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

2015-11-16邵州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

邵州

【摘 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关怀自然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具有善良品格的人。这种人便是具备生态价值观的人。初中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在新课改之后,其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再加上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引导学生认识生态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生态价值观;培养

前言

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付出了环境恶化的惨重代价。台风、地震、洪涝等各种自然灾害,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这种社会状况,生态价值观走进了语文教学的视野。生态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生态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

一、生态价值观的内涵

“生态”一词起源于希腊,泛指人类居住的环境。它所涉及到的面十分广,能够表达的范畴十分大。生态环境是指一切生物存在的状态,以及这些生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而生态价值观主要是指通过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感情,在生态环境中无形地改变了人生价值观。简而言之,生态价值观就是处理生态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在新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蕴含着许多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对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养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应用能力,让学生“内外兼修”。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必要性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思想观念形成、价值观塑造、人格健全的重要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内容与生态价值观相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理念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态价值观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新时期开展生态互动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近自然、亲近社会,增强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意识。同时由于初中生的年龄较小,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但社会生活有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可以让学生爱上语文,实现语文教育目的。

(二)重要性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但是社会另一面——价值观冷漠。这主要表现为:生态价值观的薄弱与人文观念的缺乏。有许多人甚至不了解什么是生态,更不懂什么是生态价值观。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进步,对知识消化较快,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是相当合适的。同时,由于高中生学习压力很大,大学生又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在初中阶段可以充分利用时间让学生了解生态,树立生态价值观,为学生的将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的途径

(一)发掘生态素材培养生态价值观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价值观教学资源。如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摹自然颜色、描述生活过程的文章。然而这些文章又不仅仅局限在对景色的描摹与对生活的叙述上。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许多景色看到作者所蕴藏着的感情,或是透过生活中的某一现象,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生态价值观素材,也是难得的生态教学元素。如果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生态资源,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春天》等,这些文章与生态环境十分贴近,蕴含着作者浓厚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这类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自然环境,在有所了解后再去学习文章,这样印象更深刻、感悟更深刻。

(二)运用生活实例培养生态价值观

生活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充满未知得挑战。这些在生活中发生过的事实是教师生态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深层次感悟体验的源泉。生活实例既包括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情,也包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教材,适当地知识补充、情境营造、课外拓展等。如在《苏州园林》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去感受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历史发展,引发学生内心对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师还可以以课本里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为背景,引导学生对生态价值观的思考。

(三)丰富课堂活动培养生态价值观

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应该致力于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落实热爱自然的生态理念,懂得保护环境、呵护生命,最终实现生态价值的教育目标。如学生在学习到“古代游记”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郊游活动或者徒步行走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采集标本,引发对自然生物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爱护环境,如在捡拾垃圾、不攀花折草,不伤害小动物,让学生在享受自然的时候也热爱自然。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四)营造生态氛围增强生态价值观

培养生态价值观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所以需要让学生置身在浓厚的育人文化氛围,长期耳濡目染,获得生态文化知识,增强了生态价值观念。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与学校加强联系,加强班级与校园的生态环境建设,让学生在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增强生态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一方面,要营造充满生态的班级环境。如建立“语文文化角落”,包括“建设生态文明”等特色栏目、建设“小小读书角”在其中布置关爱自然、敬畏生命等有关的内容。让在教师每个角落都充满生态文明气息,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生命观、生态观。另一方面,要构建生态文明的校园环境,如设立“文化走廊”等促进生态价值观的全面深入。

(五)从个人情感入手实现生态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长期形成沉淀下来的内在品质。要实现生态价值观,学生就要通过具体的实际行动内化而成。以上途径是为学生积累素材、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从个人情感入手是学生形成生态价值观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把握学生的情感规律,以课程和课程资源为基础引导学生接纳思想感情。如在上到《敬畏自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社会生活中观察生态环境状况,或者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问题、“采油平台泄露”、“地球两极冰川融化,北极熊失去栖息地而相继死去”等话题。并且借这些问题在班级中展开讨论,学生抒发真实情感,实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四、结语

总之,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教学元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不但可以带动学生的思考,还能让学生感受生态的美好与不足,从而学会思考,得到启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下意识地融入生态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碧航.训练学生学会倾听,培养学生倾听能力[J].考试周刊,2011(22).

[2]郑士鹏,王永明.低碳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考量[J].黑河学刊,2011(01).

[3]任永霞.建构生态课堂焕发学习活力[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06).

[4]李英.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5]关丽兰.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价值观教育的导向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1(02).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兴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