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促进江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探讨
——基于社会嵌入视角
2015-11-15勒系琳陈云川
□勒系琳 陈云川
职业教育促进江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探讨
——基于社会嵌入视角
□勒系琳 陈云川
文章在论述职业教育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逻辑关系基础上,基于新经济社会学的社会嵌入理论,构建了职业教育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概念框架模型,并分别从职业嵌入、社区嵌入和组织嵌入三个层面探讨了职业教育促进新型城镇化的理论路径,同时,提出了江西职业教育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举措。
职业教育;新型城镇化;社会嵌入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强调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凸显了“以人为本”中心思想,这里的“人”是指具有职业技能并能嵌入城市生活的人,而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联系最紧密、最直接、最耦合的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与行业特征,决定了“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效率、效益和公平,理应成为支撑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1]
一、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
(一)职业教育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和农村城镇化,必然促使人口与经济活动集聚在同一个空间上,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一些战略新兴产业、地域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将对岗位类别提出新需求,对劳动力的职业素养提出新要求,特别是对一线基层的生产、制造、设计和服务型人才呈现较大需求。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强调培养对象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实践技能。实践证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与地方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和最耦合,许多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所属地域寻职,成为支撑地方产业发展的人才蓄水池,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大量面向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能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二)职业教育是助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力军
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型升级,这要求用更高效的生产技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要求用人力资本逐渐替代物质资本。因此,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在产业结构升级中不断提升,现已成为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成功与否的关键生产要素,基于此,通过“帮传带”传统方式传授生产经验的非专门教育形式已无法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劳动力需通过专业学习的途径向更高层次的产业工人转型,而职业教育通过向劳动者提供专门的职业技术培训,可提高劳动者在职场上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
因此,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功能越发凸显,成为助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力军。
(三)职业教育是推动技术创新的直接因素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推动城市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企业组织是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主体,主要通过发明、创新、扩散和应用四个阶段来实现创新驱动。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的专业化人才对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性与专业性为己任,强调培养对象通过职业技术的方式达到专业知识的贮存,为技术发明创新提供了可能,成为技术创新发明的起点。其次,职业教育要求在领悟基本理论的同时,更强调学员熟练操作先进的生产设备和通晓整个生产制造的业务流程,能在很大范围与程度上扩散职业技术。再次,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是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应用水平与生产劳动应用技能,要求将先进技术快速应用到实践中,直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职业教育是塑造新生代农民工为“市民”的必备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群体,现实情况是新一代农民工没有从事农业的经历,对农村的情节比较淡化,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活或作为退路已经变得不现实,他们的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也日趋城市化,且具有强烈意愿和不可逆的心理需要融入城市,然而,由于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受到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限制,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无法进入门槛较高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所以长期处于城市的边缘,既难以融入城市,又回不了农村,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持续、稳定与有序推进产生了不良影响。
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市民的最优途径,就是通过提高自己的职业嵌入来加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和职业稳定性,通过提高职业技能来巩固自己的人力资本含量,以确保雇用关系的长期稳定化,而职业教育是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点,且教育对象的覆盖面较广,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能将新生代农民工“嵌入”在工作社区,成为居住地本土化的“市民”。因此,职业教育在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还承担塑造新生代农民工为本土“市民”的历史使命。
二、基于社会嵌入视角的职业教育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概念模型构建
