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河南曲剧《花庭会》秀出戏曲的经典性

2015-11-14程光耀

戏剧之家 2015年19期
关键词:曲剧河南

程光耀

【摘 要】曲剧《花庭会》根据传奇《珍珠记》中的“花庭相会”一折改编而成。与其他剧种对《珍珠记》的改编、上演相比,曲剧《花庭会》又添改“双亲见休书气绝身亡”“张美英入京寻夫”“遇匪苏家岭”“卧病黑店”“卖身相府”等故事情节。本文以曲剧《花庭会》为例,探讨戏曲的经典性。

【关键词】河南;曲剧;《花庭会》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18-03

【阳调】

张:是何人八岁上父丧命?是何人十岁上母丧生?

高:八岁上我的父丧了命,十岁上母亲娘命丧生。

张:是何人在家中无吃用,是何人流落到大街中?

高:文举我在家中无吃用,每日里乞讨大街中。

一段酣畅淋漓的唱词,两人激烈的情感交锋,配以河南曲剧中多变灵活的阳调旋律,道出了一段男女主人公爱恨交加、情思缠绵的爱情故事。这是河南曲剧《花庭会》(又名《对花庭》)中的一段对唱,也是曲剧艺人张晓凤的代表之作。如今大型的戏曲演出中,已少有对传统《花庭会》这一戏曲故事的搬演。或许是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当下传媒对戏曲艺术的影响,名家名段、符合时代号召的新戏改编占据着戏曲舞台。但是这段经典优美的对唱却在戏迷百姓中间久唱不衰,尤其在河南曲剧的流行区域,南阳、洛阳等地。可能是因为它的曲子节奏紧凑,可能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情感故事。我虽十分热爱家乡戏曲,也熟记很多的戏码,这段耳熟能祥的唱词也听过多次,但却对该故事情节甚为陌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从一位非遗传承艺人那里听到了《花庭会》这个戏曲故事,相继又在“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剧本选”中看到了曲剧《花庭会》的剧本。我便开始注意到这一出久未在大型舞台上演的改编自明传奇《珍珠记》的折子戏《对花庭》。我不仅开始喜欢这个感人的爱情故事,面对着经典,我更明白在当今社会的文化历史条件下,戏曲艺术要想发展,留得住经典,除了其自身的审美价值外,还需要更多的促动力,需要更多新颖的、多元化的形式来保留戏曲,发展戏曲。

何为经典?经典就是历经岁月的洗礼,经历世代的传袭,但其摄人心魄的魅力丝毫不减。要想留住经典,使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首先必须清楚被称为经典的艺术的价值和美。我们不妨来共同欣赏一下河南曲子传统戏《花庭会》,以一段经典的折子戏来管窥我们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所在。除河南曲剧外,黄梅戏、莆仙戏等兄弟剧种都有对此故事进行改编和上演,但曲剧《对花庭》仅选其中“相会”一出,故事情节改动较大。

一、故事情节增改,使之曲折离奇,一改痴情女子负心汉、一夫二妻的故事结局

从元杂剧四折一楔子、一人主唱的戏剧结构安排,到明传奇动辄数十出、上百出,任何角色都可成为主角来演唱的戏曲呈现形式,随着社会历史和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演绎,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明末清初便出现了许多传奇摘选本,每部传奇只摘选最精彩的一两出,至多不过四五处,浓缩艺人最精湛的舞台表演,用折子戏来代替全本传奇的演出。清代以来花部戏曲勃兴,植根于民间大众的地方戏曲对折子戏的搬演更为普遍。如《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西厢记》中的“拷红”,《琵琶记》中的“吃糠”“祝髪”等,折子戏的上演已经大范围地取代了全戏的上演。

曲剧《花庭会》根据传奇《珍珠记》中的“花庭相会”一折改编而成。剧中的女主人公由传奇故事中的王金贞改为张美英,丈夫高文举由一个入赘于王家的落魄书生改为张美英的表弟,姑舅结亲。与其他剧种对《珍珠记》的改编、上演相比,曲剧《花庭会》又添改“双亲见休书气绝身亡”“张美英入京寻夫”“遇匪苏家岭”“卧病黑店”“卖身相府”等故事情节,这些曲折的经历全在《花庭会》这一折戏的唱词中和盘托出,全由张美英一人娓娓道来。与改编的赣剧《珍珠记》全剧相比,故事情节更为集中,剧情更为感人,从全本传奇中抽出最经典的“花庭相会”一出来演绎,瞬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听众通过演员的表演、戏曲的唱词来感受人物的悲剧性,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虽为上演,但观众透过剧情,联发无限的想象,自己为张美英的曲折经历作一诠释,观众自我内心的勾勒要比任何的舞台演绎都更生动、传情。

