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神摇曳 山河气慨云水襟搦管生辉
——读韩林坤诗词随感
2015-11-14高昌
高昌
风神摇曳 山河气慨云水襟搦管生辉——读韩林坤诗词随感
高昌
我喜欢读韩林坤女士的诗词,已经很久了。
虽然林坤女士与我素未谋面,但是她笔下这些佳篇美什,却又让我常有一种会心一笑的感动,倒仿佛是早就相识的样子。
回头想,我可能是在《中华诗词》杂志第四届青春诗会作品专辑中第一次读到韩林坤的作品,当时静夜独坐,忽然有了一种仿佛手握一串花鞭的错觉——她笔下的每一个精彩的汉字,似乎都能像鞭炮一样噼里啪啦爆响,这真是一种美妙畅快的阅读感觉。而她既有现代气息又有浓酽古典韵味的独特语言风格,当时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
“谁言沧海一杯蓝?我见晴空大口含。”这样的诗句气象宏大辽远,让我大惊一吃,可是作者落笔却又了然无痕,漫不经心。读来清澈透明,香醇甘冽,回味悠悠。平平常常的词汇,被诗人用深湛的功力和老到的笔触,精心酿制成了芳馥的陈年琼浆。一开封,就芳馨四溢。
诗中避用重字是常识,可是韩林坤的《黄海行》却连用重叠,独出机杼。尤其中间两联:“鸥去鸥来无搅扰,潮升潮落任循环。群帆或远或将远,脚印些删些未删。”这种回环往复的句式,从语感上和视觉上,制造出了一种波涛翻涌浪花飞溅的艺术氛围,增强了画面感和节奏感,疏通呼应,悠扬婉转,使最后两句“吞下人间多少事,皆于一涨一消间”顺势而来,榫头对得精准贴切,没有突兀和生硬之感,反有耳目一新之叹。诗人笔下这点简单感悟似乎没有什么太出奇的地方,但其巧妙的艺术处理,却让我非常欣赏。
《归朝欢·东出其门》似不全是男女忠贞之类用意,而有着更深的意蕴,可以看成作者在人生经历中的一种人格理想。其中有诙谐的情趣,又使人感触到作者的胸襟和情怀。开头两句“东出其门飞一骑,风过草低莺乍起”破空而来,干脆利落。而后“一溪拦路桃花水”、“团团簇簇争红紫”也是顺风扯帆,上承下达,到结片却忽来“俱相询,十分春色,分得其中几”,宛若评书的扣子,留下一个悬念牵住读者的心。下片笔锋顿然一荡,至“爷家独有自然香”又是出奇制胜的妙笔,点染得光芒四射,境界大开。该词字面上明白如话,实际上却处处巧用匠心,颇多转折。
《高阳台·雪》笔力奇横,虽曰咏雪,却不着雪字。不即不离,越翻越奇。从“西风杀尽残秋”到上片结语“写大风流”,层层叙写,逐步展现,天地呼应,沉着运笔。在取景设境上很见功夫。通过一个拟人化的整体意象,把司空见惯的雪景表达得十分新
鲜具体,巧妙贴切。特别是最后“却无心、赚得梅花,为汝白头”三句,以诗家之心境体味禅道之襟怀,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妙合无垠,超逸脱俗。
《江梅引·赏菊》展开想象的翅膀放笔写来,一路跌宕起伏,饶有妙趣。《满庭芳·青衣》跃然纸上,呼之欲出。纯以白描手法作心理的细腻描写,含蓄地表达了置身复杂尘世的心中衷曲。而《永遇乐·岁末感怀》一首,我认为是她的作品中更深刻一些的作品,尤其是最后几句“叹吾辈、痴心都为,抱中物也”,更是发人深思。
