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性自足的现代浪漫诗
——读邹惟山十四行抒情诗

2015-11-14

世界文学评论 2015年2期
关键词:组诗意象诗人

黄 惠

自性自足的现代浪漫诗

——读邹惟山十四行抒情诗

黄 惠

惟山先生赠送了一本十四行抒情诗集,在阅读之后深感欣喜之余,心中有些不安,因为很早就想对其诗歌进行评论,但是怕文笔不好,反倒弄巧成拙了。好的诗歌往往包含多重的符码,具有开放性的结构,需要反复地进行阅读,方可领略其中深意。只有考虑到了当时创作时的环境、诗人的心境等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复杂的含义。任何一种评论只能是无限地接近诗人的原意,不可能穷尽其意义,这也就是诗歌艺术的魅力所在。先生热爱自然山水,对自然山水的感知与感觉,成为了其诗歌作品的重要内容。在他的诗歌中,自然意象的呈现是大量的,看来唯有自然才是其诗人之眼关注的重点与中心,当然,大量的历史意象与人物意象也是存在的,它们展现了诗人身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他的诗歌时间空间跨度都相当深远。“惟山先生用力最多的,是那些在自然山水的意象中,融入了他从岁月沧桑和人间百态中探寻对时代、社会、历史的思考,以及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而从艺术结构上来说,他诗歌中各种各样的意象相互关联,往往产生一些十分独特的意象群落,而意象群落往往又围绕核心意象,形成了一个艺术的整体。在每一组诗之内,意象在彼此间也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完整的体系,体现了中国传统圆形美学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和谐、求统一的辩证思想,在其诗歌中有深刻的体现,动与静、刚与柔等对立统一范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始终贯串于他的整个诗歌创作历史与艺术体系中。

一、意象与人生感悟

惟山先生在现代诗歌创作和批评实践中,非常关注意象艺术。他认为:“无论古今,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体现在独立的意象的创造与经营上。诗不能长篇大论,也不能叙事与写景,主要是以意象的方式象征性地表达自己的印象与感觉,在印象与感觉中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对自然山水的人文情怀,以一个现代浪漫诗人的眼光来观看与亲近自然,让自然意象成为了他诗歌中的重要对象与主体内容。在《竹雨松风》(4)组诗中,他创造了一系列自然意象群落:竹、雨、松、风、茶树、青烟、梧桐、月亮、书、声音等。在《七色人间》(26)中,他对于自然界中各种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等有特殊的敏感,每一种色彩一首诗,全诗就是对这七种色彩的描写。《歌乐山》 (83)组诗里,呈现了这样的自然意象群落:黄草原、蓝海洋、辣椒、浪花、海水、鲜花等。这样一些意象的创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印象,体现了诗人一种敏锐的感觉,抒发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于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追问。惟山当语十四行诗的这种艺术追求,是与其诗学主张相一致的。“他强调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体生命中诸种因子的有机综合;他坚持诗必须介入生活,必须切入现实的肌肤。”深入地体验生活,全方位地观察自然,对于自然万物的好奇,对于个体生命的热爱,让他始终保持着一种童趣、童心和童真,所以他总是按照自己的美学观念及对诗性的理解,来阐释眼前的宇宙万物。在《竹雨松风》中,“青青的竹叶吹响在心灵的高坡/它的清音就像那蓝天上的云朵/纯美身体扭动在青龙水的绿波。”“竹叶”、“高坡”、“清音”、“云朵”、“身体”、“绿波”都是单呈自然意象,它们让读者心中产生了一幅田园山水画,但是,是谁吹响了竹叶呢?应该是牧童,熟悉山村田园生活的读者,可以想象到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悠然自得地吹着竹叶,竹叶吹响的是自然和谐的旋律,没有后工业时代的躁动,表现了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恬淡。“枝枝楠竹风华在老屋前的长坡/雨的丰润让它节节高升在山阿/阳光伴随情感流动在生命长河。”“楠竹”、“老屋”、“长坡”、“雨”、“山阿”、“阳光”、“长河”,这些单呈自然意象层层展现,虽繁复而不赘冗,展现了自然界的蓬勃生机。是谁家的老屋呢?也许是诗人故乡的“老屋”,也许是人类的“老屋”,也许只是记忆里的一些老房子,当工业文明抹掉了自然痕迹的时候,“老屋”将是人类对于自然的唯一记忆。“雪花潇潇在老屋前那丛丛竹林/以自己的想象让竹林挂满花篮/以婀娜的身段象征气质的明艳”,以及第四节“乌黑的头发流动在翠竹的怀里/美艳的双手让山民睁开了眼睛/少男少女们走向了情感的夏天”,单呈意象如“身段”、“双手”和“头发”,以及最后两句“雨珠爬上了一弯一弯女人的美眉/她要以丰满的灵动幸福在秋水”中的“女人”、“美眉”,呈现了一个自然灵动的女性形象,它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如同一个美丽的少女,表达了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也表现了在后工业文明的喧嚣中诗人所保持的一种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竹”自古以来被认为是“气节”、“品格”的象征,正如组诗标题所示,“竹雨松风”即来自明代傅山所题斋联“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许多历史和神话意象,也极大地丰富了惟山诗歌的主题,表达了诗人遥远而深厚的哲思。“琴韵”第二节“一位少年正在西蜀山水间吟哦”使用了“西蜀”这样一个地理名称,“蜀”、“西蜀”这种称呼来源于古典文献,更多见于中国的古典名著如《三国演义》。“西蜀”属于历史意象,而诗人故乡正是蜀地,因此“西蜀”无不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传奇历史的自豪,而那少年不正是诗人自己吗!组诗中的其他几首“之二:松风”、“之三:琴韵”、“之四:茶烟”、“之五“梧月”、“之六:书声”都各围绕上述主题展开,表达了诗人在物质社会中保持自己独立的精神操守,以纯美的心灵来审视这个浮华的世界,如当代陶渊明,展现了一种超然的情怀和境界,一种自性自足的品格。

