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方向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11-14吴静
吴 静
吴 静: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随着招生数量的日益扩大,高师声乐方向研究生在招生生源、导师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艺术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等方面均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研究生培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提升研究生教学、培养质量?
一、优化招生机制
目前高师声乐方向研究生质量普遍下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无法招到好的生源。受我国高等教育招生管理体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声乐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中公共课(政治、外语)占有重要比例,一些专业课成绩较好的同学常常会因为公共课考试不达标而被拒之门外。造成招进来的学生本来是要进声乐“提高班”的,老师却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声乐专业的“重塑”和“补火”,给今后的教学带来困难,这是目前众多高师音乐院校招生中普遍面临的难题。针对上述问题,为确保能招到优秀的声乐研究生,在招生机制方面应遵循声乐艺术的特殊性,注重考生的专业演唱水平及其音乐表现力。在考试顺序上,可参照专业音乐院校的做法,先组织声乐专业考试,合格通过者再参加国家研究生统一考试,从源头上确保生源质量。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高师声乐研究生教育质量高低与导师专业水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导师队伍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导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二是国内的研究生导师遴选机制依然以职称考核为主;三是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导师队伍数量短缺现象日趋严重。对于学生而言,一个好老师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导师的才、学、识是至关重要,他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何提高导师素质?似可采取如下三方面对策。一是不断提高导师专业技能水平,有效改善知识结构。老师真正的本领在于经验。经验丰富的导师首先应具备较好的声乐基础技能和表演能力,并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准确把握声乐学术领域热点和焦点问题,把自己塑造成“善唱、能教、会写”的复合型导师。二是注重中、青年声乐教师培养工作。尤其应为新晋副教授的硕士生导师做好上岗培训工作,让有经验的硕导做好年青导师的传、帮、带工作,适时采用导师集体指导制,这样既能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又可以广撷智慧、共同进步,充分弥补指导老师个体教学行为中的不足。三是加强跨学科、跨专业横向联合。除本院的硕导外,还应从外单位、外系、外专业聘请老师为声乐研究生授课,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合理设置课程
课程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声乐专业课程设置为例,研究类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以及教育类课程构成了声乐方向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参考国内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十校的声乐研究生培养方案,可知目前声乐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必修课方面对音乐学科的基础性重视不够。从上述十校开设的课程看,存在强调专业性而对音乐基础理论学科重视不足的问题。如东部某高校,必修课程开设仅为中西声乐简史、中外音乐史论和声乐作品演唱三门,而诸如音乐文献、音乐作品分析、音乐美学、民族音乐概论、中外音乐史、音乐学概论等音乐专业方向的基础性理论课程却并未设置,依据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其最终教育出来的学生,将面临音乐基础理论薄弱的问题。二是专业必修课中教育类课程设置不均衡。从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大多数院校专业必修课设置主要为音乐类和声乐类的科目,教育类的课程几乎没有。声乐专业类的课程固然重要,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声乐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声乐教育工作,需要掌握相关教育学、音乐教育学和声乐教学法等教育类课程,否则将无法体现高等师范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三是专业必修课中研究类课程设置比例失衡。声乐类研究生学位论文如何撰写,写的过程中将会出现何种问题?如何从浩瀚的声乐材料中大浪淘沙、去伪存真?如何敏锐地观察和捕捉目前声乐界的热点、焦点问题?这都需要声乐研究生掌握一定的文献学和论文写作常识。北京、四川、华南、福建、湖南、华中、东北等地的许多音乐院校已注意到这个问题,陆续开设了论文写作、音乐文献课程,湖南师大更基于学生充分把握专业学科理论基础、进行论文写作的需要,开设了声乐经典文献导读课程。但也有的院校此类课程设置尚为空白状态,或即使开设,课时占整个课程设置的比例非常少。
