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诚信的研究
2015-11-16严丽霞
严丽霞
【摘 要】语文教学对小学生诚信意识的循循善诱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应主动承担起培植学生诚信品质的重任。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真诚待人,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培养学生守时、守信,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信教育,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形成诚实守信的品质。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道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讲诚信的事情屡见不鲜,这与我们的学校教育大相径庭,种种不道德的现象对当下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诚信教育
诚信,诚信,何为诚?何为信?“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我们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道德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有些价值观念仍然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管子》中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具有元道德地位,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重要道德范畴,自古以来人们就赋予了它很高的价值。在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诚信也被视为“立人之本”、“立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可见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素质决定了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而诚信在公民的道德素养中又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一、学校诚信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各行各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财富的推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经济利益大潮下,一些人的道德观扭曲,一些丑恶的,不道德的现象层出不穷:牛奶三聚氰胺事件,染色馒头,地沟油,激素水果,明胶胶囊。一时间“食品安全”、“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成为新闻媒体中的时髦词汇。学校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笔者所在的是一所地处偏僻的农村小学,耳闻目睹时下的农村小学校园中屡屡出现的不道德现象,尤其以孩子的撒谎成性,不讲诚信为甚。在这种形势下,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培养人,塑造人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自己的舞台——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的渗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语文教学课堂中不仅要教授学生语言文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诚信品质也是新课标赋予我们语文教育者的使命。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条件,方式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城里的语文教学条件,教学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就拿笔者所在的学校来说吧!语文教师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例偏小,四五十岁的老教师占了约七成。借着教育现代化的东风,学校虽然配备了电脑,多媒体等硬件设施,但年纪大的语文教师多半不善于运用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应试倾向明显,语文的教学形式刻板老化……不少孩子对语文学习存在厌倦,畏惧心理,这都影响到语文教学中诚信教育的开展。同时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渗透诚信教育的评价滞后,缺乏制约机制,没有起到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落实诚信教育渗透的督促和指导作用。尽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已经贯彻了很长时间,但仍有部分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德育(重点是诚信教育)要求,诚信教育没有做到心中有数。语文教学中诚信教育效率低下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诚信教育的有效渗透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在课堂教学中诚信意识的培植应遵守的规律及方法
(1)诚信应属道德范畴,贯穿于人生全过程。对于小学生应从养成讲实话、不撒谎的良好行为规范开始,帮助他们认识诚信对于个人、集体、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及时肯定和鼓励他们的诚信行为,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准则。
(2)小学生诚信意识的培植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要切合孩子的年龄及心理、生理特点。要进行合理的说服,既要关注行为结果,也要关注行为过程。传统的诚信教育只看重其结果而忽略其过程,采取一系列的告诫和警示,强调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这种教育往往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在孩子的生活中,不诚信言行不一定马上会带来麻烦或产生不良后果,这样往往会给不诚信的孩子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不诚信不会有任何不良后果。因此,过分看重行为结果而忽视行为过程的传统诚信教育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3)诚信教育不能停于口头,写在纸上,要尽量让孩子置身于真实的诚信道德冲突之中。一般而言,当孩子面临有损自身利益的矛盾或冲突时,往往会经历心理的煎熬,在诚信教育中,只有合理运用、精心选择和设计符合小学生心理活动、认识水平和社会交往的真实的带有冲突性的诚信情境,让他们直接面对、判断、抉择和处理,才能逐渐促进他们诚信水平的提高。
(4)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多元化,使小学生接触外界的渠道增多,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思想复杂,处理问题匆忙、简单,不考虑后果,这给诚信教育增添了难度。所以,诚信教育要强调教育的渗透性。开展诚信教育的活动,除了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还要讲究实效,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力求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让小学生切实感受到诚信对做人、做事,将后的发展的重要性,使诚信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诚信意识的渗透
(1)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学习语文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养审美情趣,可启迪人生智慧,可丰富文化底蕴。语文课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教学内容丰富,蕴含着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价值取向。
(2)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就是要发挥语文教师所具有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诚信去感染、去影响、去提升学生的诚信品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使学生有顿悟,教师首先要有顿悟;要使学生能体会到,教师首先要能体会到;要使学生受启发,教师首先要受启发。只有当教师投入真情、热情四射、情绪激昂、以心交心的时候,才能以心参心、心领神会,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3)小学语文课文,其作者往往就是诚实的楷模、守信的典范。他们身上所闪耀的诚实守信的人格魅力,自然会激励学生形成诚信的人格品质。在介绍作者时有意识地突出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受到启发,受到鼓舞,从而增强对诚信意识的理解。
(4)小学语文教材,展现了许多诚实守信的典范,他们有着各自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特征,体现了真善美。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感受教材内容、感悟人文内涵。
语文教学应主动承担起培植学生诚信品质的重任。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真诚待人,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办老实事,要培养学生守时、守信,言必信、行必果的意识,对学生诚信教育,还要将小学生的特点和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结合起来,将诚信教育作为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常抓、常讲、常学才能起到持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宋仲福等著.儒学在现代中国.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2]王道俊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