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阅读推广须举全校之力
2015-11-16□崔芳
□崔 芳
高校阅读推广须举全校之力
□崔芳
通过对高校阅读推广与社会阅读推广的比较,明确两者存在目的、对象、主体、内容、机制等多方面不同。高校推广阅读是推广学习、推广教育、推广校园文化。目前高校阅读推广普遍存在目的认识不清、缺乏顶层设计、空间小、人员少、机制不全等问题,高校阅读推广必须举全校之力,以培养人才为目标,通过更新观念、领导带头、教师跟进、激发兴趣、社团促进、建章立制等措施,全方位开展。
阅读推广;高等院校;顶层设计;校园文化
我国自从2006年4月中图学会成立阅读推广委员会(当时名为“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2009 年9月换届更名)并出现讨论“阅读推广”的论文至今,阅读推广已经走过10个年头。笔者检索CNKI期刊论文数据库,发现2006~2014年共发表研究该专题的论文957篇,具体年份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2006-2014年我国发表的阅读推广论文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是阅读推广研究的高潮兴起节点,从这年起论文发表越来越多且逐年快速增长。2015年前5个月已发表156篇,可以推测全年讨论阅读推广的论文起码不会少于2014年的412篇。“阅读推广”成为10年间尤其是近5年越来越热门的论题。迄今为止,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是阅读推广的研究主力,有关阅读推广的含义和意义、国内外对比、活动形式、保证条件、成效评价和学术研究等,均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在一所高等院校内如何做好阅读推广,目前论者似乎一般只把眼光局限于学校图书馆;而在我们看来,阅读推广不应当仅仅是学校图书馆的事,只有举全校之力来进行谋划和推进,才能真正把阅读推广搞好。
一、高校阅读推广与社会阅读推广比较
何谓阅读推广?张怀涛[1]列举了李国新、胡庆连等众多论者的多种界定,尽管具体说法有异,但都承认一个共同点,即“阅读推广”就是推广阅读。阅读推广就是将阅读活动推而广之,一般情况下可以这么认识理解,大多数图书馆在开展阅读推广过程中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但是,对于高等院校图书馆,如果仅仅将阅读推广停留于此,只是从推广阅读的角度让校图书馆去搞阅读推广,则是将高校阅读推广等同于一般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没有体现出学校的特色和应有的功能。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其活动主体是学生,第一职能是教育。立德树人,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高校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展开。因此,在高校不仅要求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也要求服务育人。高校的阅读推广,不仅仅是让学生进图书馆,促进学生多读书,更要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帮学生养德,助学生益智。高校的阅读推广不仅是推广读书,更是推广学习、推广教育、推广一种熏陶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
高等院校的阅读氛围、阅读风气是一所大学学风、校风的风向标,是校园文化的一种行为体现。无论是哪一类高校,无论各个大学之间的文化有多大的差异,爱学习、爱阅读都是优秀大学文化中重要内容。高校阅读推广,应该成为推进良好学风、优良校风、优秀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行动。好大学是产生学习精英、创新精英的地方,学习、创新均从阅读开始,没有阅读就没有学习、没有创新。构建阅读文化就是构建学习文化、创新文化,就是营造好的学风,建设好的校风,就是构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优秀校园文化。
比较一下高等院校的阅读推广与社会的阅读推广,有以下五方面的不同:
第一,阅读推广的目的不同。高校阅读推广的目的是要培养合格人才,公共图书馆等组织的社会阅读推广旨在建设学习型社会。
第二,阅读推广的对象不同。高校阅读推广的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阅读推广对象单一集中,年龄、兴趣爱好较为接近,在校学生朝夕相处,容易相互影响。社会阅读推广对象涉及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性格差异等较大。
第三,阅读推广的主体不同。高校阅读推广的主体包括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管理干部、图书馆员以及与学校教育、学生学习密切相关人员。社会阅读推广由公共图书馆、出版单位、教育部门等工作人员担任,其中公共图书馆馆员为主力军。
第四,阅读推广的内容不同。虽然高校学生有阅读内容的选择权,但学校可以围绕学生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其指向性非常明确,也有一定的强制性。社会阅读推广内容一般比较宽泛,阅读的主动权更多地掌握在读者手中。
第五,阅读推广的动力机制不同。高校阅读推广可以借助学校各方面的力量,从 “推动”“吸引”“影响”“强制”等多角度切入,形成阅读推广合力,提高阅读推广的效益。而社会阅读推广的动力较为单一,主要靠“吸引”读者,来达到阅读推广的目的。
二、高校阅读推广的现状
由于对高校阅读推广的目的及特点认识不足,论者普遍把高等院校阅读推广等同于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高校阅读推广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系统顶层设计,阅读推广时间短、空间小、人员少,未能发挥高校阅读推广的优势等。
(一)目标任务不清
高校阅读推广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应该将阅读推广与学校的教育有机结合。而当前却存在将高校阅读推广与社会阅读推广等同的观点,甚至只是停留在促进学生进图书馆,推动学生多读书的层面上。产生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从高校领导到全体教师没有认识到阅读对高校发展、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没有认识到阅读是学校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因而不会将阅读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环节之中,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阅读推广的义务。加上有的教师自己就很少阅读,自然就不会指导学生阅读。第二,高校图书馆也没有认清高校阅读推广的目的和特点。仅仅把阅读推广理解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等方面,把高校的阅读推广等同于公共图书馆面向社会的一般阅读推广。
