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渠道融合:学术期刊的跨平台传播探析

2015-11-14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优先期刊

丛 敏

(暨南大学 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632)

渠道融合:学术期刊的跨平台传播探析

丛 敏

(暨南大学 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632)

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学术期刊面临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挑战,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也对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学术期刊依托自身的权威内容优势,通过优化和推广期刊网站,加强与数据库合作和借助微博、微信等数字化媒体进行跨平台传播,推动信息的传播,扩大其影响力。

学术期刊;传播;网站;新媒体;数据库

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信息的数字化,媒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给传统的出版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学术期刊作为一种学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出版物,虽然有别于大众传媒,但也面临着网络化、数字化的影响和挑战,无论是出版模式、发行方式还是受众范围、传播渠道,都面临冲击和影响。与此同时,学术期刊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媒体融合为学术传播提供了新渠道,促进了学术的普及,促使学术期刊从传统纸质出版向全媒体出版转型。学术期刊的读者不仅阅读纸质期刊,更多地利用网络和移动终端设备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学术期刊需要寻求更为多样更为有效的传播途径,可以借助网络和新媒体的力量多渠道同步出版,适应新一代用户对信息传播即时性、方便性、互动性的要求,为更广泛的用户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力。本文将从期刊的网站建设、与数据库合作进行网络推广以及借助新媒体扩大传播影响等方面探讨学术期刊的传播。

一、网络化生存:网站建设与知识传播

一个设计精良的网站可以成为学术期刊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和窗口,成为连接编辑与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之间的主要桥梁。期刊建设独立网站,实现编辑办公和期刊出版数字化,建立与专家、作者、读者互动的网上交流平台,提高了期刊的覆盖面、传播力和渗透力,使用户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都能够浏览到期刊的文章和最新信息。大部分期刊均有网站,且多与采编系统相结合,从而实现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处理稿件的所有网络在线处理流程。建设期刊网站主要采用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与期刊信息化服务商共建期刊网站。国内专业的服务商有北京玛格泰克、北京勤云、汤森路透和西安知先等。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系统相对稳定、功能比较全面,平台统一、管理较方便,网页打开速度比较快,可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各种系统研究优化期刊的选题和组稿等。但网站的设计和功能定位显著同质化,缺乏个性,难以吸引阅读者的长期关注。并且各期刊对系统利用不充分,功能无法完全开发。另一种是自建网站。自建网站或综合软件公司开发的期刊网站可突出期刊的特色,能够自主设计网站内容和功能;维护管理方便,灵活性强。但系统功能不够全面,运行速度较慢;相对费用较高且需要专人管理。

期刊网站创建后,需要进行网站优化和推广,从而提高期刊网站访问量,期刊中的文章被更多读者浏览、下载、引用。第一,保障期刊网站运行快速、稳定,给用户提供良好的访问体验。第二,合理设计网站栏目。保证栏目内容丰富、充实,及时更新栏目内容,吸引访问者。《中国天然药物》在主页为学术活动增设专栏,利用期刊网站宣传学术会议动态、学科研究热点、即将召开的会议或活动,提高了刊物品牌在本领域的认知度。第三,增加互动。设置信息交流栏,及时反馈信息解决读者疑问,使编者与读者可以自由沟通,读者间相互交流。第四,重视搜索引擎检索。如今,搜索引擎已成为浏览网络最方便快捷的获取未知信息的方式。期刊网站能被大众搜索引擎收录,才能够被用户检索到。主动申请加入主流搜索引擎的分类目录;与已被收录并与期刊内容相关的网站交换链接;创建百度百科、互动百科和维基百科,在扩展阅读中附上期刊网站的链接。用google搜索《中国药理学报》,首条检索结果就可以链接到期刊官方网站,并在搜索结果的地址下有简短、醒目的期刊介绍,为需要查阅期刊的读者提供了直接的帮助和提示。

二、数据库化生存:合作中的网络推广

数据库出版平台是以规模化、集成化数字出版的方式形成其突出贡献和特点,实现学术文献的广泛传播和共享。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市场主要集中在机构用户订阅多的领域,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图书馆等。学术期刊与数据库出版平台合作后,不仅覆盖了原有受众,还大大拓宽了受众面。大型网络数据库具有完备的集成技术,减少加入期刊的前期投入,能够迅速进入网络提供给用户浏览、下载。

