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归化与异化在翻译过程中的策略运用
2015-11-17周紫诺
周紫诺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2)
浅析归化与异化在翻译过程中的策略运用
周紫诺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2)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很多译者认为归化和异化,应只能单一使用,不能二者兼在译文中体现。可是这种翻译思想显然在我们实际翻译中是行不通的。作为译者,真实的再现出原文作者的情感和风格是必然,而此时采用异化法最为合适;然而翻译不仅仅限于此,译者还需兼顾到读者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阅读习惯,所以归化法亦不可少。坚持在译文中只选取一种翻译策略是错误的翻译思想,两种策略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不能只专注其一,要结合原文合理选择翻译策略,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最终的翻译目的。
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1 引言
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向目的语的读者靠齐是归化的基本要求,译者如使用归化法,就必须熟悉读者所在国家文化和语言,译文应符合读者的说话习惯,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方便读者阅读,如同原作者和读者直接对话那样顺畅。采用归化翻译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阅读译文,而且还可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而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再翻译过程中,使用异化法则要求译者以外来文化为基础,熟悉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和外语的表达习惯,译文内容向作者倾斜,注重作者的思想内容,忠实表达出原作者的思想内涵,最大限度再现原文内容,通篇内容使用源语的表达方式。因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我们通常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使译文更具异国情调,方便读者。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并非是完全矛盾对立的,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在翻译过程中,纯粹的归化和异化都是不存在的。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应认真审视原文,根据原文所牵涉到的文化背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等综合衡量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以此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2 归化在翻译中的策略运用
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使用归化法就是要使译文紧贴读者,译者如使用归化法,就必须熟悉读者所在国家文化和语言,译文应符合读者的说话习惯,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方便读者阅读,如同原作者和读者直接对话那样顺畅。因此归化翻译不仅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还可以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归化翻译法是英美文化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策略。这种策略与该文化社会和其他文化社会的非对称文学关系相一致。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并不是所有的翻译内容都适合使用归化法,有些内容如果强制性的使用归化法,则会扭曲原意,使读者看完仍不了解原文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因此要深刻理解我们所翻译的内容,了解其文化背景,然后再选择适合原文的翻译方法。
(2)使用文字自然流畅,符合目的语语言文化特征,不要具有刻意性,这样只会使得译文死板无生命力,而且还会使得译文目的性太强,如此译文无异于是失败的,因此我们不仅要正确翻译出原文的意思,更要把握全文基调。
(3)要把译文彻底转化为目的语,方便读者阅读,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理解性。
(4)插入解释性资料,因为使用归化法虽使读者读起更通俗易懂,但对于原文的一些专业性较强或与其传统文化有关的词汇或句子,应额外加入一些解释性的资料,这样才能使得译文更为完善,能更好的表达原文的意思。
(5)去除原文中的多余复杂信息,不必对所有内容逐一翻译,将大意简洁正确传递出来即可。
(6)因为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一,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观念有时也存在不一致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协调译文和原文的观念和某些特征,使得译文更加地道。
3 异化在翻译中的策略运用
异化翻译法要求译文向原文作者倾斜,最大限度传达作者本意,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内容。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 把异化翻译法归因于十九世纪德意志神学家、哲学家Friedrich SchleiermacherSchleiermacher本人是赞同采用异化法的。(1768-1834)的翻译论说“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Venuti 指出,在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并把归化翻译法作为标准的文化社会(例如英美社会)中,应提倡异化翻译法。因此异化翻译法的作用无可取代。
异化翻译法要求译文要符合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采取外语表达方式,以目的语为归宿,忠实再现出原文要传递的内容。然而使用异化策略并不可随意使用,要综合考虑。因民族文化具有差异性,其目的在于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使译文更具异国情调,便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异化翻译法包括以下特点:
(1)不必过于强调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特征,重心倾向于作者,尽量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风格。
(2)有些时候可选择复杂语言来对某些内容进行阐述,以此来更好的保留原文的“异国情调”。译文内容需体现出原文语言风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把译文重心偏向作者,表达出内容的“原汁原味”。
(3)将原文中的实观材料保留下来,不要去除,且可使用一些古诗词来体现“异国情调”,贴近作者,更为准确的体现出原作者的思想感情。
(4)其翻译目的贴近作者思想,把读者引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中去。