自宋代以来,在中国古典戏曲的艺术画廊中,出现了众多的“背亲弃妇”的负心男子形象。从最早的南戏剧目《张协状元》《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到今天仍然在各地方戏曲舞台上表现出鲜活生命力的《秦香莲》《杜十娘》《姑苏遗恨》等,似乎戏曲舞台上敷演了多数的男主人公经寒窗苦读,一旦金榜题名,就抛弃了过去曾同甘共苦的结发之妻的故事情节。很少有讲述男主人公从落寞到发迹,对糟糠之妻或搭救恩人始终如一、念念不忘的故事。《花庭会》一改这一创作思路,高中的文举,即使迫于温丞相的淫威,入赘于相府,但不改初衷,对发妻恩姐念念不忘,“前庭内懒见老贼温丞相,绣楼上从未会过温秀英,早知做官身有难,光读诗书不求功名”。观众在同情女主人公的遭遇的同时,也被这个有情有义的男子所感动。舞台上看惯了薄情寡义的王魁,熟悉了杀妻灭子的陈世美,认清了无义之男张青云,高文举的呈现,不仅一改戏曲中世间男子多薄幸的程式演绎,同时又肯定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并非童话,对生活在当下浮躁冷漠而又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人来说,欣赏经典的同时也应当审视自己的爱情观、亲情观。传奇故事《珍珠记》以一夫二妻的大团圆为结局,中间又穿插包拯审案的情节,是一个完整而又传统的故事。曲剧《花庭会》以二人相认,互诉衷肠,文举表明心迹,“任凭高官弟不坐,要搭救恩姐出火坑”便结束全剧,使观众深受触动的心还未得停息便戛然而止,永远停留在二人对唱的缠绵感情交流之中,由观众自己为他们的爱情和未来画一个幸福圆满的句号。

想象永远是最美好的,或许这就是折子戏独有的魅力,不仅给观众呈现最精彩的故事演绎与精湛的舞台表演,在有限的时间内,给观众留下无限的想象去填充舞台的空白,或喜或忧,让听众随心发挥,为之激动,为之伤怀。不论悲剧,还是喜剧,让观众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来体会戏曲所要传达的感情,又何必要把故事的经过、结尾以创作者或改编者的意图传达给观众呢?

二、唱词、旋律的艺术美

河南曲剧是河南地方戏的第二大剧种,不同于河南豫剧的板腔体,曲剧是由若干曲牌按一定章法组合成的曲牌体,唱腔优美,歌唱性强,每支曲牌唱词的句数、字数、用韵、平仄等都有一定的格式。曲剧的念白和唱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性、旋律性和韵律性,又平直简朴、委婉哀转,民间多有“苦曲剧”的说法。

例如本文开篇中的一段对唱,运用曲剧【阳调】的曲子,语言直白,通俗易懂,衔接紧密,一问一答,节奏鲜明,感情激烈,在有限的唱词中,就给观众介绍了二人早年故事的来龙去脉,字字传情,毫不啰嗦,同时又让人不禁为张美英感情的付出与悲惨的遭遇动情落泪。唱词朗朗上口,压拍和韵,极易吸引观众的听觉,调动观众的感情与戏中人物同伤同悲,以极强的叙述节奏扣人心扉。唱词中多押eng、ong韵,易于表达人物的沉着镇静、严肃文雅。既表现出张美英怒而不愠,不失大家闺秀的身份,同时又使得唱词铿锵有力,令人闻之动情。

又如《花庭会》中“藏诗”一段,张美英写诗压于书下:

高照明灯读书帷,文章夺得天下魁;

举步能把鳌头占,夫人灵山不回归。

张良辞主不为臣,美色不贪报母恩;

英雄得志须当报,提醒世上无义人。

文举来到花庭发现是两首藏头诗“高文举夫,张美英题”之后,便生疑是否恩姐来到。“藏诗”一段的表演,不仅增添了戏曲的文学性,为一贯以通俗易懂、注重舞台表演而缺乏文学艺术性的花部地方戏增补添色,同时又衔接剧情,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作一铺垫。可以说是剧作家在改编曲剧《花庭会》中的创造性的一笔。

除唱词外,《花庭会》的曲调选用了曲剧中如【阳调】【哭阳调】【清板坡】【诗篇】【扭丝垛】等这些中小杂牌(小调),它们均在百板以下,这些小调声韵清凉,灵活多变,随高就低,舒展自如,可塑性大,表现力极强。特别是在表现人物悲伤、身世凄苦的调门运用中,更能显现河南曲剧“苦、伤、美”的音乐魅力。

如戏中二人还未识破身份,张美英向高文举禀明家世的一段唱词:

张:【小汉江】状元爷你稳坐百花亭,听奴把家中事细说分明,俺家住涿州府……

高:涿州什么地方?

张:范阳小县。

高:可是住城?可是住乡?