国内知名数据库如同方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为适应目前国内期刊分散广、规模小,技术和人才不足的特点,以自身作为技术平台提供商吸引期刊加盟,为加盟的期刊编辑部提供了专门的账号,期刊可以自主进行文献上传和统计分析等工作;或者将文献发给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后台操作整理,然后在数据库网站发布,如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北大法律信息网等。其中中国知网已实行独家授权,这虽然促使期刊数字出版向深层次的网络出版和信息服务拓展,但也限制了期刊的多渠道网络传播。截至目前,同方知网收录的学术期刊10951种,其中独家出版期刊1670种,占总数的15.25%。

国外出版机构拥有知名的出版品牌、完善的网络平台及成熟的国际销售渠道,如Elsevier(爱思唯尔,荷兰)、Springer(施普林格,德国)、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自然出版集团,英国)等,依托这样的国际平台,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可以提高期刊的国际显示度,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期刊自身的能力。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的研究成果与国际学术界的信息交流,吸引到高质量的国际稿件,同时提高了国内期刊编委会及作者的国际化程度;另一方面国外出版机构可润色稿件语言,使稿件更规范以符合英语表达方式;此外国内期刊编辑部在使用国外出版机构的英文稿件处理系统时能争取到较为优惠的价格,从而降低了出版成本;在期刊国际合作过程中,对中国合作期刊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使我们的编辑工作更加规范,更加符合国际惯例。《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所发表的论文在Springer Link上的下载总数连续5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由2006年的89 720次上升至2010年的640 375次,增加了6倍多。《细胞研究》从2006年起与NPG合作,影响因子从2006年的3.426持续大幅提升到2013年11.981,《中国药理学报》2005年起与NPG合作,影响因子从2005年的1.123提高到2013年2.496。国外的出版机构对合作期刊有一定的要求和收录标准,可以了解他们的要求和加入途径,调整期刊后递交申请。

目前,各大出版集团为了解决论文出版时滞问题,都推出了在线优先出版平台。优先出版(On-line first)是指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出版方式提前出版印刷版期刊内容的技术。国内提供优先数字出版服务的主要是同方知网和万方,国外如Nature的“AOP”(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和Science的“Express在线优先出版栏目”,已成为在其各自的官方网站上浏览量最大、最受关注的栏目。国内优先出版服务分为单篇出版和整期出版两种方式。前者适合提前推出时效性强的新技术、新发现类文章,编者如已确定某一稿件要发表,不必等待整期组刊,仅以单篇定稿的方式就可借助优先出版平台发布,可以先不标注具体的印刷出版的年卷期及页码,后续根据实际印刷版出版情况标注。后者是优先出版某期全部文章,与前者不同的是在出版时需要标明出版的年卷期和页码。然而无论是单篇出版还是整期出版,在时间上都早于印刷版,因此无须再等待印刷过程。

优先数字出版可以使作者的研究成果在最短时间内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使作者的研究成果更具有时效性和创新性。从而加快了论文的显示度,可以让读者尽早对优先出版的论文进行检索、下载和引用,使读者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科研动态,加快了知识的传播。优先数字出版大幅缩短论文发表时滞,可以让作者、读者、编辑部都受益。有研究认为,优先数字出版能增加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传统方式相比提高约15%。中国知网通过分析优先数字出版情况得出,优先出版论文经“中国知网”云数据平台推荐传播的,其下载量分别比同一日期网上出版的和同一日期印刷版期刊论文高出2.3倍和3.6倍;4个月内即可产生引用,引用周期随之缩短35%。截至目前,同方知网收录的学术期刊10951种,优先出版期刊2840种,占总数的25.93%;万方收录的学术期刊8484种,优先出版期刊38种,比例较小。

三、社会化生存:关系中的学术话语生产

在社会化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的基本方式体现为关系化趋势,也就是强调对人脉圈子的聚合和人际关系的再生产。新媒体出现后,开通认证的期刊微博和微信,成为期刊与读者开展互动的主要方式。通过两个平台对期刊及文献进行宣传,提高关注度,扩大期刊自身影响力。同时可借助两个平台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对学术热点难点进行追踪、分析读者关注点,从而对自身栏目内容和选题重点等做出调整。

