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影《归来》与小说《陆犯焉识》的主题及艺术
2015-11-17李文思
李文思
一部优秀的影片首先要有一部好的剧本作为基础。文学作品以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海纳百川的背景容量、深刻悠长的主题,升华成为影视作品改编的绝好原料和养料。文学和影视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源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们着力于发现生活中的艺术价值,或歌颂、或鞭笞、或褒扬、或揭露、或兼而有之,使历史背景、人物形象、环境造化、机遇冲突、心理情感汇集于一体,又一一展开,可以像神奇的催眠术一样,把读者或者观众的情绪在情节的一起一伏中带入进去,使人物形象的一颦一笑都奇妙地牵动着读者或观众的心弦,使情节冲突的舒缓和紧张成为读者观众的脉搏,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主人公的故事就是在讲自己的故事。虽然读者和观众的生活空间可能相距甚远,故事发生的时代也已过去百年,但不妨碍有些永恒久远的精神品质、感情态度可以穿越时空,引起当下在书页或是荧幕前的读者和观众的触动。同时,影视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也为大众欣赏或接触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单纯的文学作品由于文字本体的限制,受众比较少,而影视则是生动的画面和声音的结合,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受众广泛,老少皆宜。尤其是随着大众艺术的发展,电影追求观众和票房,追求经济价值的实现,客观意义上确实也有利于促进更多的人去了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水平和文艺素养。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文艺大片《归来》改编自作家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主要选取了陆焉识出逃返乡以及文革结束后的部分进行改编。上映38天后,《归来》在6月25日全面下线,乐视影业的影片最终票房数据是约2.9亿元。《归来》刷新了国产文艺片的票房记录,成为最卖座的国产文艺大片,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当然,如果《归来》带来的情感触动又进一步促进观众燃起了对严歌苓小说的好奇心,那就“真真是好极了”,电影和文学原著结合来看将具有更大的价值。
一、主题突出 以小见大
《归来》上映之后,影评家的评论各有陈词,那么影视的视感和票房追求与文学原著的主题是怎样结合统一的,大众又应如何看待电影对小说在主题方面的改造呢?
小说《陆犯焉识》在严歌苓笔下塑造的,“是一个在动荡岁月里被剥夺了人身自由的男性知识分子形象”。[1]但作者并非仅仅是塑造了一个个体陆焉识,而是将自由和爱的主题深入到整整一个时代的人的共同精神命运当中。严歌苓也认为《陆犯焉识》是至今为止自己最好的一部小说。的确,大部分先前读过小说的人看完改编的电影《归来》之后,都会感到电影的改编相对于原著缺少了一种厚重感,有评论说《归来》是“用家庭情感消解历史”,是对“敏感题材的纯情化处理”。[2]但从对原著的改编手法来看,显然《归来》并非是将《陆犯焉识》直接移植到荧幕上的翻版。原著叙述了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上海公子哥及其家庭中各个成员在半个世纪内的人生经历,时间跨度很长。此外,原著中的人物关系也错综复杂,冯仪芳既是陆焉识的恩娘,是陆家第二任媳妇,又在丈夫去世之后为了巩固自己在陆家的地位,作为媒人软磨硬泡把自己的侄女冯婉喻嫁给了陆焉识做妻子,陆焉识又可以叫她姑妈。原著中讲述了陆焉识一直对恩娘的束缚和冯婉喻的束缚所进行的反抗,潇洒风流地追求自己心目中的自由。他在美国度过了几年自由自在毫不念旧的留学生活,在妻子冯婉喻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与望达、韩念痕卿卿我我,为了学术上的自由进行论战。但是最后他还是回到了那个“不自由”的家。然而他的这种“放浪不羁爱自由”的性格致使他陷入无期徒刑的判罚。在狱中和流放的日子里反而认识到在婉喻那里才有自己真正的自由,才发现自己对婉喻的漠视是多么不合情理。流放的漫长日子中他经历了心理上的巨大转变,情感上终于成熟起来,他能够在那样恶劣残酷的环境当中生还,与他对婉喻的爱和忏悔不无关系,这种感情也作为精神支柱给了他巨大的力量。
