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五(高一)《篮球—交叉步突破》教案
2015-11-15朱迎春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225500
朱迎春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225500)
水平五(高一)《篮球—交叉步突破》教案
朱迎春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225500)
一、指导思想
本课针对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本真教育”理念为依据,注重学生个体发展,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在教学中借鉴姜堰二中“问题链·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利用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求知,让学生乐于思考,不断提高认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学生水平差异,通过自评互评,实时进行分层教学。在练习时,要求学生积极合作,集思广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中阶段学习篮球,不仅能锻炼身体,发展体能,愉悦身心,还有助于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技能和体能,让学生能充分地展现自我,使得身心和谐发展。
二、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是水平五的高一篮球选项班的学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同时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对选项班的多数同学而言,篮球在小学、初中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掌握的技术和技能相差较大。学生进入高中后,身体素质发展较快,有较强的提高自身技战术水平的愿望,对参与比赛的渴望较强,而对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习可能缺乏兴趣,从而会产生一些错误的动作。
三、教材分析
篮球是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篮球教学能充分发挥培养人才的独特作用,在加强学生组织能力、提高体能、改善心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塑造人格方面效果显著。本课选择的教材是高一篮球的交叉步突破技术,这项技术在篮球比赛中运用广泛而且有效。虽然它是一项个人技术,但是它与集体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要求学生团结合作,互帮互助。本教材学生个人掌握技术较容易,但在实战中运用较难。本课重点解决学生的加速超越,难点是与交叉步突破相关技术的协调配合,从而在实战中形成成功突破。本单元共五课时,本节课是第三课时。
四、教学流程
水平段:水平五 学生人数:4 0人 授课教师:朱迎春 课时:3 / 5教材篮球:交叉步突破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交叉步突破的动作步骤,掌握蹬转、探肩与放球加速的动作方法,体会攻与防的相对位置,感受持球突破的时机;2 .学生在一对一的消极防守下突破对手,能在实战中有效运用;3 .充分展现乐于练习、明理和爱好篮球的运动行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应对挑战的品质教学重点加速超越教学难点与交叉步突破相关技术的协调配合课的部分课的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运动负荷组织队形时间次数课堂常规: 1 .整队检查人数;组织队形:开始部分(2′)2 .师生问好;1 .体育委员在指定场地集合队伍,检查人数服装,向老师汇报;2 .注意听,记住学习目标,充满信心;1 3 .宣布课的内容;4 .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1 .教师接受体育委员报告,师生问好,进行常规检查;2 .宣布教学内容和目标,建立信心;3 .安排见习生;4 .相互鼓励3 .见习随堂听课;4 .主动热情要求:1 .队列整齐;2 .精神饱满
1 .组织队形:同上2 .组织队形:准备部 分(6′)热身导入:1 .运球慢跑(前后间距2米);2 .自主展示运球;3 .提出问题;4 .斗球;5 .“冲破封锁线1 .指导学生进行运球;2 .鼓励学生积极展示各种运球技巧;3 .设问:如何在运球中有效控制球?4 .指导学生成同心圆—“斗球”;5 .讲解方法1 .由小组长带领自主练习运球;2 .充分热身,逐渐进入运动状态;3 .紧跟老师按图运球;4 .学生护好球,并能有攻击性;5 .懂规则,安全1′1′1′1′2 0~5 0 1 5~2 0 1 5~2 0 5~1 0 3 .组织队形:由方形→螺旋形4 . 5 .组织队形:同心圆1 .自主学习交叉步突破;动作方法(以向右为例):双手在胸前持球;重心左移诱对手;蹬地、转身、右探肩;放球加速勇向前;1 .认真听,兴趣浓;2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预案进行自主学习;3 .掌握方法,勤于练习;1′1 .组织队形:2 .组织队形:分四个区2 .过障碍物(球星展板);3 .触标记物、过线标记;4 .交叉步突破与其他动作的衔接;5 .分层提升交叉步突破;6 .素质练习:撑球俯卧撑;篮球打板接力1 .游戏引入新课;2 .指导学生学习预案;3 .巡回指导,学法建议,鼓励尝试;4 .提出问题:交叉步突破的最佳效果是怎样的?5 .引导学生归纳问题,由学生代表示范,教师评价;6 .强化练习;7 .检测自学成果,客观评价;3 . 4 .组织队形:同2 5 .组织队形:同1 6 .组织队形:同2 7 . 8 .组织队形:4′4 .一人一球自练,两人一球互练,边练边思;5 .积极解决问题,勇于展现,评价客观;6 .互相鼓励,相互纠错;7 .自主选择球星展板,积极展现自学所得;8 .触标记物过标记线(降重心提速度);9 .小组长带领本小组尝试与其他动作的衔接;力求有实效性;1 0 .组内真诚互评与自评分组;了解本层练习方法和要求;勤于练习,勇于探索,努力提升;1 1 .学生按照要求以积极的状态努力提高身体素质水平;1 2 .情绪饱满,热情高涨9 .组织队形:5~1 0 2′3~5 5~1 0 1′基本部分(3 2′)8 .发现问题,解决难点;4′9 .提出问题:突破的目的是什么?引入拓展练习;1 0 .让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进行分组;1 0 .组织队形:2′1 0~2 0 1 1 .组织队形:散点进行练习1 2 .组织队形:成四路纵队1 1 .由挑战教师引入素质练习;1 2 .鼓励学生,超越自我1 .学生随老师放松,并了解放松的意义:充分伸展;调整呼吸,随老师的语言提示,在音乐之中进入放松状态;握手,真情相拥;1 .整理放松;3′3 × 4 × 8 1 .组织队形:要求:身心放松、友好热情结束部分(5′)2 .