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卦黑洞现象浅说

2015-11-14李汉权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易学天体黑洞

张 铭,李汉权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 225009)

一、天体黑洞、数字黑洞、互卦黑洞

天文学意义上的天体黑洞是二十世纪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它是恒星在其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由于自身强大的引力坍塌,必然形成的最后归宿。[1]在本文中,借用天体黑洞概念,是基于这样一个共识,即黑洞是各种各样的恒星经过发展变化后最终形成的、浑然一体的特殊天体,它里面经历着复杂的变化,但是,由于没有任何信息逃逸出来,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未知世界。

数学意义上的数字黑洞,是数学研究中的一种特殊的数字变化现象。[2]它是指任何一串数字,经过特定的运算程序操作后,最终将变成特定不变的数字。这一特定不变的数字自身经过同样的运算操作,再也不会发生新的变化。它犹如天体黑洞一样,再也不会给出任何新的信息了。下面,就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试给出任意一串数字,请数出它有几位偶数(0可作为偶数),记下来;再数出它有几位奇数,也记下来;最后再数出原数字串一共有几位数,再记下来。下面,用记下来的三个数字组成一个全新的数字串。对于这个新的数字串,重复上述数学操作,再操作,它的结果必定是数字123。

例如:一串数字13305274740。它有5位偶数,有6位奇数,共有11位数。因此第一次操作的结果是5611。对5611再操作一次,结果是134;对134再操作一次,结果是123。对于数字123,无论重复上述操作多少次,结果都不变,仍是123。这就是说,数字串13305274740,经过规定的操作程序操作后,最终落入数字黑洞123之中了!

易学意义上的互卦黑洞,是我们在研究互卦的卦象变化过程中发现的一种特殊变卦现象。由于互卦的重复变化,其最终形成类似于天体黑洞和数字黑洞那样的相对稳定而不产生任何新卦象的现象,姑且称之为互卦黑洞。下面就互卦黑洞的成因和意义进行分析。

二、互卦学说与变卦规则

象数学派,是易学研究的重要的流派之一。它是以卦象变化和术数推衍为方法,来训释《易经》经文,仍至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它对于卦象及其变化,有很多观点和学说。源自汉代的互卦学说,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观点。

互卦,又有互象、互体、中爻互体、约象等不同的名称。它是指在一个重卦中,除了明显地含有内、外两个经卦之外,还暗藏另外两个经卦,即由二三四爻组成的内互卦和三四五爻组成的外互卦。这两个经卦是通过三、四爻交互在一起的,由内互和外互重叠而组成的新的六爻卦叫互卦。互卦既是一种变卦的方法,又是一种特殊的卦象。它是汉代学者们为了扩大变卦方法和取象范围而创立的解经方法。它揭示了卦中有卦、象中套象的现象。

我们以为,互卦的变卦方法是一种“蜕变-裂变”的变卦方法。它设定的操作程序是:蜕去初爻和上爻,再由中间的三四爻裂变,进而得到一个全新的六爻卦。这种变卦方法是可拓扑、可延展的。如果在互变的思想启发下,再大胆地向前走一步、走两步……那么将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互卦黑洞现象。

为了更好地叙述由互变而产生的互卦黑洞,先抽象地演绎一下一次互变、二次互变和三次互变的结果。试以六爻卦为例,其爻位变化和由此产生的新互卦,如下所示:

不难发现,经过二次互变以后,新六爻卦中只剩下原六爻卦中的三爻和四爻。从数学上的排列组合来看,三爻和四爻的阴阳组合共有四种情况,即四象(老阳、少阳、少阴、老阴)。如果原六爻卦中,三爻四爻的阴阳属性相同,则经过二次互变之后,不是变为乾卦,就是变为坤卦。对于三次互变,其卦象不再发生任何变化,为此,可将它们称为乾卦黑洞和坤卦黑洞。如果原六爻卦中的三爻四爻阴阳属性不同,则经过二次互变之后,不是变为既济卦,就是变为未济卦。第三次互变后,其新卦象只是在既济卦和未济卦之间交替变化,同样也不会逃出这两卦而得到任何新的卦象。为此,我们将既济卦和未济卦称为双黑洞。双黑洞是一对特殊的孪生黑洞,在天文学上,双黑洞现象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全新发现之一。这个问题,后面的“互卦黑洞的意义”中将有进一步阐述。

上面已经按照互卦的操作规则,抽象地阐述了三个互卦黑洞(两个单体黑洞,一个双黑洞)的成因。下面,将具体地陈述六十四卦的黑洞摄入(或者称为吸入)情况。

三、卦象的黑洞摄入过程与机理

六十四卦经过互变以后,终将摄入哪一个黑洞,这关键取决于三爻和四爻的属性。由于卦象的爻象属性不同,有一些卦经过一次互变即摄入黑洞,而有一些卦象要经过二次、三次互变,才摄入黑洞。下面就三类不同的黑洞,分别阐述其摄入过程和机理。