在电影当中,爱情的主题被放大,陆焉识年轻时期的风流倜傥以及对家庭束缚的反抗都没有展现,只呈现出越狱又重新被捕和平反之后回家的情节,并且做了一些改动。电影没有了之前的铺垫,人物形象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也都被大大简化。但是单就电影来看,情节依然是完整的并且依然感人肺腑。由于电影篇幅所限,将一部时间跨度如此之长的小说情节全部容纳且拍摄细致确实难度巨大,像电影《白鹿原》对文学原著的改编一样,电影当然可以说非常成功,但是相信读过原著的人依然会觉得有所遗憾,毕竟原作实在可谓是鸿篇巨著。影视与文学之间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共同点,在本文前面也已经论述过,但是二者依然是不能够相互替代的,各自有着不同的追求和目标。从《归来》给广大范围的观众带来的情感触动和视觉享受效果和创纪录的票房数量来看,它无可置疑是一部好的电影,也是对文学作品的成功改编,严歌苓自己也说要给《归来》打99分。
电影在主题上突出了原著的爱情方面,将对自由的追求删减掉。对与当时特殊的政治背景,电影也采取淡化的手段,但是却无处不在地用当时的政治背景来渲染环境,烘托人物心情。当陆焉识越狱又被捕继而平反重新归来时,女儿丹丹也重新回家陪冯婉瑜居住,而最终无法面对“归来”的却是冯婉瑜,“文革”动荡不仅是陆焉识等直受迫害人的伤痕,也给无数个冯婉瑜的心灵带来了无法抹平的创伤。历史留下的伤痕是冯婉瑜心里无法忘记又无从记起的失忆;是陆焉识无法唤醒的爱情,确实那样坚定忠贞地存在却又遥不可及;是大卫顶不住压力痛苦的自杀;是方师傅从掌权者沦为阶下囚的命运转变;是特殊的时代中揭露的人性的批判;更是给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带来的心灵创伤和时间的荒漠。因此,《归来》并非简单的淡化对于历史留下的伤痕与反思,而是以小见大,需要观众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并在观赏电影之后反复回味。
二、技法先进 表现细致
电影上映后评论褒贬不一,但不论对这部电影评论争议的焦点在哪里,毕竟电影的原始材料取自于《陆犯焉识》,除了电影中丹丹的形象和原著中丹珏有些出入外,尽管选取的人物关系和时空跨度做了精简,背景和形象基本是符合原著的,艺术上的处理也细致入微,感染力极强。
(一)《陆犯焉识》小说本身适合于改编成电影
严歌苓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多种影视化的手段,使得整部小说本身的结构就如同一幕幕放映的电影镜头。
首先在于小说的叙事顺序和线索与平行蒙太奇的结合。原著《陆犯焉识》分为38个章节,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不断切换,甚至对陆焉识的称呼也各有不同,但几个时空又各自沿着自己的叙述顺序并行不悖。这显然是将影视艺术表现手法中的蒙太奇融入到作品当中。被拉到青海高原的老陆老卷老几在改造过程中所遭受的苦难故事和经历的心路历程,与年轻的公子哥陆焉识放浪不羁爱自由的个性生活场景不断切换,交替出现,二者相隔了不同的时空,形成两条线索,而作家严歌苓将它们并列表现,分头叙述,又共同讲述陆焉识的一生。如第一章场部礼堂的电影和第二章欧米茄,是在作为“右派”分子被判刑流放西北大荒漠过程中的遭遇。而第三章恩娘则是写陆焉识在少年时候的恩娘刚过门8个月就丧夫,却因为“会哭”留在了陆家,又为了巩固自己在陆家的地位利用少年的他。前两章对荒漠中恶劣环境的描述与第三章陆家住宅的古朴高雅形成鲜明的对比,背后写着“劳改”字样的老几与年轻潇洒的陆焉识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正是平行蒙太奇所达到的叙事的艺术效果,两条线索同时引导着读者去理解和剖析情节,不断交替又可以起到对比和反差的效果,增强了故事性和震撼力。