课内小结,表扬与鼓励;3 .师生再见;收还器材1 .指导学生进行放松练习:(1)拉伸练习;(2)“心灵旅行”;(3)友情升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 .小结本课,表扬。提出建议,并要求进行组内互评;3 .师生再见2 .自我互评,认真填写评价表,相互鼓励;3 .收还器材2 .组织队形:成四列横队密集队形要求:客观、真诚3 .下课场地器材体育馆篮球场;4 1个球;4块展板;1块球场模型;1台录音机练习密度5 0 %左右预计生理负荷曲线图平均心率1 1 0次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课前先通过教学预案的学习,由游戏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自学自练中探究动作的规范性,教师参与在学练中,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练,创设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勤思多练的好习惯。在主体的学习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所采用的触标记物、过线标记的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由评价而进行的分层递进的教学,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每位学生感受到进步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高了篮球技术,更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点评:
亮点一:整体性
体育活动不仅是简单的身体活动,更是一种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了学校倡导的“问题链·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整个学校教育的整体性。一个优秀的学校必定有自己的教学特色,这个特色应该在所有的学科中得到体现,这样才能做强做大。
亮点二:因材施教
在体育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用“问题链·导学”的教学模式,但球类项目是最适合的。在球类比赛中,时刻充满着不确定性,在教学中只能让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在实际对抗中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自我发挥,学生自我发挥能力的强弱就是学生对该项目的理解深度的体现。为此在本次课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链来串联教学,提供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使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分析、探索、归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点评人: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曹强
教案,作为教学设计的文本体现,是教师课堂行为的前提,也是课前准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教案的设计者来说,是其智慧的结晶,对于他人来说,也可以通过阅读来初步了解教案创建者的教学设想。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教案毕竟是一种预想,究竟效果如何,还要从教学效果来分析。本人只从理论方面对《篮球——交叉步突破》这份教案发表一点个人意见。
首先,从教学指导思想来看,教案的出发点“在教学中借鉴姜堰二中‘问题链·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利用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求知,让学生乐于思考,不断提高认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了这次课的基本基调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这不仅是对当前体育课普遍“教”的一种突破,更可以说这是一种尝试,对体育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这样的思想,在其流程的“主体学练”环节和教学目标的“能在实战中有效运用”环节也有所体现。这样的构思,体现了有所学、有所用的教学理论。
其次,在教学的具体过程设想中,教案形成了以“学”为主、以“导”促学的风格。比如在基本部分中教师的“指导学生学习预案”、“学法建议”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方法”、“边练边思”等提法,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了“导、学、思”一体化的教学构想。
最后,问题意识明确,手法得当。教案中有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体现,是教学能力层次和学习能力层次的体现,而这些是现代教学理论所提倡的基本原理和准则,该教案在此方面体现明显,实属佳作。如,明星展板的运用,让学生“自主选择球星展板,积极展现自学所得”的做法,是跟着偶像走,做偶像动作的一种激励学习的做法,值得提倡。
虽然教案中有这样多的优点,但其瑕疵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教案的指导思想、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过于高大上,提出的内容基本属于德智体三育中体育的内容和学科层次上的体育的内容,对课时(也就是单元的第三课时)的说明基本没有。建议不管是指导思想、学情分析,还是教材分析应该基于第二课时的内容进行,否则,有脱离课程内容之嫌疑。
其二,课堂重点不突出,流水账的感觉强烈。一堂课应该针对具体的某一个环节展开教学。但,从导学到展示,既要发现问题又要解决问题,不是教学环节的呈现,而是要落到实处。但教案中学生到底针对自己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缺少提示。
其三,虽然作者本身使用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这样的用语,但从其内容来看,还是传统说法的“技术”的重难点体现,而不是教学的重难点体现。本人认为,运动技术的重难点和教学技术上的重难点并不是一回事。教学上的重难点应该是“教”和“学”的关键所在,而技术上的重难点是教师本身对技术理解后的自我见解。
以上所说,只是个人见解,由于本人学识浅薄,不当之处还请包涵。
点评人: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孙喜和
朱迎春,在区、市级教学赛课中多次获一等奖,在2014年江苏省体育教学优质课评比中获二等奖,二十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