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图腾崇拜,也说明了人类祖祖辈辈的生活离不开大自然。
[1] 徐绍丽,利国,张训常.列国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53.
[2] 石茂明.跨国苗族研究:民族与国家的边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1:115—169.
[3] 佚名.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网,青年论坛,学界文汇,2009.4.
[4] 赵一凡.苗族服饰图腾图案研究[D].2003.
[5] 吴晓东.苗族蝴蝶图腾的质疑[J].论文摘要,2008.1.5.
[6] 吴晓东.盘瓠神话:楚与卢戎的一场战争[J].2011.2.25:1.
[7] ① 石勋旺 《融水苗族图腾崇拜》 2011.7.18
[8] 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网>>资讯>>青年论坛>>学界文汇>> 2009.4
格桑拉追(1989-),女,藏族,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人,亚非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亚非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越南语。
C951
A
1672-5832(2015)12-0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