另外整部小说节奏有急有缓,有效地为故事情节服务,就像电影中快节奏的蒙太奇剪接和舒缓连贯的长镜头的适当采用,能够充分地调动读者的情绪。在景物环境描写方面,严歌苓的描写就与长镜头所达到的艺术效果非常一致。在小说的引子当中写道:“无垠的绿色起伏连绵,形成了绿色大漠,千古一贯地荒着,荒得丰美仙灵,蓄意以它的寒冷多霜疾风呵护经它苛刻挑剔过的花草树木,群马群羊群狼,以及一切相克相生、还报更迭的生命。直到那一天,大草漠上的所有活物都把一切当作天条,也就是理所当然,因此它们漫不经意地开销、挥霍它们与生俱来的自由。一边是祁连山的千年冰峰,另一边是昆仑山的恒古雪冠,隔着大草漠,两山遥遥相拜,白头偕老。”[3]这一段环境描写节奏平稳连贯,柔和舒缓,视野广阔,又真实可见,把大草漠的广阔以及羊群马群狼群的自然生存状态勾勒出来,同时暗示广阔壮美的另一面即是环境的恶劣和荒凉,使读者在小说开篇对老几在内的许许多多的“文革”时期的犯人的改造环境有一个整体而全面的认识。
接着,小说写道:“不过,那一天还是来了。紫灰晨光里,绿色大漠的尽头,毛茸茸一道虚线的弧度,就从那弧度后面,来了一具具庞然大物。那时候这里的马、羊、狼还不知道大物们叫做汽车。接着,大群的着衣冠的直立兽来了。于是,在这大荒草漠上,在马群羊群狼群之间,添出了人群。人肩膀上那根东西是不好惹的,叫做枪。枪响了。”[4]这几句话给读者的感觉是镜头接着刚才的全景拍摄定位于一个方位,而后拍摄远景“绿色大漠的尽头”,而后聚焦,紧接着采用运动镜头,逐渐将镜头推向远方出现的“庞然大物”,推向人,最终推向人手里拿着的向动物们开火的枪。在漫无边际的草漠中突出关注这一个方位,一条线,一个点。这样的影视化叙述使读者好似真的由远到近地看到了老几等一队人是怎样来到大草漠,在脑海中形成有形的意象,形成的画面感极强,艺术效果非常突出。
(二)电影镜头、音响与情感、情节相得益彰
影视表现手段的合理运用和视觉造型的成功塑造,使得电影非常具有感染力。《归来》这部电影所选取的时代,一个是动乱之中陆焉识越狱回家看望妻子和女儿,另一个是平反后的归来。在第一次回家的过程刻画中,开头就是火车驶过,中近景镜头使用多,伴随着一节一节驶过的货车车厢和地动山摇的呼啸声,观众透过车轮下面的一点点空间看到躺在对面站台上的陆焉识,再结合火车经过之后给他的镜头,观众看到这是怎样一个落魄的人啊……观众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与开头的画面有紧密的联系,正是火车轰鸣,急速行驶造成了一种不稳定感,陆焉识的人物形象在火车车轮下显现,也说明了他此时的生存空间非常之狭小和情势的严峻。当然这只是观众在一开始的猜想,会在组织找冯婉瑜和丹丹谈话的情节中得到证实。相似的情形在陆焉识等待冯婉瑜在天桥会面的时候出现,陆焉识躲在天桥下面,倾斜的角度和火车站拥挤的环境,凸显了他所处环境的险恶和气氛的紧张,使观众在观看时产生为他们“捏一把汗”的心理。同样造成空间狭小的场景还有冯婉瑜家楼道中的场景,本就暗而狭窄的楼道中常停放有一辆老式二八自行车,更显得拥挤不堪。
由于电影改编时突出了感情的主题,对人物动作、表情、神态的刻画就十分重要。同时《归来》运用了新的技术,开启了电影4K时代,对人物和物品的特写尤为细致。如对丹丹跳舞排练后的特写镜头中,在明亮的练舞房中清楚得看到她额头上的汗珠,虽然这个特写镜头很快,但真实地表现出她排练的努力和用功。在陆焉识第一次逃跑回家在楼下逗留的面部特写中,我们在黑暗中看到一个穷困又窘迫的犯人,却在他的眼睛中能读出灵活、渴望和坚强,甚至有一份温情。对冯婉瑜的特写镜头更多了,第六到七分钟在家中的镜头,通过对她侧面和正面的特写表现了她得知陆焉识逃跑后的心情,她知道他是为了见她一面。当她把纳好的鞋放在桌上时,脸上不经意露出了一丝笑容,是对女儿不理解的无奈和嘲谑。在每一次5日凌晨准备去接焉识前都要细心梳妆,细细地梳理鬓角,对她在镜中的特写表现了心情的企盼,和对心中爱人的忠贞。对物品的特写也有很多,如鞋子、字条、门、老照片、钢琴、修琴工具、饭勺等,给观众时代背景的真实感。
