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真性情,诗界雕龙手
——《仰山楼近稿》漫议
2015-11-14尹贤
尹 贤
文中真性情,诗界雕龙手——《仰山楼近稿》漫议
尹 贤
最怜红豆思绵绵,情满天山与泪泉。
我愿雕龙斫轮手,风云世纪入新篇。
这四句,是十年前我读王文英教授《红豆集——无题咏史及其它》后的感想。我赞赏书中那一两百首绝句《无题》和古风《天山行》、《泪泉曲》等,我盼望他再写出贴近现实的名篇。文英先生才气纵横,神旺笔健,果然不断有佳作面世,其《登虎头山瞻仰林则徐像》、《长江抗洪曲》先后荣获中华诗词大赛二等奖、一等奖,令世人瞩目。现在,读到他结集的《仰山楼近稿》,不用说,我是很高兴、很愉快的。
《近稿》全是诗词,在前集的基础上大有扩展。不过,使作者享有“红豆诗人”美誉的《无题》诗,旧作已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新作似属强弩之末,略见衰飒;倒是另写的词《浣溪沙》十首,令我心旌摇摇,如醉如痴。先前《无题》诗所有的优点,诸如一往情深,宛转低回,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等等,词中尽有。而词,又发挥了它特有长处,吞吐抑扬,比四句整齐的七绝更多了一点风致。这十首词是完整的组诗,回忆少年在台与女友的一段交往:
一别蓬瀛若许年,相思人杳隔云烟,银湾雪浪倩谁填? 争奈苍颜人易老,剧怜红豆梦难圆,销魂最是雁横天。
初识虹桥曲水边,绿杨啼鴂
雨如烟,相逢一笑定情缘。 老去犹怜芳草地,梦残尚恋杏花天,椰香蕉雨忆当年。忆昔芳姿伤别时,榴红喷火柳垂丝,哽咽嘱我莫相思。 欲寄锦笺河汉阻,难寻鸳侣燕莺痴,春来怕见绿杨枝。
……
此词之本事见于古风《红豆之歌》。那篇古风歌虽然也写得不错,优点在于详,缺点也在于详,不若此词之空灵蕴藉,有余音绕梁之妙。《浣溪沙》十首,似可上追古人,与二晏、纳兰容若之作相比,各有千秋。
《红豆集》中的《天山行》,是当今少见的一首长诗,约1400字,风格雄放。我曾评说:“大笔挥洒,惊雷走电,气势恢宏,境界壮阔”,“行文开阖起伏,变化多姿,引人入胜”。湖南王巨农先生评:“说老实话,我平时最不爱读今人的古风,多因其长而晦涩也,很少有动人心魄处。今读《天山行》,感到很轻松,虽长不厌。因其娓娓道来,使人如身历其境。景奇处,与作者同赏;境险处,与作者同忧……谢谢作者,领我游了一次天山。”《近稿》之《西塞行》也是七言古风,比《天山行》长了一倍多,加之副标题“为西部大开发放歌”,我有些害怕读,但是又忍不住要看一眼,开头几句,“人言西北多戈壁,四望茫茫砾石黑。天阔云低日色昏,草枯水涸风萧瑟”,就把身在西北的我吸引住了。一句一句地读下去,越读越兴奋,不觉时间的流逝,也不觉眼力的疲劳,一直读到结尾,如听琵琶“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叹为观止。我要说:谢谢作者,领我免费游了一次河西和辽阔的新疆。实地旅游,少则需时半月,费资数千,而读诗,卧五尺榻,十多分钟,即神游殆遍,愉快相同。
《西塞行》,由戈壁空旷萧瑟的景物入题,扫描二千年中的战伐与苦难,进入东方白后的今天,“我”这潇湘烟水客来西域游历所闻所见。从“卫星发射环宇惊”的酒泉,观“丝路明珠永放光”的敦煌莫高窟,入新疆,望逶迤的火焰山,赏春常绿的葡萄沟,吊高昌交河故城,进“索道天桥四纵横”的古庭州,临“千寻湖水碧琉璃”的天池,西经昔日林公谪居地伊犁,“烟笼远浦大桥横,广路宽街水渠清”。接着是“为访南疆度天山”,五十六句,似《天山行》的缩微。再后来,是写龟兹的迷人乐舞,克孜尔千佛洞的绚烂壁画和凄美传说,“观光喀什最难忘,‘亚洲第一大市场’”,“民俗风情亦特殊,中西文化互熔铸”。