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我国连环画的变迁
2015-11-14徐佳
徐 佳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是一种多幅画面表现故事情节的绘画,通常采用文图结合的形式。作为一种通俗读物,20世纪以来连环画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连续幅数和出版规模等方面,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急速地变革、成熟,形成一种独特的大众文化,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
一、连环画的历史渊源
连环画在中国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汉朝的画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画等。汉魏六朝时期的墓葬绘画、画像石、宗教壁画、长卷绘画等,其风格凝练、粗犷、严肃,为后世连环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
到宋代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城市中的市和坊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市民的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尤其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并广泛运用,连环画以插图本的形式出现,书中运用插图画,将故事情节通过插图的形式刻画出来,更加生动形象。
明清时期,随着章回小说中“绣像”出现,人物图开始在小说中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但这个时期的人物图多是采用线条表现。
直至1884年,《申报》出版了新闻连环画《点石斋画报》,运用西方透视画法和写实技艺,介绍了海外奇谈,报道了社会热点,成为当时连环画的风向标。进入民国时期,连环画形式在新的文化建构过程中得到延展,尤其是在这个时期电影从西方传入,连环画借鉴电影美学原理,也开始描摹刻画舞台场景与人物故事。在西化和本土化的盘根错节中,连环画也浸透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文化特质。
而现代意义的连环画出现在1927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发行了《连环图画三国志》《连环图画西游记》《连环图画水浒》等五种小人书,第一次在封面印上“连环图画”的字样。在随后的一个世纪中,连环画急速变革、成长、成熟,成为20世纪中国社会独特的文化现象。[2]
二、中国连环画变迁的原因
中国典型形式的连环画主要形成于清末民初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发生剧烈变动的历史阶段,是中国封建社会解体、西学东渐、中西文化剧烈碰撞的一个历史时期。而随后其发展的整个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转型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交流、渗透和影响,形成了交织繁杂的文化景观。
(一)外来文化的传入
自洋务运动始,中国就开始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和制造技艺。在民国时期,特别是五四新文化后,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都先后传入中国。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不但在量的方面有所增加,在质的方面也有很大提高,它们给中国文化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也给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动。
以广告为例,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外国元素大量涌入中国,进入寻常人家。正如戈公振先生所言:“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进步之记录。人类生活,因科学之发明日趋于繁密美满,而广告即有促进人生与指导人生之功能。做广告不仅为工商界推销出品这一手段,实负有宣传文化与教育群众之使命也。”[3]因此,近代报刊的外国广告,给中国连环画带来了新的元素,使其发展深受影响。
表1 1927-1935年9月《申报》国内外广告数量抽样统计[4]
由表1可知:《申报》上外商广告占有极大的比例,自1927-1935年始终保持在50%以上。另外,在同时期的《东方杂志》也大量出现了类似于德国阿司匹林、派克自来水笔、Kodak、德国金船啤酒、美国通用奥斯摩克汽车等外商的广告。
国外商品、文化元素的进入,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外来文化,特别是植根于资本主义文化土壤的外来文化,讲求的是效率与直观,是一种对空间的偏向,而古老的中华文明传播则更偏向于时间,侧重于文化的延续性。[5]从连环画的历史发展过来看,载体的厚重特性为中国连环画奠定了厚重、粗犷、质朴的绘画风格,面对这两种文化的冲击,连环画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相应的分化,一些传统的艺术家依然恪守传统,继续创作经典的连环画;另一些画工则受西方文化艺术影响,将连环画带上一条偏离传统的道路。
(二)新兴媒介的普及
