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政治教学怎样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2015-11-16杨服平
杨服平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因此,新课程下的高中政治教师要主动迎接这一新形势的挑战,更新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注重发展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政治教学;发展;高中学生;思维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努力以崇高的思想、先进的理论优先占领学生思想空间时,往往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政治教学中“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式的机械灌输,必然导致思想理论的乏力和教育的低效。因此,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主要方向,坚持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的基本思路,以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适应文科综合科目的高考要求,达到以诱为手段,以思为归宿。笔者在新课程的引领下,主要从以下方面思考如何发展高中学生思维能力。
一、培养兴趣,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强烈愿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政治课教学发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探求新知识。相反,如果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毫无兴趣,甚至厌烦,思维的翅膀就不会展开。可见,兴趣是思维的第一动因,是思维发展的促进剂,激发浓厚的兴趣是引导思维的前提。那么,如何引导思维呢?首先,教师应时刻注意在教学内容中发掘或插入“兴趣点”。一般说来,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有两个特征:一是熟悉,二是有用。为此,思想政治课要把握学生思想脉搏,与沸腾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其次,要及时从“兴趣点”导出问题,引导思维。如在教学“个体私营经济及其作用”时,针对不少学生家庭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情况,教师引导“据说咱不少同学的父母干个体挣了钱,能在这里透露一下做什么买卖吗?让老师也参考一下。”兴趣被激发起来,大家议论纷纷,待课堂安静下来后,教师话题一转,问道:“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还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呢?”这样就可以从兴趣入手,以趣导思。
二、设疑导思,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疑就是疑惑、疑问,是心理上的不确定性,就是心理上出现的缺口。人们总有一种趋向尽力去填补这个缺口,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完整。可见有疑就有思。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疑,这是导思的关键环节。
1.层层设疑
如讲“价值规律有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时,可层层设疑。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②个别劳动生产率对商品生产者有何意义?③怎样才能缩短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④怎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⑤你能举例说明吗?这样设疑,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学生的思维逐层推进,兴趣盎然,其乐无穷。
2.多方设疑
在教学中,可提出一些没有固定性的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开拓思维。例如,在教“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这一内容时,除按教材指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性,而社会主义民主又是新型民主?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比资本主义民主优越?无论资本主义民主还是社会主义民主,为什么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从多方面设疑能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促使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3.究因设疑
如在复习“政党的本质属性”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复述一遍“政党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而是提出“为什么说政党的属性是阶级性?”这样设疑避免学生做肤浅的回答,而诱导学生从政党作为阶级的政治组织,从其组成、任务、作用和纲领等方面进行更深入地思考。
三、创设情境,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以特定的心理感受,能够达到诱发思维的目的。政治课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最佳的激发思维的情境。例如:自然情境、实验情境、形象情境、问题情境和故事情境等。情境创设的方法灵活多样,可以利用录像、电影、幻灯、投影等电教手段,可以引导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环境,也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还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设置什么样的教学情境,运用哪一种方法,要依据教学内容,客观条件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四、联系实际,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空泛枯燥的理论,必然导致学生厌倦。因此,政治课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丰富的实例和沸腾的现实生活开启学生的思维。正如列宁所说:“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政治教材编选了大量具体、生动的典型实例,有历史和现实的国情,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有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的光辉思想,英雄业绩,有学生自己的思想、行为方面的事例。要充分用好这些生动、形象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同时,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补充新材料。如教“价值规律”时,可联系一些企业亏损情况,引导学生拟出摆脱困境的措施。教“国际关系”时,联系我国外交成就、中美关系、中东局势、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等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评述和展望。另外,社会议论颇多的问题,如贪污腐败,道德滑坡等问题,都是激发学生思考的好材料。
五、冲突共鸣,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冲突是由于已有知识经验与当前问题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心理上的不平衡状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提出似乎矛盾的命题,激起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能激活思维。如学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由客观规律决定”后,发问:“前几年,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图谋在一些国家一时得逞,使资本主义代替社会主义成为事实,这一现象同社会发展的规律相矛盾吗?为什么?”又如学“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时提出“一幢大楼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而这幢大楼的设计图是人脑的产物,是意识现象。根据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就应该先有大楼,而后有设计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先有图,后有施工。这不是违背了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吗?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六、以生为本,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明理导思
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整理,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同化或顺应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使学生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对原理、观点、问题的透彻,深刻地理解。当学生明确地意识到通过自己积极主动地思考探求到了知识的真谛,发现了知识蕴含的内在美时,心头就会豁然开朗,产生一种收获的、成功的、满足的快感。未尽的情趣,犹存的兴味,仍处于亢奋状态的思维会使学生欲罢不能,思维不止,“明理”是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一个重要诱因。
2.以议导思
学生在一味“灌输”的状态下接受教育,思维会受到严重压抑和束缚。而在教师指导阅读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难点、疑点,或就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广泛、自由讨论,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机会,他们的思维就会像草原上的马儿一样自由地驰骋。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为驳倒对方的观点,树立自己的主张,就要开动思维机器,勇于思辨,最大限度的动脑、动口。在这种氛围中,思维之弦会时刻拨动,思想火花将频频闪烁,即使那些无动于衷态度冷漠的学生,也会被高昂的热情和智慧的火花惊醒。
总之,作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把握好新机遇,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着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我们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吴楠.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08年第12期
[2]李华.如何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J].吉林教育.2012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