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诗的末段交代题旨,四排句掷地有声:“不患阴霾扫不开,不容魑魅疯狂舞,不信春天唤不回,不许改革迈小步”,一句紧一句,转为长句作结。诗如长江大河,又如天风海涛,雄放嘹亮,空前力作。贺苏老比《天山行》为天山,《西塞行》则为喜马拉雅,良有以也。古人论诗,“七古与它体不同,以纵横豪宕之气,逞夭矫驰骤之才,选材豪劲,命意沉远;其发端必奇,其收处无尽,音节琅琅,可歌可听。”(田雯《古欢堂杂著》)文英教授是深会七古写作的神髓的。不过,附带在此说明一点,古风佳作也不是越长越好,长得难以记诵总不如短一点为佳。流传千古的精品,童子胡儿都能唱的《长恨歌》、《琵琶行》,并不太长。
《近稿》另一首五言古风《晨曦曲》,1300余字,也堪称杰作,论者以为可与沈祖棻《早早诗》相比。它是写给小孙女曦曦的生日礼物。平实记叙,如话家常。叙曦曦从出生到十二岁,种种天真的举止言行,充满童趣,如“衣衫学会穿,手帕自洗涤”,“形容火车叫,‘呜呜’鸣汽笛”,“黑猫小警长,画得最神气”等等;“临别嘱爷奶,休息莫忙碌,不要想曦曦,自己多照顾”。临末写爷爷学拼音发音不标准,“宝宝不留情,‘爷爷你真笨!’童言原无忌,一语中鹄的”,自然转折,抒发爷爷生平的偃蹇与苦涩。往者已矣,寄希望于小孙儿,以“汝成栋梁材,为民创伟绩”相期。全诗一气呵成,又不失宛转变化。写爷奶与孙儿互相关爱,蕴含着人间最浓的亲情,表现了最净美的心灵。数十年的风云变幻,世事沧桑,时代进步,国家前途,皆隐含其中。读了使人亲,使人爱,使人含泪地笑,不愿再见“与人斗,其乐无穷”。“让世间充满爱”,流行歌曲唱唱而已,《晨曦曲》在人们心灵深处碾下了一道深深的辙印。
古风还有《峨眉行》、《杜甫草堂行》,写景并抒怀抱,俯仰今古,皆可一读。
《近稿》中的作品,无论短长,读来都不费力,应归功于语言的平易流畅,安稳熨贴,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它没有生僻的字词典故,也没有瘦硬虬屈的句法,“文”不陈腐,“白”不粗俗,交相融和,故能鲜活。我读当今诗刊,常见一些晦涩字句,有的似是为合平仄协韵而硬用的,即所谓凑句趁韵,或食古不化,或过于新奇,自然其作品的可读性就大打折扣了。有的名家之作,或失之艰深高古,佶屈聱牙,因而读者寥寥。《近稿》对新老作者使用语言,有一定启示和借鉴作用。
文中真性情,诗界雕龙手。文英先生是性情中人,大悲大喜大怒,每不掩于形色,自然流露于笔端,加上娴熟的文字功夫,所以能写出真诗,写出好诗。他不仅长于古风,同时兼擅众体。如前所说,他以绝句《无题》而蜚声诗苑。《近稿》中的绝句,数量为诸体之冠。我除了喜欢绝句《无题》以外,还比较喜欢带有杂感的自述自寿诗(如《红尘难破录》)、旅游怀古诗(如《游望江楼怀薛涛》)、《武汉灯市竹枝词》、《历代诗人新咏》。后者切人切事,又能写得有诗味,并非轻而易举。对其《如是我闻录》,除少数较好以外,老实说,我不大感兴趣,因为缺少意味,似较浅俗。
应当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是《近稿》中那占相当份量的忧时感事、言志遣怀之作,体裁多为七律和词,时有一些佳句。如:“书剑无成终不悔,但愁家国尚贫愚”,“忧时每洒苍生泪,愤世常怀侠士风”,“惩贪应效包公铁,反腐须防炮弹糖”,“头颅碰破方知痛,筹码输光始觉愁”,“宁让亲朋讥我傻,难容市侩笑吾孱”,“粗茶淡饭贫而乐,斗室萧斋陋亦宽”,等等。沉郁顿挫,遒劲苍凉。其中对仗工而不滞。
