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分两专”改革思路初探

2015-11-16杨志刚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改革

杨志刚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破解“如何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难题,“两分两专”的改革思路可谓“牛刀初试”,这里的“两分两专”就是“分课论治,分段主攻,专题教学,专家讲授”,“两分两专”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投石问路”,是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两分两专”; 改革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4.015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4-0064-03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如何更加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如何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分两专”的改革思路是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所得。所谓“两分两专”就是“分课论治,分段主攻,专题教学,专家讲授”,“两分两专”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资源优化组合的谋略,又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水平的途径,更是深刻关切教师未来发展的人性化的设计。

一、“分课论治”:基于五门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有五门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门课程之间是整体与部分关系,也存在着共性和个性的问题。正是由于每门课程具有不同的特点与侧重,教学目的的差异,所以对待每门课程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每门课程不同的教学目的,采取相应的授课形式,发挥本门课程的最大优势,突出本门课程的最大特点,寻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为“分课论治”的提出创造了前提条件和理论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1]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的总结和学习,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4]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把握我国当前社会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的现状,我国目前所处的周边及国际环境,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及主要国家间关系的新变化、新动向……学会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5]

建设五门课程应围绕各门课程的特点和主要教学目的,采用“分课论治”的思路。至于如何“分”,如何“治”需作进一步专门探讨,但把握五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实施“分课论治”的前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以培养大学生道德法律意识为主线,以培养“五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为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侧重于培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的认识和应用,突出“一个重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和“一条主线”(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则以史学为脉络,让学生了解“四个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直面现实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培养学生“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形势与政策课程培养学生了解当前中国和世界社会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的现状,培养学生以大局观、世界观把握时代脉搏,以理性眼光看中国,以学术视野观世界。

二、“分段主攻”:基于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背景

袁贵仁强调:“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舆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6]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职责、中心工作莫过于此,其根本任务也在于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新兴学科,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师资队伍结构颇为复杂。教师的学术背景不尽相同,但无论专业背景如何,都应该具备“天降大任”的担当和勇气去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这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素质,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要求。

然而,现实情况是:对于不同学术背景的普通老师,一本教材一气呵成、通盘讲授,既不能彰显其学术背景优势,又由于面铺得太广而无法集中精力进行自己学术的深入研究,教师为课堂讲授所累,科研成果难有产出,这也逐渐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沉疴宿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缺乏活力;学生对所讲内容缺乏兴趣;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所讲内容鲜有吸引力;教师难以深入进行科学研究等。久而久之,思政理论课沦为高校学生必修课的“鸡肋课程”;思政理论课教师成为高校中特殊的“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群体;承担学校公共理论基础课为主要教学任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各大高校中的位置及地位也变得卑不足道。

如何去除此类顽疾?“分段主攻”是化解此类矛盾的有益尝试。“分段主攻”是将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成若干段落,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分成“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三段,由三个教学科研团队负责课程的教学任务;或如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可以从“四个选择”入手,分成四段,由四个教学科研团队负责课程的教学任务;团队的划分是以授课教师的学术背景为主要依据的,团队的主攻方向是相同或相近的研究领域。当然,充足的师资力量是“分段主攻”的重要条件。“分段主攻”的理念是结合教师的学术背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精彩的教学与科研部分展现给学生,把教师的学术兴趣发挥到最大,把教师的科研成果充分融入到课堂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双轮共进。

三、“专题教学”: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普遍授课方式

“专题教学”是在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以直面问题为切入点,围绕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状况以及影响,展开深入分析,根据教材理论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方法或经验的教学形式。其是以“问题导向”为端重新构筑的系统性分析论述,包括立题、解题、破题等几个层次,“专题教学”的理论支点源于教学大纲,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的理论体系,既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又紧密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所以“专题教学”具有系统性、针对性、时效性等特点。凭借这些优势和特点,“专题教学”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成为教师普遍运用的授课方式,也成为当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研究对象。张雷声认为:“它打破了常规教学中教师按章节顺序讲授教材的传统,更加突出精讲和深讲,注重某种理论或问题的系统讲述。”[7]

