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
2015-11-16张传华
张传华
[摘要]目的:探究医院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方法:对于我院自2013年2月-2014年1月期间的4860份血液检验标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组血液检验标本中有114份不合格,占比为2.35%。以标本溶血、采血量不精准以及盛血容器不当等为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结论:针对医院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提出强化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增加其服务意识以及规范血液采集操作流程针对性的改善对策,能够有效提高血液检验标本质量,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准确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医院;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改善对策
血液检查作为常规检验项目对疾病的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Ⅲ。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各大医院均具备独立性的检验分析室,在血液分析过程中可对于血液检查实施良好的质量控制。但在血液分析前期的血液采样工作中仍存在诸多因素,对血液检验标本质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从而影响血液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针对我院近期不合格的血液检验标本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寻求相应的改善对策,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自2013年2月-2014年1月期间的4860份血液检验标本作为本组的研究对象。该研究小组的血液标本都通过检验人员的采集及送检进行血液细胞学、免疫学等相关检查。
1.2方法
由我院检验科的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卫生部门对于血液检验操作的相关规定,使用采血管和一次性采血针进行血液采样,将所采血样进行检查,选择出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并作出相应的标记。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在本研究小组的4860份血液标本中,血清标本为2915份,所占比例为59.98%,血浆标本为978份,所占比例为20.12%,全血标本为967份,所占比例为19.90%。
在本研究小组的4860份血液标本中共有114份血液标本不合格,所占比例为2.35%。其中有51份血液标本为溶血标本,所占比例为44.74%,24份血液标本因采血容器选用不当,所占比例为21.05%,18份血液标本为采血量不准确,所占比例为15.79%,14份血液标本为抗凝错用原因,所占比例为12.28%,7份血液标本为凝固状态,所占比例为6.14%。
3讨论
3.1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
溶血因素:在本组的研究结果中由于溶血原因所导致的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比例高达44.74%,是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之一。溶血问题通常是因为在血液标本的采集、贮存、送检以及分析的整体过程中的某个步骤,由于医务人员的操作不当或者外界环境影响下红细胞破裂,产生了溶血情况。溶血主要包括穿刺前、穿刺中以及穿刺后溶血。穿刺前溶血是由于穿刺人员在为患者进行穿刺的过程中,采血针头比较细或者皮肤表面的消毒液未风干仍有存留致使真空采血管中进入了空气发生溶血。穿刺中溶血:部分患者有抽血困难情况,采血工作人员对患者进行血管拍打过度或不当均会引发溶血。穿刺后溶血是由于血液标本的摇匀幅度过大以及血液采样量较少等情况易引发溶血。
采血量不准:在采血操作过程中,由于采血工作人员对于患者需要进行多项检验的情况不了解,致使所采集的血液检验标本不足,从而发生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情况。
采血容器选择不妥:医院内的个别实习护士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操作经验均有所欠缺,会在匆忙的工作中对采血容器选择不当或错拿、抗凝处理不当均会导致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此外,在选择静脉近心端或者输液针头进行血液标本采集,会引发血样被稀释,使血液的成分与含量出现改变。
3.2降低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率的相关对策
规范血液标本采集操作:血液标本采集是进行血液检验的必要环节,做好血液标本采集工作是血液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前提。采血相关的医务人员要详细了解患者的检验项目,并严格执行采血的规范流程与操作标准,以减少人为因素所引发的溶血反应情况,降低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率。
加强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定期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操作水平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增强其主动学习意识。要为科室骨干工作人员多提供外出进修与学习的机会,再将国际上先进的医疗知识与操作技术带回医院。
综上所述,针对医院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提出强化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增加其服务意识以及规范血液采集操作流程针对性的改善对策,能够有效提高血液检验标本质量,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准确的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