(一)乾卦黑洞

乾卦,它自身就在其黑洞之中。互变后,还是它自身,不会给出任何新的信息。

一次互变而摄入乾卦黑洞的有:夬、姤、大过。

二次互变而摄入乾卦黑洞的有:大有、大壮、鼎、恒、同人、革、离、丰、遁、咸、旅、小过。

摄入乾卦黑洞的根本原因是,上述十五个卦象,其三爻四爻为老阳。

(二)坤卦黑洞

坤卦,它自身就在其黑洞之中。互变后,还是它自身,同样也不会给出任何新的信息。

一次互变而摄入坤卦黑洞的有:复、剥、颐。

二次互变而摄入坤卦黑洞的有:中孚、节、损、临、益、屯、涣、坎、蒙、师、观、比。

摄入坤卦黑洞的根本原因是,上述十五个卦象,其三爻四爻为老阴。

(三)既济-未济双黑洞

既济-未济,它们自身就在其黑洞之中。互变之后,仅仅在这两者之间相互变化,不会给出任何不同的信息。

一次互变而摄入双黑洞的有:家人、渐、蹇、睽、归妹、解。

二次互变而摄入双黑洞的有:小蓄、需、大蓄、泰、贲、明夷、巽、井、蛊、升、艮、谦、履、兑、无妄、随、噬嗑、震、讼、困、否、萃、晋、豫。

三次互变、四次互变……结果只是在双黑洞内部来回变化。

摄入双黑洞的根本原因是,上述三十个卦象,其三爻四爻不是少阳,就是少阴。

通行本《易经》的卦序是“始于乾坤,终于既济未济”。从互卦黑洞的角度来看,这种卦序是有意义的。因为这四卦囊括了其它六十卦的互卦的所有变化可能性。其它六十卦,经重复互变之后,不可能逃出这三类黑洞。

据《易学大辞典》记载,古人已经发现互卦的变化规律,即“六十四卦互成十六卦”,进而“十六卦互成四卦”[3],也就是我们说的乾、坤、既济、未济等四卦。这四卦再“互”,结果如何呢?显然,古人发现“互”不下去了[4]。至今为止,没有发现古人对“互”不下去做过什么贴近自然现象的合理解释,更不可能从现代科学意义上揭示它的类似于天体黑洞和数字黑洞等方面的实际意义。这恰恰是需要着重阐述的。

四、互卦黑洞的意义

(一)互卦黑洞的内部特性

黑洞,是由于恒星在自身的强大引力作用下坍塌收缩而形成的致密天体。在黑洞的视界之外,气体温度非常高,同时伴随着X射线的辐射现象。科学家们只能由此来判定黑洞的存在。由于黑洞的质量、动量、电量等三种参数各不相同,因此黑洞也是各种各样的,目前所发现的黑洞有十种。互卦黑洞只是简要地模拟了其中的三类黑洞。

乾卦黑洞与坤卦黑洞,它们的内部特性不同,而它们自身又是纯一的、浑然一体的。

双黑洞结构,是目前发现的十种黑洞之一。科学发现,Abell400星系群中有两个黑洞,每一个都放射出二股炽热的等离子流。根据这些等离子流来判断,这两个黑洞的移动方向正在向一起靠拢,它们犹如一对孪生的双黑洞。这种情况正如互卦黑洞中的既济-未济双黑洞结构。为此,特用双黑洞模型来模拟之。

既济-未济双黑洞是一对特殊的黑洞。从卦象的变化来看,它不仅具有互变而互摄,还有其它三重循环互摄特点。

其一,翻覆互摄。翻覆特点是指其上下爻位天翻地覆,即初爻翻为上爻、二爻翻为五爻……这正是古人在研究卦序时所发现的。六十四卦“两两相耦,非覆即变”之“覆”,这样形成的新卦象又称综卦。

其二,换位互摄。换位特点是指内卦、外卦相互交换位置,即初爻换作四爻、二爻换作五爻……其结果也是既济与未济循环变化。通过内外卦换位而得的新卦象又称为换象或交卦。

其三,变卦互摄。变卦特点是指各爻位的位置不变,而其阴阳属性取反,其结果同样也是既济与未济循环变化。这样所形成的新卦象又称为错卦。

既济-未济卦的四重黑洞特点,如图1所示。

图1 既济-未济双黑洞的四重特点

天文学意义上的黑洞,其内部属性至今一无所知,而互卦双黑洞的内部属性却是如此有趣。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深层结构上的对应关系?这个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二)“三易”的互卦特指

