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联盟发展的历程、现状与展望
2015-11-16谢景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联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了多种类型的联盟模式,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特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数量;基于共同的目标而建立;成员拥有独立的性质。通过对中国最为典型的C9联盟的个案研究,分析我国大学联盟的现状。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大学联盟的良性发展,就要树立互利共赢的新型合作竞争观;提升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协调作用的组织机制;协调政府关系,为联盟谋求寻求政策支撑;提高联盟的对外影响力等。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联盟;合作
当前世界是和平的世界、发展的世界,更是合作的世界。联盟与合作已成为各种政治、经济、商贸、学术等正式或非正式场合惯用的协作方式,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利益的最大化。改革开放以来,在吸取国外成功的大学联盟经验,并综合考虑我国客观情况的基础上,我国大学联盟快速发展,获得了一定的佳绩。然而,与预期目标相比,我国大学联盟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内部机制不够健全,项目合作深度不够完善,合作内容浮于形式等,我国大学联盟今后的发展道路以及进一步发展的策略成为摆在眼前的课题。
一、大学联盟的内涵、特点与类型
大学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高校之间,围绕某些共同的目标,通过一定方式建立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合作体,共同构成一种全方位的深层次合作形式。历来学者们对大学联盟的概述综合了几点共同的特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数量;联盟以合作方占有优越性或互补性的优势资源为前提;基于共同的目标而联盟;成员拥有独立的性质。
二、我国大学联盟的发展历程
根据我国大学联盟的特征变化,大致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联盟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探索和发展三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1978-1992):联盟的行业性
于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掀开了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序幕。该时期,政府负责管理所有高校,高校联盟的宗旨是为部门和产品经济服务。各部门、行业所开办的学校致力于为本部门、本行业培养人才。在教育部的号召下,部分高校以“协作组”的方式达成高校间的联盟合作。教育部为其提供经费,“协作组”每年向其汇报工作。因为这些成员高校是在政府力量的推动下,基于共同利益的诉求而结成联盟,他们相互具备独立的身份,并且执行协作组暂定的工作方案,所以这个时期的“协作组”已初具高校联盟的特性。这个时期的大学联盟所具备的特征如下:一是政府决策的产物,二是具备行业协会的特征,三是合作内容为该行业的教育研究。
(二)探索阶段(1992-2005):联盟不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再由部门、行业来统筹规划,转而以区域为指导,各大高校亟需以市场为导向来实现人才的培养。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鼓励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之间的协作与联合,促进国家教委所属院校、中央业务部门所属院校、地方所属院校以及地方院校之间的联合,合理调整高等教育的布局。”依据国家关于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决议,在政府的推动下广州、杭州、武汉、上海、北京等市区的高校,与地理位置相近的高校形成联合体。
(三)发展阶段(2006-):联盟的多样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政府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由直接干预逐渐转变为宏观调控,基本确立了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政府、高校、市场三种力量相互作用下我国大学联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联盟模式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第一,政府仍是各高校的主要承办者,因此在高校的管理中依然有着重要作用。
第二,高校自主性逐渐扩大,办学自主权逐渐增强;高校联盟合作的意识逐渐递增。
第三,竞争机制的介入推动了高等教育机构对其发展战略作出调整,在市场的引导下,部分高校以资源共享为目的自主联盟,对政府决策形成影响。
这个时期的大学联盟形成了如下特征:构成多样化的联盟模式;推动联盟形成的力量多极化。
三、我国大学联盟的现状——基于C9联盟的个案分析
(一)C9联盟的基本情况
从2003年开始运作,于2009年正式成立的中国名校C9联盟,包括9所首批985名校:北大、清华、复旦、南大、浙大、中科大、哈工大、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家“985”实施后,9所高校签署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主要内容包括九校间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模式,以优势学科的强强联盟实现协同发展,形成学术联盟;人才培养方面主要进行互认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互认学分,开展暑期学校,提高九校联盟的影响力和领导地位;对外与国外优秀高校联盟进行合作与交流,以此推动联盟的国际化发展。其主要任务致力于解决高校资源配置的匮乏与浪费的矛盾,国内高校扩招面临的数量和质量的矛盾,缓和国内外高等教育生源的竞争问题等。
(二)C9联盟组织结构
1.区域分析
通过位置分析可看出,C9联盟分别分布于中国西北、东北、中部、东部等地区,距离甚远,杂乱分离。C9联盟在高校选择的过程中,忽视了地域距离,从而大大缩减了更多的学习与交流机会。
2.学生组织的作用
C9联盟在校长、党(校)办公室、规划办公室、研究生院及教务处5个部门形成了相应的会议机制,按部门划分为5个小组来展开会议,然而迄今为止依然没有形成一个联盟内的学生组织机构。