美国经济社会学家Granovetter(1985,1992)是社会嵌入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人类的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结构中,而社会网络是社会结构的核心,也就是嵌入在社会网络之中,如今,社会嵌入理论已成为整个社会学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主要理论工具,并渗透到经济学、管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 (丘海雄等,2007)。后期学者Lee和Mitchell(2004)、Feldman和Thomas(2007)、Adams等(2010)拓展出职业嵌入、社区嵌入和组织嵌入的概念,国内学者陈云川与雷轶(2014)经过实证研究后认为,3个概念基本是相互独立的,且均具有联接、匹配和牺牲3个维度。[2]
基于社会嵌入理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凸显了“以人为本”中心思想,即凸显了社会联系与社会网络在新型城镇化中承担的中介桥梁作用,这里的人是具有职业技能、社区关系和人际网络的人,一方面强调了职业教育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各种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输出校园智力、文化与管理,另一方面强调了培养人的社会嵌入结构与水平,在“以人为本”的要求下,勾勒出职业教育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路径与框架,具体而言,可分别从职业嵌入、社区嵌入和组织嵌入三条路径进行探索。
1.职业嵌入。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从事某个职业的行业内制约力总和。其中,职业联结是指在职业活动中与同事同行人员联系的紧密程度,以及在本行业中具备的从业资格证书等级或业内协会成员资格等。职业匹配是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感知到职业要求与自己的职业价值观、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工作方式的兼容性与舒适性。职业牺牲是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如果转换当前职业,就必须放弃与该职业相联系的物质财富、人力资本投资损失、职业声誉和职业地位。
2.社区嵌入。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当前区域生活的组织外部制约力的总和。其中,社区联结网络包括与朋友、同学和社团等所生活社区的联系紧密程度。社区匹配是指感知到的社区舒适性或兼容性,具体包括社区的排外性、社会公共资源的公平性(如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及其他公共产品等)、政治和宗教氛围、娱乐活动等。社区牺牲为感知到的如果离开所居住社区后将损失的物质利益和心理上的预期好处。
3.组织嵌入。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保持雇佣关系的组织内部制约力的总和。其中,组织联结反映了与组织内的同事、团队、部门或机构联系的紧密程度。组织匹配是指在组织中感受到的兼容性或舒适度。组织牺牲是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雇员离开岗位后感知到的会丧失的物质利益和心理上的预期好处(如与工作有关的薪资、养老金、医疗保险和福利等最直接的物质损失,也包括愉悦的工作精神状态等)。
根据上述理论探讨和分析,构建基于社会嵌入的职业教育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概念框架模型(详见图一),该模型描绘了从潜在市民成为新市民的阶段与路径,凸显了职业教育的中介桥梁作用,并勾勒出职业教育通过提高潜在市民的职业嵌入、社区嵌入和组织嵌入3条实现路径,最终成为拥有职业技能,同时又嵌入于城市生活网络的新市民。
需要强调的是,在该模型中职业嵌入、社区嵌入和组织嵌入具有相同的内在结构,即联接、匹配和牺牲3个维度,为进一步实证分析职业教育对新型城镇化的绩效贡献提供了统一完整的概念框架。
需要注意的是新型城镇化的对象包括了失地农民、进城务工者、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其他有意愿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员,这些潜在市民在是否接受职业教育时,有两个调节变量,一是职业教育的可获得性,如果可获得性较高,接受职业教育的概率就大,二是对接受职业教育后的人力资本回报预期,如果预期较高,接受职业教育的概率也会更大。
同时,从实践上来看,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职业嵌入与组织嵌入方面可能会有重叠交叉的领域,但从国外Feldman和Thomas(2007)、陈云川和雷轶(2014)的研究结论来看,3个概念相对独立清晰,可当作相对独立的路径来考虑。[3]
图1 基于社会嵌入的职业教育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概念框架
三、职业教育促进江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举措
进入新世纪后,江西的城镇化建设进程加速推进,同时,依托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的城镇化形态趋于优化,一批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带动了城镇规模扩张和人口城市集聚。
然而,江西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市民化进程偏慢,截至2013年末,户籍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差21.77个百分点,另外,江西农民工总数达到789.5万人,省内就业仅为248.8万人,且省内就业的农民工虽然逐步成为了产业工人,但仍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带来诸多风险隐患。
因此,基于社会嵌入理论,探讨职业教育促进江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既可为政府制定合理的、健康的职业教育规划战略提供概念框架,也可拓宽社会嵌入研究的新内容,丰富社会嵌入的理论内涵。
基于前述的职业教育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概念框架模型,下面分别从提高职业教育学员的职业嵌入、社区嵌入和组织嵌入水平出发,提出优化江西职业教育的实践举措。
(一)通过优化专业设置、打通职业学习通道来促进职业教育的职业嵌入水平
1.通过优化专业提升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及新兴产业的能力。江西省在“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和航空产业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发展必将带来更多新的就业方向、岗位和个性化的需求,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有的要求越来越精细,有的要求越来越复合。以航空产业为例,规划要形成以南昌航空城、景德镇直升机产业园和九江红鹰飞机产业园 “一城二园区”为核心,以通航机场、航空服务为带动的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发展包括教练机、直升机、民机机体大部件制造及转包等核心业务,培育壮大通用飞机制造、通航运营、机载系统等新兴业务。航空产业的发展将直接派生出对航空制造、航空材料、航空维修和航空培训等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江西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瞄准类似新材料产业和航空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要通过种措施,科学预测本区域在城镇化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发展潜力、新产业和人才需求,适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职业培养方向,提高职业教育的职业嵌入水平。