《易经》的所谓“易”,有三层含义:变易、不易、简易。从互卦的变化结果,可以再度反思和诠释“三易”的意义。

所谓变易,它反映的是生生不息的现象。它表明宇宙万物时时刻刻都处在变化和运动之中。互卦的变卦规则只是这种变化的规则之一。至于一次互变、二次互变等现象,在生物界的变化中也是有对应的过程的,比如昆虫的一生,有一些是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它需要经过四个变化阶段;有一些昆虫是不完全变态,它只需要三个或是二个变化阶段。互卦的变易规则,具体地又表现为“蜕变-裂变”过程。蜕变,就是像蝉、蟾蜍那样蜕去体表的角质体膜的新陈代射现象。裂变,就是像细胞分裂那样的生物现象。互卦的变卦规则,并不是简单的人为规定,它有其生物学的内在依据。

所谓不易,它反映的是规律的不变性。宇宙万物虽然处在变化之中,而这些变化又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按照互卦的变卦规则,任何一卦经过数次互变之后,最终都会摄入相应的黑洞之中,这个规律是不变的。

所谓简易,它反映的是大道至简的属性。在互卦的变化规则之下,六十四卦最终都会简捷地归并为三个黑洞。它似乎给六十四卦的变化找到了三个出口,而不像其它的变卦规则,始终在六十四卦之间循环变化。

互卦的“三易”性质和它的具体内涵,如图2所示。

图2 “三易”的性质和内涵

(三)中爻的互卦仲裁

中爻,既特指互卦,又泛指卦象的中间四爻。《周易·系辞下》:“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从爻位来看,在六爻卦中,中爻是指二三四五等中间四爻。具体地说,二与五爻为本卦上、下两象之中爻,三与四爻为内互与外互的中爻。在互卦黑洞的形成过程中,可以发现,二次互变之后,只剩下三爻与四爻的相关属性,因此三爻与四爻的属性极为重要,它们直接决定了卦象最终会摄入哪一个黑洞。如果从人文学角度再往前引申之,我们可以说,中爻学说与儒家的中庸、仁义、心等范畴是暗合的。中爻就是中心,就是心的仁义状况。它决定了最终的道德归宿。中心决定了本质,本质决定了归宿。这是非常值得关注和讨论的人文学命题。

五、结论与广义思考

事无参验不信,言有佐证可立。在表达一个学术观点的时候,如果它能够从不同学科或不同观点得到佐征,那么这个观点是具有可接受性的。互卦黑洞观点正是这样,它既可以借天体黑洞观点佐证,又可以借数字黑洞观点佐证,还可以借助于电子振荡电路的单稳态或双稳态观点来佐证。看来,用什么语言形式来表达一个观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语言后面要表达的实质内容。

易学研究,和其它学科研究一样,应该是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易学研究用以指导实践,既可以是人文科学的,也可以是自然科学的。观辞、玩占是人文层面的,观象、制器是技术层面的。在研究易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象数易学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它似乎渗透着现代科学研究通用的思想方法,即试图从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中,抽象并归纳出各种各样的象数模型(在《易经》中具体地说就是六十四种模型),然后再通过象数模型的推衍,去模拟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去探索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5]。比如互卦的推衍结果,昭示了互卦黑洞现象,这一现象与天体黑洞和数字黑洞极为相似,特别是既济-未济的双黑洞现象,它与二十年前刚刚发现的天体双黑洞现象奇妙地吻合。这不能不使人惊叹和深思。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东西方文化发展经历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它们的认知方式和研究方法也是迥然相异的。互卦的变卦方法是东方易学的研究方法,它是根植于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体系上的。而天体黑洞、数字黑洞等观点和结论是根植于西方自然科学体系上的。不难发现,从结构主义和解释学角度来看,它们的有一些结论表现得惊人的相似,也就是说,它们是不谋而合的,有道是“大道必通”。东方和西方的先哲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常常表现得“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我们相信,无论是在什么研究领域,无论是什么文化背景,真理与真理的表达必然会跨时空地相互见面。[6]

[1]方励之.高能天体物理前沿鸟瞰:下[J].现代物理知识,1989(2):10-12.

[2]米歇尔·埃克.数学黑洞的魅力[J].世界科学,1993(10):6-8.

[3]张其成.易学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4]陈永正.中国方术大辞典[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5]辛翀.易学与科学:丁超五科学易学思想探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张铭.中庸思维方法的物理学解构初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3):17-20.

猜你喜欢

易学天体黑洞
从“卜史易”到“士易学”再到“儒门易”
——先秦易学阐释分期断代刍议*
小天体环的轨道动力学
HAYDON黑洞
太阳系中的小天体
5500万光年之外的“黑洞”,是如何被拍到的
测量遥远天体的秘籍
一分钟认识深空天体
黑洞什么样,有图有真相
《雕菰楼易学五种》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