微博为期刊提供了与读者互动的平台,也为了解读者需求提供了方便。2013年4月开始,学术期刊可以通过新浪微博或其他的微博申请“媒体版”,将普通的微博拓展成“媒体微博”。在网站首页的导航栏上新设了“文章”板块,并且微博内容也突破了140字的限制。文章板块呈现为图文并茂,推送内容包含图片、标题和摘要,并且可以立体呈现多篇文章,可链接至全文网页和期刊的官方网站。为浏览者提供更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也可为官方网站增加点击率,对期刊宣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此外,期刊可以通过微博平台发布行业动态、会议信息、投稿征文信息、与粉丝线上即时互动等。2012年4月激光近视矫正手术的利弊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中华全科医师杂志》微博立即转载了一篇刊登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关于眼部激光手术的文章,引来众多关注讨论。还可以在微博上定期组织微访谈,嘉宾与网友之间零距离交流,真正搭建读者与专家之间的桥梁,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一般情况下与微信相比,官方微博的粉丝量大,传播范围更广,但亦存在信息量过大,僵尸粉等问题。

应用微信平台,期刊重新构建了服务模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2012年8月23日,以图文、音视频等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微信公众平台的获取渠道为用户主动订阅,运作模式为日常定时推送,没有“评论”等庞杂信息。微信自媒体具备的这些基本特征几乎与传统媒体的报刊完全一样。科学网的一项调查表明,有超过80%的科研人员认可微信公众平台,并希望通过微信平台关注学术期刊发布的信息。学术期刊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向用户推送文章信息,可在二级信息页面提供论文摘要等符合微信用户碎片化、浅阅读习惯的内容进行导读,末尾“阅读全文”处链接到期刊官方网站全文,供有兴趣的读者深入阅读。《中华全科医师杂志》在发布文章前先进行二次编辑加工,精简文章并添加新进展或者知识背景,甚至是有趣的故事,达到科学性和趣味性兼具的目的。信息的推送不仅限于发布学术论文,还可以发布最新的行业资讯、优秀文章推介、学术论文写作指导等内容吸引读者关注。如《中华医学杂志》微信平台在世界无烟日、全国爱眼日、世界早产儿日等,适时推送主题信息,推荐相关论文;《测绘学报》等为方便读者及时掌握编辑动态,将假期投稿、审稿事宜及放假时间等相关信息利用微信平台直接推送至读者的阅读终端。在信息推送时要注重用户要求,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如《力学学报》在其微信公众号上的公告:“留下您的姓名,职称,单位,研究方向,以便我们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编辑部可利用获得的读者信息进行用户管理和分组,根据读者兴趣和需要进行定向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增强读者的忠诚度。

四、跨平台传播与渠道融合

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跨平台、多模态、流动化的传播生态,尤其是微博、微信等信息渠道正在改写着日常生活的基本景观和实践形态,这无疑为学术期刊的跨平台提出了更为深刻的学术命题。随着数字技术的逐渐发展成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与壁垒逐渐消失,多种媒体形态共生共存、相互交融,为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技术平台,通过各种传播渠道的合作关系,将电子资源加工、管理、应用和发布模式统一,创建专业系列化网络资源库,扩展内容资源的品牌和平台效应,实现期刊的纸版、电子版或网络版等多种载体并存的传播格局。

学术期刊的各个传播平台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从权威性来看,期刊网站仍是读者公认的最权威的媒体;从表现能力来看,微博与微信平台结合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表现能力最佳;从时效性来看,数据库的优先出版平台最先将文章发布,使作者的研究成果更具有时效性;从信息传播的有效性来看,微信和微博平台可实现实时的互动交流,交互性方面更为方便快捷;从覆盖面来看,数据库的覆盖面更为广泛,高校、科研机构、图书馆等机构用户订阅多。期刊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传播渠道的优势,通过各种渠道的融合,以全媒体的出版方式来打造期刊的竞争力。

学术期刊应利用多元化传播途径构建跨媒体传播平台,来推动信息传播,扩大期刊影响力。在学术期刊的网站中,可通过利用开放存取等技术,建立广泛的链接,特别是链接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学术网站的免费数据库,以此提高期刊的呈现度和知名度,并实现更迅速地占领读者阅读空间。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信息,在文末“阅读原文”处链接到官方网站全文;在媒体微博的文章板块发布文章标题、摘要、图片等并外链至全文网页和期刊网站:通过链接期刊网站为网站增加访问量。还可以在官方网站的醒目位置标明期刊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吸引读者关注,方便与读者交流互动并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责任编辑 王 桃 责任校对 吴奕锜]

G206.2

A

1000-5072(2015)05-0027-05

2014-03-20

丛 敏(1988—),女,山东淄博人,暨南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优先期刊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新创办的学术期刊发展探讨
负阳氧化正阴还介质优先守三关
八月备忘录
期刊审稿进度表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跟踪导练(四)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
总局首次开展学术期刊资质审核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