四、丰富授课形式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人才”,与本科教育的授课方式有本质的区别。本科基本上是 “一对一”,而声乐专业研究生教学则应由原来传统灌输式授课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层次,采取讲解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生全面参与其中。如师生可就诸如歌唱技巧中的呼吸浅、声区统一、咬字吐字等声乐技能中某一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使全体学生得到启发。声乐专业研究生教学还应就诸如民族声乐歌坛中的“千人一声”现象、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异同、原生态唱法的特点、“土洋之争”对于当今民族歌坛产生的影响等时下声乐界讨论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积极讨论,用这种方式对与声乐相关的每一个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讲解与讨论,将全面提升学生的声乐理论水准,促使学生提高学习质量,有效避免研究生专业学习成为本科阶段的低水平重复。
五、注重艺术实践
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课堂延伸的最好途径,它不仅可以全面而直观地展示声乐教学中研究生导师的教学水准,还可以考察研究生歌唱能力。目前声乐研究生们的艺术实践严重不足,学生基本上是关在琴房里学习和练习,缺乏应有的舞台表演经验,影响演唱水平的提高。即使是毕业音乐会,有的学校研究生仅仅是上台演唱了几首歌曲,对演唱曲目的选择、难度、完成情况等缺乏相应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所以,无论是院系,还是学校,都要尽一切可能为学生的声乐艺术实践提供良好条件,以此全面提升声乐研究生的表演水平,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
六、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声乐研究生的特点是平时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声乐技能技巧的锤炼上,音乐理论书籍看得比较少,因此,论文写作往往成为整个培养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高师声乐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阶段一般存在如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流于形式,不够严谨。大部分声乐学位论文的各项检查多碍于人情和熟人的面子,没能严格把关,而是走过场,通过率非常高,严重影响了学位论文的质量。二是论文选题和内容缺乏关联性和创新性。部分学生的学位论文题目与声乐专业关联不大,甚至无关,即演唱是演唱,论文是论文,二者缺乏必要联系,没有把表演与理论很好地融合贯通。论文选题大而空、角度雷同,内容缺乏新意,动辄“建立中国民族声乐学派体系”和“某某唱法的系统研究”等,不利于学科水平的发展。创新性方面,很多声乐论文的选题涉及技巧方面的较多,如歌唱呼吸、发声、共鸣、吐字咬字等方面,这方面的问题并不是不重要,但容易老生常谈,缺乏新意。其实声乐方面的选题远不止声乐技巧方面,还有声乐史、声乐美学、声乐教育、歌唱心理、歌唱家个案研究等诸多方面有创意的新选题可做,只要立足于声乐学科本身,从声乐特性出发,大有文章可做。三是论文不够严谨,缺乏学术规范。许多声乐研究生文献阅读量不大,对于本学科方向的经典书目掌握不够,学位论文大量引用别人的观点,没有将自己写的内容与引文区别开来;或是成为资料的堆积和汇编,没能根据材料提出作者本人的看法和观点;有的论文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学位论文如何把关?似可采取以下对策。一是规范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开题和中期检查是声乐研究生学位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必不可缺的两个环节。二是建立规范、严格的学位论文评审制度。三是树立严谨求实的学风,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对于音乐学范畴学术规范的涵义,曾有研究者这样定义:进行音乐学术评判、探索等等活动的时候,评判或探索者务必沿袭的明文规定或者约定俗成的规则。换言之,就是起码要做到写作、引文和格式的规范。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很多声乐研究生也许以后并不会从事声乐教育行业,但是经过了严格的学术训练和打磨后所获得的认真、严格、条理、准确等品格将会伴随其整个人生。正如于润洋先生所言:“重要的是在攻读学位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学术研究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学风。”
七、结语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培养的高师声乐方向研究生虽有一定演唱能力,但普遍文化底蕴不足,学术视野不开阔。此现象被形象地表述为:境界不高学历高,智慧不多知识多,能力不强欲望强。这一描述虽有失偏颇,却也直击要害。如何培养出合格的高师声乐研究生?笔者以为,必须立足当前国内声乐学科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声乐研究生教学工作,全力提升、培养研究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强调他们的师范性、专业性,以此实现实践、科研、教学三者有机统一。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出高水平、高规格的声乐方向研究生。
注释:
[1]詹桥玲.关于高师研究生培养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0(7):81.
[2]李晓玲.高师音乐学硕士生课程结构失衡的审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2):116.
[3]程飞.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11—22.
[4]蔡际洲.音乐学学术规范论略[J].音乐研究,2004(2):6.
[5]吴晓萍.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导师谈研究生教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4):29.
[6]赵卿敏.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