韩林坤的诗词作品,随情入韵,随韵画境,落尽豪华,却意蕴深沉。我们不能满足于仅仅把粮食种出来,还要再用些心,把那些平常的语言酿制成芬芳的美酒。韩林坤的笔下,带给我的正是这种如饮醇醪般的艺术享受。诗人没有停留在合律、押韵等等外在技术上的熟练和圆熟,也没有满足于顺畅贴切地表达出所思所感,而是更进一步在诗艺上认真努力,在炼字炼句上仔细斟酌。她的语言清新中更添妩媚,恬淡中又有丰瞻,风神摇曳,耐人回味。这样的作品,不只是艺术积累的结果,也还有个人修养和天资颖悟的因缘。
某些当代诗词作者尤其是女作者的作品中有着太多的脂粉气、妆奁气。而令人惊叹的是,韩林坤作品则有着一般诗人尤其是女诗人少有的大气魄、大胸怀、大格局。我极其喜爱《寄三狂兄》、《携关东诗友同上泰山》、《贺子吟癸巳生辰》这三首《水调歌头》,同一词牌,同一题材,却又因作者所赠之人的不同身份和情境,每首词各自又有各自的细腻描画和贴切叙述,带来了迥然而异的三种新鲜的美学体验。那透明透亮的诗情沿着文字的光芒奔跑而来,乍看不衫不履,实则中规中矩。一路挥洒,文采飞扬,魅力四射,气势如虹。请看:“打点江南山水,收拾中原风物,一日路三千。真觉江湖小,滚滚泻毫端。”“一等江山豁眼,明灭青烟九点,俱向脚边低。清水黄尘尔,走马遽如斯。”“说起商场走马,说起厨房披挂,感慨顿时生。想象佳人貌,一朵刺倾城。”诗人用笔信手拈来,不避俗字和熟字,却常能脱落出新鲜面目,翻出尖新之趣。同一位置的这些词句摆在一起对读,更能感受到作者的大匠笔墨和风云气度。既疏可跑马,又密不透风;既有豪情万仞,又有柔肠百转;既有打油般的无拘无束,又有雅颂式的庄严郑重;既有大写意的淋漓风致,又有小工笔的绵密情怀,真令人油然有妙不可言之慨。
林坤的诗和词比较而言,我比较偏爱她的词,其实她的诗也写得非常清新蕴藉、工稳机智。请看一首《春雨》:“一滴轻轻滑过指,冰凉洇入骨头里。忽然一抖碎纷纷,满地温柔收不起。”表面写雨,内里更是写人。精巧的细节,惊奇的结局,给读者的心灵带来一份突然而来的美学颤栗。再请看一首《做心电图有感》:“胸中底事不能平?都作波澜纸上行。三十生涯风卷土,一怀意气尚峥嵘。”这样的题材,是古人笔下所无的。而林坤写的却又地道纯粹,有着浓馥的古典芬芳。其中的“一怀意气尚峥嵘”,卒章显志,有骨格,有气韵,醒人眼目而又动人心扉。再比如“满树情怀黄间绿,一江岁月昨流今”“诗到千酬情似债,缘亏一握事违人”“诗逢盛世吟成瘦,话为知音攒到稠”等等,也都是过目难忘的好句子。
林坤笔下云蒸霞蔚,神采飞扬,而在她的文字背后,我却总是感觉到一份冷峻,或者说是一份忧伤在隐隐作痛。而正是因了这份冷峻,这份忧伤,使她的作品更增添了一份对世态人心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悲悯,一份巍巍然的美学高度和沉甸甸的艺术重量。而她的作品本身所焕发的亮度和温度,则一定是与她本人内心深处的光芒和炽热相关联的。我相信时间越久,人们对她作品的美学认识也会越来越真切,越直接,越鲜明。
当代诗词风生水起,万花竞放,作者颇众,作品甚蕃,而林坤却仍然能够在其中领自家风骚,葆自家面貌,开别样奇境。她的创作不仅为当代诗词呈示一份量的更迭,更欣喜的是还贡献了一份质的新变。如果说到缺点,我觉得林坤应该警惕的是“炫技”。前人云“过犹不及”,诗艺毕竟还是为了表情达意而服务的。要抒发自己的胸襟和感怀,陷入流俗甚至直着喉咙干吼固然不好,可是太多地浪费笔墨也是令人惋惜的。比如过去记得她的一首《赏菊》中就有“嗅些嗅些更含些”这样的句子,读来就有刻意为之的感觉,用的力量稍大了些。
(作者系《中华诗词》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