张:俺离城十里地张家大营。

高:你父是谁呀?

张:容禀:老爹爹他姓张名叫伯玉,老母亲高氏慈善有名。

这段张美英自报家门的唱词,如泣如诉,回忆起自己远离的家乡、气绝身亡的父母,内心难以压抑的痛苦和悲愤涌上心头。【小汉江】曲子忧郁哀伤,多发中低音,往往表达人物内心极度悲伤的情感,所以叙述性的唱词,配以【小汉江】曲调,再由张晓凤老师声情并茂地演出,把张美英那种悲切切、凄惨惨的内心世界,表露得淋漓尽致。

三、经典重温,愈久弥香

像曲剧《花庭会》这样经典的传统折子戏,简单的舞台设计、传统的程式表演、淳朴古老的传统曲剧音乐,看似无法给人以新鲜感,但慢慢欣赏,你会发现表演者不瘟不火的演唱、行云流水般的动作、质朴清新不夹杂任何歌曲或外来音乐元素的曲剧唱腔,一桌一椅,唱念做打,就是这些最简单、最原始的表演方式会让你真正感觉到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小小舞台包罗世间万象。

很多人难以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如此眷念家乡戏曲,除去其旋律唱词的优美、舞台呈现的视觉享受,我想或许也是长辈们儿时的回忆,或许也是远在异地浓烈的乡愁。与其说热爱戏曲的观众们追求的是艺术美,还不如说他们更执着于追寻精神美、情感的享受。他们愿意透过戏曲的搬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他们愿意与剧中的主人公一道,体会生活的喜、怒、哀、乐。所以,被称为我们中国文化象征的戏曲艺术,只要有着一群不知所以然但却疯狂爱着它的父老乡亲,不论其在当下的社会是否占据着主流,戏曲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卓越地位不会有丝毫的动摇,因为它是美的艺术,植根于民间大众的艺术。

四、融时尚流行的、多元化的娱乐元素于戏曲的传承

戏曲是一门表演的艺术、演唱的艺术,是一种动态的文化形式,言传身教、口耳相传是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只有扩大戏曲的受众范围,使更多的人愿意学习和传承戏曲,融古老经典的戏曲艺术于当下的社会生活,才能使戏曲去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而经久不衰。

众所周知,在河南地方戏曲的宣传与发展中,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栏目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使豫剧唱响了大江南北,并且漂洋过海,走入异国他乡。还有它连年名列前茅的高收视率,不得不算是众多电视戏曲栏目中的神话。但是对于活跃着四五十种地方戏曲的河南省来说,对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一个戏曲栏目的努力还远远不够。除此之外,以豫剧为主,群众打擂比赛的形式,虽然能很大限度地提高群众的参与热情,提高节目的收视率,但却渐渐缩小了地方其他小剧种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名家名段的反复演唱与限时的擂台比赛,造成了戏曲艺术传播的片段化,长此下去,必将削弱戏曲艺术的完整性。所以除却《梨园春》栏目的不懈创新与努力,还需要更多的传播形式来实现河南地方戏曲的保护工作。如中央戏曲频道的《叮咯咙咚呛》节目,利用明星娱乐效应,寓教于乐,以实现戏曲与综艺节目的结合。在《梨园春》栏目以戏迷擂主比赛为主要形式之外,增添戏曲娱乐、戏曲创新与明星参与的演绎方式。同时,河南有些地区已经把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但由于地方戏曲艺人的匮乏,旅游景点内单一的演出形式,宣传辐射面积狭小等原因,使得戏曲与旅游资源的结合难成大气候。所以,增强戏曲传播的趣味性、娱乐性、效益性是重要的,也是传统戏曲传承与保护不可缺少的成分。

“传统加现代等于不败”,又如天津卫视原创的一档全部由明星参与竞赛的季播真人秀节目。该节目除邀请包括歌曲、影视、文艺等各业界明星参与之外,最大的特色就是融戏曲艺术与歌曲艺术于一体、传统音乐与时尚旋律于一体,使用六大剧种,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二人转的戏曲元素来演绎经典的流行歌曲,给观众呈现的是一台亦歌亦戏、说学斗唱的艺术表演。如豫剧版的《小苹果》、越剧版的《小城故事》等等,改编适合某一戏曲剧种表演特色的经典歌曲,既拉近了潮流歌曲与老年人的距离,同时使得戏曲艺术走进90后、00后青年人的生活,更通过歌曲对戏曲的改编与演唱,用我们年轻人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戏曲,致敬经典!

猜你喜欢

曲剧河南
河南青少年曲剧教育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
——以汝州青少年为例
论河南曲剧的传承与发展
大型河南曲剧现代戏《丹水颂》唱腔特色分析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出彩河南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陈炎鑫:舞台上为梦前行的“曲剧新秀”
河南汝州曲剧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