3.项目合作的开展
C9联盟高校间开展的实质性合作项目包括:暑期学校项目、本科生的交流项目、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项目和联合实践教学项目。以下来分析C9联盟的两个重要合作模式:
(1)本科生的互相交流以及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本科生的交流项目主要包括:学生第二校园交换、互认课程学分。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为:各校分别设立若干个优势学科的培养平台项目,以此作为校际互访研究平台,并接受9校研究生的申请,获准者可进行为期半年或更久的访学研究,9校互认访学期间学生在他校取得的学分和成绩。
(2)九校联盟的暑期学校。九校联盟建立暑期学校的目的在于有效利用9校的优质资源,联合各自的优势学科,共同开展系列暑期学校,对内为各级本科生与研究生开设系列课程及讲座;对外加强与国外优秀大学联盟的交流与合作,拓展C9联盟的国际化发展。
综上所述,C9联盟侧重于物质层面的共享,精神层面的引导与培育亟待加强;迄今为止C9联盟还没有设立一个具体的联盟章程,应加快建立规范的联盟组织结构,密切联合9所高校,建设优势学科特色,在互补的过程中取长补短;9所高校的联合不应局限于中层干部的会晤,更需要成立相应的学生组织,以此来加强学生间信息的沟通与问题的反馈;在注重高校间的学术交流的同时,还应加强艺术体育等文化方面的交流与沟通,使交流渠道多元化,进一步拉近彼此的距离;C9联盟应建立与其他优秀大学联盟的联系,拓展高校联盟形式,面向全国大学生,扩大自身影响力;未来的C9联盟高校应跳出固有的个体概念与范围,真正地把9所高校当成统一体来建设,保证成员高校间的平等性与一致性。
四、我国大学联盟的发展策略
构建大学联盟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高校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研创新等功能上的共赢互享。针对我国大学联盟发展至今所取得的成效及所存在的问题,要想进一步发挥联盟的互惠互赢作用,全面提高我国大学的整体综合实力与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可由以下发展策略来达成目标。
(一)树立互利共赢的新型合作竞争观
大学联盟旨在借助联盟整合各大学的优势资源,由“单兵作战”转为“团队攻坚”,以实现互利共赢、协作制胜的目标。这就要求各联盟高校摈弃“本位主义”的思想,转变以往的大学竞争方式即以超越竞争对手为目的,孤军作战寻求发展。
(二)提升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间的联盟合作在本质上就是一组核心力量的组合,只有各联盟高校都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力,才可以与合作伙伴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不然即便在短期内达成了联盟合作,也较难获得长远的成效和发展。这要求各高校排除“大而全”的思想,审查自身的不足与优势,理性分析当前的经济市场、就业市场与人才市场,找准自身的定位,力求将有限的资源投放于最具优势的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打造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构造战略联盟所必备的优势实力,从而才能在联盟合作中获得整体竞争优势,使联盟体进一步变大、变强。
(三)构建协调作用的组织机制
由于各联盟高校在学科建设、文化氛围、战略目标与优劣组合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在实践操作中易引发各种冲突和矛盾,而这些冲突和矛盾若没得到适当的调解,就可能会导致联盟体的瘫痪与解体。
(四)协调政府关系,为联盟谋求寻求政策支撑
政府对大学发展具有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本土化可操作性的支持政策如法律法规、优惠政策、财政支持等,促进高校间有效合作良性竞争,统筹联盟的发展规划,加强对有关合作项目的协助,为高校的有序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
为鼓励和支持大学联盟工作的开展,调动参与联盟合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还应出台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物质与精神激励并重的奖惩政策,对在教学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高校互聘教师以及在联盟合作的教研工作中获得实际成果的教师,实行物质和精神激励,并以此作为典型鼓励大家互相观摩效仿,致力于在联盟合作中营造一种互相学习、互相观摩、互相激励、自我反省的学术氛围。
(五)提高联盟的对外影响力
1.加强联盟引领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效能
高校的职责可概括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大学联盟把高校联接成为一个整体,使其更加充分地为社会、国家贡献力量。高水平的大学联盟应发挥对社会和经济的服务与反哺功能。
2.加强联盟与国际市场的互动,提高其国际影响力
相对我国大学联盟的发展时间较短而言,国外大学联盟在理论研究及实际教学管理上的经验更为丰富,因此我国大学联盟需充分借鉴国外大学联盟的成功经验,加强与对方的交流互动,积极创造彼此间更多的合作机会,逐渐缩小差距,努力提高我国大学联盟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阳荣威.试论高校战略联盟及其构建策略[J].江苏高教,2005(6)
[2]周光礼,吴越.从竞争到合作:C9联盟组织场域的构建(上)[J].高等工程教育,2011(4)
[3]李昂,武晓兰.比较“常春藤”联盟看中国C9大学联盟的未来发展[J].黄山学院学报,2012(6)
[4]王金莲.我国大学战略联盟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3
[5]樊丽萍,王乐.中国版常春藤联盟,管用吗[N].文汇报,西南大学,2009-10-18
[6]聂辉华.中国版常春藤流于形式—没有竞争的自由,哪有学术的自由[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10-20
[7]朱小龙.不妨对“大学联盟”多些期待[N].光明日报,200910-15
作者简介:
谢景(1989.1~),女,汉族,安徽安庆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高等教育。
注:安徽省高等教育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利用专业评估与认证推进师范院校联盟教学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3ZDIY189)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