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文化比创新技术更重要

2015-11-16

支点 2015年11期
关键词:创新者诺贝尔奖李克强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了中国在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上零的突破。

我们由衷地向屠呦呦表示祝贺。正如李克强总理在贺信中说的那样,这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但是,我们也应该正视,中国的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十分巨大。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1946年至今,在科学类诺贝尔奖的442位获奖者中,美国科学家有232人,比例高达52.5%,居世界第一。

尽管中美之间的科技差距已是老生常谈,但创新的主题,在中国经济持续面临下行压力、新旧动能艰难转换的当口,显得尤为重要。

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十三五”不仅是中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更是中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节点。

事实上,明眼人都知道,要实现这些目标,核心问题是实施创新驱动。但将创新落实到行动中,远比文件以及口头所说的“创新”要困难得多。

创新,为什么总是知易行难?

创新,是对传统的叛逆,是破旧立新的创造与毁灭的循环,是跳出庐山之外的思路,是超越自我、超越常规的导引。说到底,创新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思想碰撞、智慧对接的过程。

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对接,取决于创新人才的聚集与吸引;人才的聚集与吸引又取决于一个宽容社会的构建;宽容的社会,又取决于政策的开放。

东西方历史经验表明,不论是民族还是企业,思想上越谦逊、政策上越开放,就越能吸引更多创新人才,自身也越强大;反之,思想上自大,或政策上封闭,排斥外来文化,自身也会萎缩。

无论是中国唐代的贞观之治,还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或是苹果公司“非同凡想”的奇思妙想,以及谷歌公司“20%的创新时间”(员工可利用20%的工作时间做自己工作以外的事情),都表明创新必须根植于宽容、开放的文化。

宽容、开放的文化,恰是中国一些地方及企业的短板。有些地方政府为保政绩“不作为、乱作为”;有些企业提拔领导只讲资历不看能力;有些创投引导基金怕担风险只投稳定项目不投起步企业……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历时八年,访问了近百位革命性产品和服务的发明者后发现一个现象,凡是杰出公司不仅宽容失败,更认为在创新程序中,失败是无法避免的,是其事业浑然天成的一部分。

宽容失败,也应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必须要有的文化氛围。

日前,李克强在主持召开的部分省(区、市)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强调,要用合理的“容错机制”和完善的激励机制,使创业创新者的活力不断涌现。

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要实施创新驱动,既需要有像屠呦呦这样的技术创新者,更需要有能吸引创新者聚集的创新文化。(支点杂志2015年11月刊)

猜你喜欢

创新者诺贝尔奖李克强
李克强在甘肃考察
诺贝尔奖知多少
李克强:对排污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李克强在江西考察
邓枫:“创新者”和“探险者”
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
守正出奇话创新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创新者:“孤独的”提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