2.通过打通职业人才的学习通道来提高职业嵌入水平。2014年,江西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新增技术技能型人才总量仅占从业人口的2%,且继续向上进行职业学习的比例偏低,2013年江西省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比率约占5%,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人数仅为2.8%,这与继续职业学习的通道不畅有密切关系。
根据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要求,要倡导“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管理部门要建立内部打通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外部要形成与普通教育相互贯通的制度,为有继续学习意愿,进一步提高自己职业技能水平的人员提供终身学习机会,这将明显提高他们职业嵌入水平。
(二)通过提供新市民教育和人文关怀提高职业教育的社区嵌入水平
1.通过提供新市民教育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农村人口的社区嵌入。2013年,江西的城镇化水平为48.87%,落后全国平均水平4.86个百分点,江西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有大量农村人口需要实现职业非农化与生活市民化,但从已有农村人口市民化的显示情况来看,由于这类群体的生活习惯、知识视野、文化素养、行为方式等还存有农村社会生活的烙印,未能嵌入到城市文明的社区网络里面,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这类群体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角色转换滞后、社会化障碍明显和被城市文明边缘化的现象,常常导致面临社区群体的伦理道德失范行为出现。针对这种情况,地方高职院校应针对农民向市民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老问题,勇于承担起开展诸如语言教育、城市规则教育、社区生活教育、社会伦理教育等新市民教育,提高新市民的社区嵌入水平。[4]
2.通过加强人文关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融入。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社会群体,他们不仅在职业提升和职业期望方面具有强烈的愿望,而且他们具有强烈意愿和不可逆的心理需要融入城市,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融入既存在转换职业的问题,也存有心理调适和文化重塑的问题。通过职业教育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再社会化”,促进他们在情感和归属上与地域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高层次融入,最终提高社区嵌入水平。江西可借鉴浙江湖州职院的经验,该学院积极构建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学校开设“父母大讲堂”大型公益讲座项目,同时,学校又开发了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 “悦读湖州”主题活动,通过送教入校的活动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更加了解城市、热爱社区和融入社区,最终通过加强人文关怀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的社区嵌入水平。
(三)通过校企协同创新提高职业教育的组织嵌入水平
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关系要从传统较为单一的实习实训合作走向校企资源全面共享,积极探索“办校进厂、引厂入校”的新型合作模式,建议江西各地的职业教育机构可走出校门,与当地传统支柱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的企业共同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和专业课程标准,研制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组织嵌入水平。
1.通过校企共同育人的新模式来提高学员的组织嵌入水平。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加强企业在育人过程中的话语权,提倡学校与企业“双主体”的培养模式,最终提高在校学员对企业组织的嵌入程度,如通过逐步鼓励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提倡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车间实训与课堂讲授、学生动手与员工指导、教师研讨与经理实践等多重网络的相互嵌入融合,实现从传统的消耗型实训转变为现代生产型实训,同时,企业可选择一些岗位给职业学校学员进行轮训,学校也组织企业有经验的资深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讲解,另外,职业学校可与企业共同探讨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通过实施学工交替、项目化教学和现场教学等方式开展人才培养新模式。[5]
2.通过专业项目模块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员的组织嵌入水平。提倡职业院校推广专业项目模块教学模式,实践“平台+模块+方向”,针对不同企业需要开设企业实训课程,如根据教学内容划分不同教学模块,在每个模块里面可同时设置生产和检验两个岗位,在每个学年,学员可选择若干个模块,在某个时间段内进行轮换学习,同时,学员可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选修其中的几个模块作为专门化发展方向而进行重点学习与训练,在职业教育的后期,可先组织学员在校内按照企业要求进行流程生产,在此阶段完成后,学员可进入企业内部实训实习,或者进行直接顶岗生产。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2014-03-16].http://www.gov.cn/xinwen/2014-03/16/content_2639841. htm.
[2]江西省发改委发展规划处.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国江西网-江西日报2014-07-15.http://www.jxnews.com.cn.
[3]Thomas W.H.Ng.,Daniel C.Feldman.Organizational Embeddedness and Occupational Embeddedness Across Career Stag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7(2).
[4]陈云川,雷轶.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嵌入、职业嵌入与工作绩效研究[J].当代财经,2014(11).
[5]任聪敏,石伟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型定位与发展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
[6]祝宪丁.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素养的提升——基于宁波市江北区的实证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2).
责任编辑 刘扬军
勒系琳(1963-),男,江西新建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区域发展管理;陈云川(1975-),男,江西赣州人,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G710
A
1001-7518(2015)16-007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