这部电影在光影和色彩上的表现十分强烈。主要色调是黑白,陆焉识一身黑色,白色细密的雨丝对他来说是一种艰难的象征。同时也合理利用光线来渲染环境,推动情节的转变,烘托气氛和人物心境。如丹丹在舞台上表演时一身红装,光线明亮,表明她在舞蹈方面的前途。而被组织叫去谈话前经过了长长的暗淡的走廊,同时换上了茶色的暗色调衣服,暗示着情节和形势会有所转变。当她在街头独自伤怀时,环境从练舞房暖色调变为夜雨街道的冷色调,背景色由红色变为黑色,表情由笑转为哭,灯光由明亮的日光和舞台灯光变为暗淡的街灯和车灯。又如陆焉识和丹丹在楼道中相遇,陆焉识转过身背着窗,脸部处于暗面,而丹丹则对窗而立面部明亮,显示出二人此时在丹丹心中的对立。电影中只有在舞台上和结尾过年的情节中才运用了红色,一为迎合场景,一为对比突出。4K技术的运用也使得电影在黑白色调下也层次分明,如傍晚火车经过的情景与陆焉识调钢琴时光线打在琴箱里面,都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电影中对镜像的利用非常有创意,在决定丹丹不能演吴清华时,利用练舞房的大镜子巧妙得将舞台上下的场景和四个人结合到一起,又用语言交代推动情节发展。
在推动情节发展的方面,场景的不止背景和物品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电影对于股市所发生的时代在布景上做足了工作。如丹丹被叫去谈话的走廊中贴满了大字报。在前29分钟内都是“文革”过程中的标语,如“抓紧革命大批判”等。在字幕出现“三年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第30分钟和46分钟出现的背景及标语就完全不同于先前的思想风格,如“为人民服务”,就契合了时代的转变。除了标语和背景外,火车进站的场景也发生了变化。作为科技进步和时代进步的产物,火车在第29分钟出现时已经不同于开场时那样轰鸣而过,只传达给人以压迫和紧张感。这一次它出现在荧幕上的是车头,预示了新时代的到来和生活的变化。又如第63分钟,冯婉瑜没有接到陆焉识,人流都打着黑色的伞向镜头反方向行走,只有冯婉瑜一人打着蓝色的伞面向镜头,冲着站台呆立,突出了她内心的失落。还有一种对渲染气氛起到很大作用的物品——烧水的水壶。每当人物情绪较为激动时,在室内总有一只水壶在袅袅地冒着热蒸汽。如第40分钟、第84分钟、第90分钟左右,都是情节情绪达到高潮之时,也是“最赚人眼泪”之时,缓缓冒着的热气无形之中增加了空气中潮湿的成分,更加能煽动人物和观众的感情,让泪水湿润眼眶。再有,第44分钟开始时,丹丹在回答陆焉识对冯婉瑜病情问话的时候用门帘挡住了自己并且低下头,俯视镜头中也是丹丹在门后黑暗处,陆焉识在明亮处,这样的处理表现出丹丹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有所愧疚,不知如何解释。另外,运动的物品可以表现人物关系和距离。如第26分半陆焉识马上就要被抓住时,也正是与冯婉瑜将要相会之时,一列火车开出,虽然是在天桥之下,却正好夹在两人之间,暗示将其分隔开来。同样,第45分钟19秒左右自行车的出现也有如此的效果。
音乐、音响在渲染气氛和推动故事情节以及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影片进行到第7分钟,冯婉瑜将鞋子放在桌上“咔”一声响,其实就是对丹丹“妈你不能去见他”的回应,说明她已经下定决心要为焉识着想,要去见他。第8分钟前20秒,等指导员和刘同志进屋到开口说话前的间隔,只有茶杯和杯盖相碰的清脆声音,没有语言,只有镜头对不同人物的特写切换,茶杯碰撞的声音在纷乱的活动中加剧了情节的紧张气氛。电影中的音乐在表现舞台上丹丹表演的时候是激昂的,表现当时时代背景和她争强好胜的性格。但在渲染人物感情时往往是适应场景而舒缓的。尤其是陆焉识希望用琴声唤醒冯婉瑜记忆的一段,只有舒缓的琴声和镜头不断在陆焉识、冯婉瑜二人之间的切换,将近整整一分钟都是如此,接着琴声停止继而响起音乐,将情感和情节都推向高潮。另外第40分钟、第50分半,第103分钟40秒左右的音乐都有着相似的渲染环境、烘托情绪之作用,使观众深深融入到那种“纵使相逢应不识”的伤感之中。
总之,电影《归来》对小说《陆犯焉识》的改编有其独特之处。小说本身是优秀耐读的,电影也是对其成功的改编。
[1]冯晓莉.《陆犯焉识》主题探析[J].小说评论(小说作家作品研究),2013(4):178.
[2]胡钰.张艺谋“归来”:用家庭情感消解历史[N].华夏时报(文化生活版),2014-05-14.
[3][4]严歌苓.陆犯焉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