4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归化与异化
作为译者,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先认真分析原文,掌握好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关系,原文内容一定对某一方面有所偏重,因此异化和归化一定也存在主次关系。传递出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风格,是异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的翻译目的之一,因此,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采用异化法,而这时,在你译文中,异化法变成了主要的翻译方法,归化受到了忽略不被重视,也就变成了次要的翻译方法。归化要求语言倾向于读者,方便读者阅读,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我们应用辩证统一的观念看待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合理使用。
太过平常的东西久而久之人们也会产生厌烦的情绪,而异化法往往带有异国情调会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人们喜欢新鲜感,而异化法恰恰迎合人们这一喜好,符合人们的审美观。追求刺激和新鲜感是大多数人们约定俗成的事情,一成不变往往带给人厌烦情绪,因此采用异化策略能适应人们的心理特征。与之不同的归化却更注重语言文字的特征,主要重心在译文文字的表达,翻译过后的译文符合读者的文化理念和理解方式,大大增强了此原文的交流研究性,方便读者研读探讨,没有障碍性。
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只固执的选用一种翻译策略,要认真分析原文和其文化背景,再恰当选择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强行选用一种翻译策略得出的译文往往达不到我们翻译的基本目的,不可能登上大雅之堂。原文内容不可适用于所有翻译方法,要想使自己的译文拥有鲜活的生命,就必须恰当适用翻译策略,不可盲目偏从任何一种,固执己见只会使译文了然无味,没有生命,更无任何可读性,无法达到翻译目的。然而我们在翻译中往往会遇到选择问题,运用哪种翻译策略则为重中之重,选择前要认真分析阅读原文,原文内容肯定会偏向作者或读者,这要求我们仔细揣摩,做出判断后再选择翻译策略进行翻译。
以下有一些例子能更好的体现出归化与异化在实际翻译中应如何使用。
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
“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天”与“人”的关系则是异常敏感的。皇帝自称“天子”,要稳固的统治必须“顺天应民”。“天”似乎是一切规律、法则的总称。仅仅把它理解成佛教的影响似乎有些太过笼统。对于这样一个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概念,外国读者如何才能理解并接受呢?好在西方也有类似的哲学思想,因此此译文用“上帝”这个概念替换了“天”,运用了异化策略,恰如其分。
2.“你又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You don’t know her,said Grandmother Jia merrily.She’s a holy terror this one.What we used to call in Nanking a ‘peppercorn’.You just call her ‘Peppercorn Feng’.She’ll know what you mean.”
王熙凤泼辣能干,精于算计,她在贾府的地位无人能及。贾母给她的外号虽说不雅,但却是她的殊荣。此意者对“凤辣子”的翻译采用的是异化手法,十分传神的再现了王熙凤的性格。
3.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
此处译者使用的是归化译法,照顾了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使整句译文通俗易懂,方便读者阅读。
5 归化与异化在翻译过程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至今也有一些译者认为归化就是归化,异化就是异化,二者不能同时适用于同一篇译文,一定要做到绝对的纯粹,认为绝对纯粹的译文就是最优秀的译文,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却是绝对错误的。要想达到翻译目的,就必须真实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风格,因此此时一定要采用异化法。然而翻译目的不仅于此,作为译者,我们所翻译的译文还必须考虑读者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要能符合大众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归化法在这必不可少。单一的在全文中使用一种翻译策略是不现实也不可取的。因为这两种翻译策略各自代表不同的领域,一种翻译策略是无法囊括所有领域的。异化策略能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美感和新鲜感,使人们怀有更为浓厚的好奇感阅读译文。归化策略则更为注重语言文化和文字特征,更为“咬文嚼字”,因为它要求让读者阅读更为顺畅,无陌生感,把原文中的“异国情调”转变为标准的目的语,便于广泛传阅,增强读者的可读性和熟悉感。因此在译文中彻底使用一种策略无疑是不可能的。两种互依互补,相互依靠,不可缺其一。
其实在翻译中,我们阅读原文之时,就应分析此文内容,是更偏向于作者还是更偏向于读者,因为一篇文章不可能做到对于这二者重心相等,如更倾向于作者,就可选择异化策略,如倾向于读者,就要选择归化策略。在做选择过程中,其实就要求译者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能正确判断原文的重心。只有知道重心,才能选择出正确的翻译策略。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前切不可急躁,冷静分析。其实译文无论偏向于哪一方,都不可能完全不顾及另一方,这是我们要把握的,不可认为另一方纯粹消失不存在在原文中,那就可能达不到我们的翻译目的。归化有归化的长处,异化有异化的优势,我们要充分了解这两者策略的优势与不足,扬其长避其短,灵活运用译文才能更为出彩。
翻译是一个充满选择的过程,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应是互依互补,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翻译切不可大意急躁,一定要耐心冷静,否则译文无法达到翻译目的。鲁迅说过:凡是翻译就必须兼顾两面,力求其易解和保留原文的丰姿,异化和归化要做到并用互补,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全面权衡,多方考虑,多做思量,才会使译文有较高水平,实现真正文化交流的目的。
6 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归化异化各占半壁江山,各领风骚。且归化和异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辩证统一。它们所反映的不仅仅是语言或语言中所含文化的单纯转化问题。因此翻译的魅力绝非仅仅限于语言。作为译者无论在翻译过程中运用哪一种策略,都必须认真阅读和深思原文,最好能将它置于其文化背景下,综合考虑,谨慎下笔。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 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 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周紫诺(1991.8-),女,汉,江西吉安,研究生一年级,研究方向:翻译。
H059
A
1672-5832(2015)12-00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