为什么要以“问题导向”作为“专题教学”的发端呢?因为:“缺乏问题意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没有真实主题的教学;没有问题意识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课堂;没有问题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不可能有吸引力与说服力的。”[8]把专题题目定格为同学们所关心的并“接地气”的热点问题,既需要对教材知识体系的宏观把握,也需要对专题设计的独具匠心。刘云山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坚持与时俱进、树立问题导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作用。”[9]例如,2015年3月,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去世,其被誉为新加坡“国父”。如果以“问题导向”为切入点,李光耀为什么会被称为“国父”?他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

回答上述问题,可以在概论课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设置一个专题——“国父”李光耀布局新加坡传奇,专题的内容可以包括如下几方面:现代国家的缔造者——李光耀的花园国家;对外开放的先驱者——李光耀的经济思维;儒学思想的运用者——李光耀的智慧人生;依法治国的倡导者——李光耀的严苛律例;审视中国的洞见者——李光耀的中国思考。通过研究,可以使学生对李光耀主政新加坡的宏观布局有进一步的了解,为其解惑;通过对比,以李光耀对中国的相关论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又一理论创新的阶段性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是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是认识、思想的理论及创新。这不但能够达到《意见》中所强调的:“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的目的,同时也能完成“对准现实问题,着力解疑释惑,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10]的要求。

四、“专家讲授”:基于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未来发展

如何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呢?应该以《意见》指出的“三个好”为着力点,即:“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教学”;应该把“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心工作的第一要务。在“编好教材”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由国家召集顶尖专家学者统一编订,国家提供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是教材成品,是一个完整的教材体系。如何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就需要切实做到“两好”,即:“建好队伍,抓好教学”,而实现“两好”的突破口就在于“专家授课”。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授课”,既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目标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未来发展的希望和愿景。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家”是指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教师魅力的授课教师。“学术造诣”包括教师的天赋和禀性以及个人的学术背景、兴趣、专长、成果、影响之外,还可经过后天培养形成专家。“教师魅力”主要由以下因素构成:“第一,人格魅力,包括人品、德行、修为、性格等;第二,学识素养和聪慧机智状况;第三,社会声望,相应职称;第四,很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第五,教学中坦诚真挚,善于说真话,善于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等等。”[11]“两分两专”的改革思路,“分课论治、分段主攻和专题教学”是“专家授课”的前提和条件,也就是说,“两分一专”最后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为“专家”做铺垫,为形成专家打基础,目的是让“专家授课”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的,即《意见》中再次强调的:“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专家”既是一个目标选择,也是一个过程培养,没有与生俱来的专家,只有倾情教学科研不断积累而成就的学者。不是每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能成为专家,但每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停止成为专家的渴求。“两分两专”改革思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为专家规划了一种可能。“分课论治”是解决“面”的问题;“分段主攻”是解决“线”的问题;“专题教学”是解决“点”的问题;“专家授课”就是在宏观把握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微观深入研究“一点”,做深、做透、做细、做出成果、做出影响、做出推广价值。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讲授”不仅能够担当“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也能为教师未来的发展,形成标志性科研产出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

[2] 中国近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

[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

[5] 李伟.形势与政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1.

[6] 袁贵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 全面加强依法治教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EB/OL].[2015-01-22].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6/201502/183984.html.

[7] 张雷声.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7.

[8] 谭希培.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一条途径[J].思想教育导刊,2011(1):64.

[9][10] 刘云山.认真落实责任 积极改进创新 切实做好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N].人民日报,2015-03-29(02).

[11] 邱柏生.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综合教学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4.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改革
专业眼光看改革 改革眼光看中国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争当改革促进派难在哪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巨轮上的“大力水手”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