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与家庭合力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2015-11-16李战宏
李战宏
【摘 要】生活自理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就不能获得最好的发展。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家庭、社会都有深远的意义。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此时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最易成功。
【关键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精神环境;物质环境
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不是靠空泛说教,主要靠培养训练,那么如何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呢?
一、创设条件,调动幼儿生活自理的积极性
1.创设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及社会信息。幼儿不论在家庭、幼儿园中,还是在接触其他社会生活中,都在不断地接受精神环境的影响,其中有健康的精神信息,也有不健康的精神信息。幼儿由于知识经验浅薄,认识具有表面性、片面性和情绪性,因而极易接受精神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古语常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也说明精神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作为幼儿园,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有利的精神环境能树立起幼儿学习生活自理技能的意识,从而产生积极的动力。例如:运用情境讲述,邀请小学生回访幼儿园,讲述自己会干的事,在学校打扫教室卫生、帮老师收作业、整理书包等,并进行表演,让幼儿感觉到哥哥,姐姐们真能干,从而产生向他们学习的愿望。
2.创设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所组成,即四季的变化、山川、河流、城市、乡村、工作与劳动的条件等等。物质环境影响人的认识和道德伦理,适宜的物质环境,有助于人们认知活动的积极化,提高认知水平,同时也有助于人们伦理道德的形成。幼儿易受外界物质环境的影响,这是由于幼儿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对物质环境有更大的依赖性所致。他们独立生活能力尚处在最初形成之中还不能自创物质条件,而需要成人为其准备安全、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与教育环境。因此,幼儿园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操作工具来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如:在练习系鞋带的活动中,给他们准备许多鞋子模型,这些鞋子颜色鲜艳、样式新颖,对幼儿有较强的吸引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愿望。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1.利用形象的教育活动,学习生活自理技能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幼儿取得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学会各项技能的正确操作方法。在教育活动中,要寓教于乐,运用生动形象的教育形式,把各种知识融合在一起,教幼儿学习生活自理的技能。例如主题活动“我的小书包”,其目的是让幼儿了解书包的作用,并学会整理书包。通过折、画书包,书包展览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幼儿对书包的认识;教师示范操作,教幼儿学习整理书包的技能;最后,利用比赛的形式看看谁的书包最整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地训练
日常生活活动是施教的机会,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包括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切不可忽视。在幼儿园中每日重复进行的各种生活活动,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好时机。如:在游戏后,让幼儿清理游戏场地,整理玩具,玩具要分类摆放;在睡觉前后,让幼儿练习穿脱衣服并整理衣物等。
3.利用游戏形式,巩固生活技能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是幼儿的一种自愿和自由的活动。游戏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更容易学习、掌握、巩固生活技能。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应将生活技能的学习内容融入游戏之中,结合竞赛使幼儿在愉快而又带竞赛的气氛中巩固生活技能。如“我是阿姨来喂饭”、“我是娃娃穿新衣”等游戏来教幼儿一些生活技能,幼儿在这些游戏中学会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技能。
三、做好家长工作,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只是幼儿园或家庭单方面的教育,而是双方互动的教育,只有家园合力才能真正发展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1.要让家长认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具有道德价值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3—6岁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的关键期,家长应抓住这个时期让孩子学会自理,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为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并由此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一些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热爱生活、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有责任感、独立自主自强的精神及坚强的意志。有了这些良好的思想品质,就可以“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对孩子们一生的成长都有好处。
2.尊重并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意识
幼儿已有了独立意识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个“我自己”。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有自己洗碗、上街买东西,对于孩子正在萌发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支持和鼓励。家长应该让孩子树立起“我会”、“我能自己做”的信心。“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因为它是孩子得以发展的动力。
3.家长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对于幼儿来说,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等,需要他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作为家长,应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让孩子去做事,不管孩子哭闹,不“心软”、“妥协”,依顺孩子。其实每个孩子刚开始学自理都会感到困难、力不从心,但要做个好孩子的愿望在鼓励他们,他们会不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直至成功。
4.家长要教给孩子生活自理的技能
自理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父母切忌操之过急,平时应手把手耐心细致地教孩子,而且还要鼓励孩子不断实践,以提高操作技能。
5.一贯一致,持之以恒
由于有些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不少孩子在幼儿园能自己吃饭、穿脱衣服,可回到家里却什么都不干。所以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都要保持一致性,统一思想认识,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致性还要有一贯性,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保持,家长不能有时因工作疲劳或赶时间,就对孩子说:“今天不用洗了,明天再说吧!”等,这样做的后果只会使孩子为他以后不认真做事留下借口。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因此,做好家长工作,是家庭与幼儿园形成合力一起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梁志粲.学前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王虹.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1,(1).
[3]孙岩.浅谈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1,(5).
[4]张虹.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J].幼儿教育,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