(二)顶层设计缺位
由于对高校阅读推广目的特点认识不足,高校的阅读推广在时间上缺乏延续性,在内容上缺乏关联性。从有关文章披露的阅读推广问题来看[2],高校阅读推广活动呈现出波动性特点,主要集中在新生入学教育或重大节日,而平常的大多数时间,高校则没有强有力的阅读推广活动。高校阅读推广没有覆盖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时间,大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余时间不能感受到阅读推广的影响。由于高校阅读推广没有系统的顶层设计,学生的阅读内容也是各种各样,学生的阅读难以对学生成长形成系统的、深刻的影响。
(三)活动空间狭小
因为对高校阅读推广目的特点认识不足,阅读推广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高校阅读推广空间狭小。高校阅读推广活动的场所主要是在图书馆内,学生经常活动的其它地方如教室、宿舍、运动场、食堂等场所都难以感受的阅读推广的氛围。这就容易形成阅读活动中的碎片化、浅阅读等现象,难以养成手不释卷的学习习惯,无法培养出视阅读为人生不可或缺的日常行为的现代公民。
(四)推广队伍单薄
由于对高校阅读推广目的特点认识不足,高校阅读推广犹如社会阅读推广一样,成了图书馆的工作,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承担,其它部门的教师、干部基本不涉及。面对在校上万名甚至数万名大学生,面对几百甚至数千亩的大校园,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的工作人员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在校园内营造出阅读的氛围,使得推广阅读的工作难以普遍展开。有些学生政工干部从学生思想教育的角度研究大学生阅读,通过学生的阅读内容探讨书籍、报刊等读物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其研究成果对阅读推广有一定的作用。但因没有顶层设计,学生政工干部的研究成果碎片化,没能融进阅读推广体系之中,其作用有限。
(五)推动机制阙如
在推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进步方面,各高等院校都有自己一套有效的做法。然而,很少有高校把激励学生学习的机制用到推广阅读上来。目前高校开展阅读推广,与社会阅读推广一样仅仅靠图书馆有限的方法、途径,显得动力不足、保障乏力、成效有限。大学生跟校图书馆打交道的机会毕竟不多,愿意做“低头族”而不爱上图书馆的大有人在。欲让阅读推广的触角深入到大学生的各种生活空间中去,欲使阅读推广在大学生成长成材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就非让阅读推广活动突破校图书馆的樊篱,扩展到整个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去不可。
(六)理论研究不够
目前的大学生阅读研究较多的集中在大学生的阅读特点、阅读习惯、阅读模式、阅读内容、阅读时间等方面[3-4],阅读推广也较多的集中在阅读推广模式、对策、原则、方法及活动等方面的研究[5-6]。对大学生的阅读推广缺乏深刻、系统、全面研究,尤其对大学生阅读与其成长成才之间的关系、大学生阅读与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阅读与教学质量提高等与高校阅读推广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研究缺失,缺乏象大学教学计划一样的大学生阅读计划的顶层设计。大学生的阅读推广难以集中全校之力,难以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难以系统持续,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
三、高校阅读推广须举全校之力开展
高校阅读推广,首先要和学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要与学校的学风、校风、校园文化建设关联。一个好的学校,是阅读蔚然成风的学校。阅读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而是学校教育中的应有之义,是学校教育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全方位入手,大力推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深层阅读之中。
(一)观念更新
首先应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让阅读不仅是文科专业课堂教学的补充手段,而且成为所有专业的主要方法。要明确阅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第三种模式,校图书馆为实施此种模式的场所,这种模式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完善与补充。要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生的充分阅读显得更加重要。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为达成翻转课堂、主动式学习等方法的预期效果,必然要求学生事先阅读。要把教室从仅仅是教师讲课的地方,转变为也是学生展示阅读感想的舞台,是师与生、生与生交流阅读学习心得的场所。要让善读的学生弥补教师的教学不足,让优秀生能够通过阅读提前修完学分、完成学业或第二专业的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学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说中小学主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打好百科知识的基础,那么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研究,则是大学的基本性教育内容。阅读就是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尤其是跨学科阅读,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二)领导带头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强调:“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古今中外历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现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7]学校领导带头阅读不仅指业务领导,党政领导也要带头阅读。要通过领导带头阅读,带动自己分管、联系部门的阅读,层层传递下去,带动全校教职工的阅读,带动全体学生的阅读,最终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厚的读书风气。