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中国虽然一步步沦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但是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向西方学习。在近代印刷术方面,已达到“凡外国印刷之能事,国人今皆能自任之而有余,其技术之精者,直可与外来技师抗衡”[6]的水平,印刷术的进步为连环画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同时也是一个新媒体层出不穷的时代,电影、动画、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介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大众的生活娱乐方式逐渐多样化,连环画的创作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正如李欧梵先生在《上海摩登》中印刷文化与现代性构建部分指出:“中国的现代性是和一种新的时间和历史的直线演进意识紧密相关的。”[7]以电影的传入为例,电影在20世纪初进入大众视野中,它的传入不仅增加了市民的文化娱乐方式,更是人们了解世界、了解西方的“窗口”。同时,电影所表现和宣扬的价值观、思想、生活方式等,对人们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人们由传统的观念、生活方式向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转变。
电影的出现更是给连环画的创作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在上海华商书局出版的《义丐武训》中,画面上出现了“吐白”,据有关资料记载,民国十八年后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上海放映,连环画受其影响普遍采用了画面上“冒气”的形式。至于哪一部是首创,现尚未考知。[8]随着电影的普及,一些绘画艺术家适时地借用了大量的电影语言,如日本卡通大师手冢治虫就运用了大量电影的拍摄技巧表现漫画,因而他制作的画面如同电影镜头拍摄一样,有变焦、广角、俯视等等,这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绘画语言,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新的绘画语言也迎合了新时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同样,一大批连环画绘者也借鉴了大量的电影、动漫语言,在表现一个动物或一个瞬间时,在一页安排多幅画面,利于“分镜头”的形式从多个视角来加以表现,使画面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符合读者快节奏的阅读习惯。
当代连环画明显的镜头化表现手法就是伴随电影的普及而产生的,而随后动画的广泛传播,也让连环画进入连环动画时代。翻阅1978年之后的连环画,可以发现其受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生产的动画影响极重,连环画更加侧重动画人物的外部特征,以期吸引读者注意力,这时期后的连环画明显偏重娱乐。
(三)大众审美观的改变
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深深地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深受儒、道、释三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儒家认为艺术是一种弘扬大道与仁的方式,所谓“寓教于乐”“成教化,助人伦”都是儒家典型的美学思想。道家崇尚的是一种“大美”的情怀,认为任何刻意雕琢和制作都是多余的。因此,中国艺术向来提倡“超乎技”而“讲乎道”,把“匠气”视为大忌。从汉代画像石中古朴雄浑的故事画到富丽辉煌的敦煌壁画中,都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大美”精神。而佛教的禅宗思想同儒、道思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并存于文人士大夫的修养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具有文化气质的、含蓄温润的审美观。封建伦理思想统治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无论是在思想和生活习性上,保持了敦厚含蓄的做人之法和隽永无穷的欣赏眼光。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新式思想和文化的不断传入,虽然给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冲击,但更重要的是,人们开始改变,逐渐接受甚至模仿西方的行为、生活方式,并进一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创新。“中国人民传统的审美习惯抑或逐渐衰微、消亡,抑或适时增添了不少新内容而发生着变异,近代中国大众的审美价值观从原初的单调宁静、含蓄隽永日益走向西化、多样化和现代化。”[9]
当下的时代又是一个平面化、现时化的时代,这一时代人们追寻时尚文化,追求简单明快、直截了当、及时行乐。当下生活中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东西都朝着时尚化、快捷化、娱乐化发展,当代连环画也顺应了这种潮流,将故事中的人物抽象化、理想化成俊男靓女,这些从同一模子里翻版出来的帅哥、英雄好汉,极大地满足了当代新人类追求快速消费的审美价值观。
(四)阅读文化的改变
生产者的分歧必然会引起整个社会阅读文化的变动,而连环画发展的时期又正值影视媒介、电子媒介广泛地进入普通民众生活,大众的娱乐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因此,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之下,大多人选择后者,阅读也变成一种快餐式的文化。
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中国人读书讲究学以致用,读书是高雅的生活方式。随着雕版印刷的普及,书籍成为普通大众可接触的物品,由于普通大众的文化水平不高,书坊主开始刊刻发行适合普通大众阅读的“出相”式的通俗文学作品,这一阶段的书籍虽有通俗化、大众化的倾向,但仍然保留着含蓄隽永的风格。
表2 商务印书馆1929年和1930年出版部分新书目录