从这一部分诗词中,我们才认识到一个完全的王文英先生。大诗人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的崇高精神哺育了他,他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忧愤深广。“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他历经伤痛和苦涩。“一朝名列幽冥录,廿载身沦屠宰场”,“有志何曾成柱石,无才偏又写文章”。他始终清高自持,对抗世俗,笔耕不休,想有所为,又难有所为。其《岁暮夜读随感》云:“太息流光迅似梭,一年将尽奈愁何。思乡怅望青山老,忧世惊添白发多。纵有豪情驱硕鼠,愧无巨擘挽颓波。书生空洒新亭泪,一拍栏杆一放歌。”他时怀忧患和批判意识,不泯社会良知。此当政者之所厌,而知识分子之所贵也。
文英先生有些词,跟辛词颇相似。如《金缕曲·六九自述》:
老去情犹烈。爱吾庐、藏书两室,足堪耽阅。五典三坟随所欲,况有墨池临帖。浑不顾、秋霜冬雪。但得诗书娱晚景,又何妨酌酒吟风月。邀胜友,谱新阕。 沧桑世事难评说。历红羊,冰封廿载,幸存余热。太息人间真谊少,剩有痴心如铁。羡壮士、黄河飞越。叹老嗟卑非所愿,更不屑抒愤弹长铗。谁共我,补天缺。
这些词,外表平淡,内心涌动着抑塞不平之气。
他的词有激越痛切,如黄水奔流者,如哭宋谋瑒,哭叶钟华,哭吴尊文等。大抵仙逝诸公皆松柏清操,才高八斗,或蒙沉冤,志不得伸。此正所谓英雄吊英雄,惺惺惜惺惺,哭人亦哭己也。如 《贺新郎·哭贺苏老》:
哀乐钧天奏。诘苍穹,汝心何忍,妒公高寿。公本吟坛屠龙手,笔健胸罗星斗。况乃又、锦心绣口。底事诗才多命蹇,叹灵钧幽愤宁无后。千古恨,莫须有。 怜公白璧蒙污垢。恸骚魂,荆冠两度,铁窗囚诟。多少如磐风雨夜,饮恨仰天长吼。终究是、丹心依旧。带血桃花映丽日,任飘萧白发人成叟。歌未已,泪盈袖。
此等词乃墨和血泪写成,仰天长“吼”,沉哀逾常,撼人心魄。
在写作艺术上,有出新可取的。如《金缕曲·祭侯斌》,构思似受李清照“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的启发,先正写侯公天上作诗赋,换头记英魂在天誓言,灭害虫“誓参与”的决心。此词显示自己兴国除弊生死不渝的似火情怀。实写天上之虚,虚写人间之实,人天共振。
文英先生至情至性之词,还可举《金缕曲·哭姑母》为代表,在此不赘。
“愤世忧时发浩歌,挽澜无力奈云何”;“生前未许为人杰,死后应难作鬼雄”。壮志难酬,血色的黄昏,悲愤、悲壮而又悲凉。不过,作者始终没有消沉,“半生颠扑心犹热,廿载沉沦气尚遒”,“痴心如铁”,一再说到“补天缺”。可是,“天”究竟“缺”在何处?要用什么石头才能“补”?为什么“贪风难刹吏难廉”?当今诗人如何爱国报国?怎样才算酬壮志?这些问题,可惜文英先生好像没有深究,或者因为是共产党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所以在他的如许诗词中,看不出对“天缺”的回答,好似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看不到出路。《近稿》诗词,激切之句多,犀利之句少;令人感动者多,发人深思者少。不少作品虽切于现实,但读后似除了跟作者一同忧愤叹惋或短暂兴奋之外,别无更多所得。我敬佩陈独秀早期晚期的文章,当今《炎黄春秋》、《随笔》等书刊,岭南熊鉴的诗,能开启民智,发人深省,透过迷雾看到事物真相,看清世界的潮流和前方的目标。《近稿》作者如以独立的精神,在经过一番自我交战之后,思想上更上层楼,其忧时感事言志抒怀的诗篇,将放射出夺目的光辉,亮彻海内。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沈德潜语)我们诗界,都应当以此共勉。乡愚之言,或有偏颇,祈文英先生和诗友们正之。
(作者系《甘肃诗词》、《陇风》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