(三)教师跟进
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基础课的教师,都要通过阅读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紧跟学术前沿,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宽广坚实,能将自己要讲授的学科与授课学生的专业、与学校的学科特色、与学科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只有教师能做到广泛阅读,每讲一堂课都有新意,每带一届学生都有进步,才能引导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开展阅读;只有教师自己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为知识或才能的扩展高兴,从精神生活的充实中获得快乐,才有可能将这种阅读之乐传递给学生。
(四)激发“读趣”
钱学森就有关我国教育之问引发广泛关注和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问题摆在教育界面前。有一点是明确的,即要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要让大学生有宽阔的视野、多学科的背景、厚实的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仅靠课堂专业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赖学生大量的、广泛的课外阅读。很难想象,一个学术视野狭窄、学科背景单一的学生会具有创新能力。以往我国大学培养的人才之所以创新能力不强,与大学生的阅读不足直接相关。遑论董纯才、叶永烈、余秋雨等人文学者,即使是竺可桢、高士其、茅以升等科技专家和科学院院士,他们之所以能不仅成为本学科的学术泰斗,而且文笔健硕,成为著名的科普作家,显然与他们不囿于所学专业而广泛涉猎文史著作密切相关。
(五)社团促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社团是由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组成,在社团中,学生之间互相影响,让学生社团活动成为学生阅读的动力源。以学生社团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将阅读引进学生社团活动,使阅读成为社团活动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围绕爱好、兴趣进行深层阅读,提高学生爱好的素养,帮助学生提升社团活动水平,能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众所周知,中文系没有培养作家、诗人的职责,但某名校中文系的“五四文学社”却圆了一大批社员的作家、诗人梦——这得益于文学社成员的广泛阅读和切磋琢磨。
(六)建章立制
要使大学的阅读推广可持续进行,必须从制度层面提供保障。大学阅读推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建章立制。首先,在制定大学章程时把要求学生阅读的有关内容写入章程,使大学生的阅读不会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会因领导人的注意力转移而转移。其次,要制定激励阅读制度。鼓励师生多阅读、深层次阅读,用激励制度吸引师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到阅读上来;鼓励师生学以致用,将阅读与日常的学习工作结合起来,使阅读为解决学习工作难题拓宽思路,找到办法。让师生在解决难题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让读书成为师生的生活方式。再次,要制定推动阅读制度。制度应该明确要求教师上课必须给学生提出阅读的具体数量和质量,并要成为学生是否通过课程学业重要指标;共青团应要求学生社团必须把阅读纳入社团活动之中;学生管理部门应把学生的阅读情况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等等。最后,学校要成立阅读推广委员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办公室负责。阅读推广委员会负责制定学校阅读推广计划,进行学校阅读推广的顶层设计,定期分析总结大学阅读推广的情况,及时发现解决阅读推广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总结推广阅读推广中的经验,注意克服阅读推广中的形式主义,切实提高阅读推广的效果。
[1]张怀涛.阅读推广的概念与实施[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1):2-5.
[2]陈亚珊.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3(9):32-35.
[3]首都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研究课题组.首都大学生阅读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教育,2011 (2):66-68.
[4]耿雅津.大学生阅读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13(9):137-140.
[5]陈香珠.江西省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考察分析[J].图书馆研究,2013(6):56-60.
[6]吴高,韦楠华.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3):47-51.
[7]习近平.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428/c40531-21322026.html.
责任编辑秦红梅
崔芳(1963-),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管理与读者服务。
G717
A
1001-7518(2015)23-00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