由表2可知:192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籍偏重研究性与正统性,1930年开始出现了实用性的工具书等。从民国开始,中国人那种“学以致用”的阅读文化逐渐被追求实用、效率的西学消解。相应地,连环画也成为一种市民喜爱的娱乐方式,它逐渐改变了本身经典含蓄的风格,逐渐从教育性向娱乐性偏向。
三、中国连环画的变迁趋势
(一)艺术表现手法类同动漫的发展趋势
本文所谈及的连环画主要以20世纪以来的通俗小说题材为主,而且所谓动漫化,并非局限于日本动画、漫画的概念,而是指简练、夸张、极富镜头感的绘画风格及相关的艺术表现手法。起初,连环画作为一种书籍形式、艺术方式,具有严肃、粗犷的传统风格,后来随着社会的变迁,逐步走向直接、时尚的风格,出现了典型的动漫画特点。
图1、图2这两幅同世纪的“孙悟空”形象,是连环画的典型代表,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当代连环画的艺术风格与经典连环画明显不同,其发展轨迹明显偏离了经典连环画的发展路径,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了动画的手法,在文本内容方面变得简洁明快、直截了当,这些表现手法与动漫有明显的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图1 1953年《孙悟空大闹天宫》
图2 2013年《大闹天宫》
1.人物造型夸张化
传统经典连环画的人物造型一般严格按照人物比例表现,运用的是中国画的写实手法,大量地使用线条,精细地呈现出人物形象。而当代的新创作的连环画,在人物造型上线条一般比较简练,同时出现大头、大眼睛等不符合人物比例的表现趋势,与传统连环画表现手法迥异,与动漫的人物造型手法却惊人一致。
2.文字内容简练化
当代连环画淡化了传统连环画大段文化的叙述,淡化了文字语言的文学色彩。画中文字极为简捷、凝练,有的画面只有一个字,有的甚至没有字,多采用人物对白的文字方式来补充说明画面的故事情节。由于文字少,当代连环画主要靠画面来表现故事内容,这就突出了画的可看性,观众要“被迫”看画,方可读懂故事。
3.情节表现镜头化
大段文字的缺失使情节更精细地表现,当代连环画的情节表现更像电影中的分镜头,往往为了表现一个动作,一个瞬间,需要数幅画面来完成。所以,当代连环画不像传统连环画那样可以由单幅构成单页,必须在一页里表现多个画面,这些分画面是当代连环画最基本的元素,它们塑造了事物的不同过程或一个动作在同一空间的不同隙间,这样读者可以通过结合不同的画面读懂故事。
(二)创作模式的变迁
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主张艺术要摒弃匠气,视匠气为艺术之大忌,提倡艺术要“超乎技”而“讲乎道”。传统经典的连环画师也长期受传统绘画的熏陶,其创作模式与一般的绘画创作模式相似,追求连环画的艺术造诣,并且中国连环画的绘者一般就一个人,没有助手。
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型的连环画师开始采用漫画(尤其是日本漫画)流水线作业式的创作模式,这种作坊式的创作方式,由主笔和助手流水线作业,形成最终的绘画产品。当下的连环画一般以连载的形式刊登在杂志上,且大部分是周刊连载,因此,画工每天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在这样速度和质量的要求下,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必然成为连环画的基本创作方式。如此,连环画的艺术性必然降低,制作性必然增强。
在工业流水线的生产创作模式下,连环画在人物创作上也相应采用了当下大众喜欢的概念化造型。而且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型的连环画师成为连环画创作的主力,他们的画风大都不受传统中国绘画约束,注意写意、夸张、变形,与经典连环画的严肃、凝练背道而驰,创作者审美习惯与生存环境的改变成为连环画变迁的直接原因。
结语
20世纪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交织,形成繁杂、融合的文化背景,引起了国人审美价值观、作者创作模式及社会阅读文化等方面的变迁。由此带动了连环画在人物造型、文字内容、情节表现等方面出现了类同动漫的趋势。
纵观连环画的发展历史,其本身就是一种大众文化,本身就应该紧随当下文化的脚步,而不应该固守过去的形式、内容,否则连环画会成为被束之高阁的收藏品,而失去其本身教育大众、娱乐大众的功能。经典连环画的衰落不是因为电视等新兴媒体的入侵,而是因为连环画的这些表现形式不再适合时代的要求,连环画借用当下流行动漫表现手法来实现经典的传承、文化的再传播,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电子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连环画的高峰已经过去了,再怎么创作也无法超越了。然而,追求当代流行文化并非是说连环画要抛弃经典,中国人,包括同传统文化有断层的我们这几代人在内,或多或少,不自觉地都有着传统中国人对于艺术作品的“把玩”与“品味”的习惯,所以,只有将现代技术与经典内容完美地融合才能够使连环画获得新的生命力。
[1]白宇.连环画学概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
[2]黎鲁.连坛回首录[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1995.
[3]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三联书店,1995.
[4]赵欣.从广告视角看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思想——兼论其对现代报纸广告的启示[D].长春:吉林大学,2006.
[5]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霍用灵.民国艺术[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
[7]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8]白纯熙,刘玉衡,张金路.中国连环画发展图史[M].北京:中国连环画出版社,1993.
[9]扶小兰.论近代中国城市文化娱乐生活方式之变迁[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5):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