二、意象结构与圆美特征

在惟山先生的许多汉语十四行诗中,各种单呈意象围绕复合型意象展开,是对复合意象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而以复合型意象发散的单呈意象群,则围绕核心意象展开,让每一首诗自成一体。在组诗《竹雨构风》之中,最后“之七:人间”通过集合所有的核心意象,形成一个总体意象,让全诗形成一个和谐而完整的整体,表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圆融之美。在“松风”第一节“春天以眼神在蓝空望向了永远/春天的神情在红土露出了笑颜/春天以风韵在圆山上峰回路转”中,“眼神”、“神情”、“风韵”、“笑颜”等单呈意象,让“春天”变得具有生命而生动起来,它顾盼生辉,自性自足地展现了春天的风姿,同时与“蓝空”、“红土”、“圆山”等单呈意象相互映衬,形成一种斑斓色彩的景象,为“松”的展示做了铺垫。在“岩上的青松它见证了她的高远/书上的青叶又见证了她的鲜艳/枝间的松针已见证了她的精湛”中,单呈意象“青松”、“青叶”、“松针”,与前呼应代词“她”搭配,细致地表现了“松”的骨气,松的不折不挠。当春天还依然遥远的时候,也许正是大雪纷飞之时,岩石上的青松依然傲立,无论在哪,即使是在岩缝中,青松都傲然挺拔,等待春天的到来。而春天到来时,树上的青叶此时也蓬勃生发,见证了春天带来的生机,验证了“松风”中的“风”应为风骨之意。在“有一双眼睛穿越了时间的烟尘/有一阵松涛就是她心中的风景/全身上下站满了橘红色的精灵”中,“眼睛”、“她”、“全身”与前两节呼应,延伸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所有的意象都紧紧围绕核心意象“松风”展开。

大量单呈意象的出现,并非随意创造或层层累赘叠加,看似随意为之,实则有心为之,却又恰到好处,不露痕迹地配合了诗的主题。这些单呈意象围绕核心意象展开,彼此首尾呼应,使组诗每首都单独成立,但彼此相互联系、相互照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松”与前面几首诗中的意象“竹”、“春”、“茶”、“樟”、“梧桐”等,在组诗“之六:书声”重又出现,但是并非简单重复前面的意象,而是围绕核心意象“书声”形成一个独特意象群,暗合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典故,而进一步深化了意象的意义。“南方的竹林间回响一阵阵声音/东方的春雨里飘过一缕缕声音/西方的松涛上生成一片片声音/一片片秋风里蕴藏绿色的声音/一声声书声里隐含着青色的声音/一朵朵云彩上孕育紫色的声音”,且看各种声音,“一阵阵”、“一缕缕”、“一片片”,有“绿色的”声音,有“青色的”声音,还有“紫色的”声音,不仅是听觉的感受,还有视觉的感受,各种各样的自然界的声音只有细心地、努力地去听,才能清楚地、细致地感受到,如谭恩美在她的《百种神秘感觉》中所描写的那样,“神秘感觉并不是真的神秘。我们称之作神秘,其实人人都有,只是淡忘了”。这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奇妙的声音,是否也伴随了诗人勤奋苦读的日子呢?在“之七:人间”中,再次出现“书声”、“梧月”、“茶烟”、“竹雨”,层层意象与前诗呼应,围绕核心意象“人间”形成一个新的意象群,突出了核心意象“人间”,一个“自足的人间”,总领了组诗所有的内容,烘托出总体意象“精神”、“情感”、“境界”,从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具有何等的气度与胸怀,悠然的情怀与超脱的态度,让我们又联想到开头,自然形成一个完满的圆。

三、意境的艺术辩证

在中国新诗史上,现代诗人徐志摩、闻一多等诗人,都以自己的努力留下过不少十四行诗,但到了20世纪后期,十四行诗却不太受关注,日渐式微。在此背景下,惟山先生提出建立当代中国自然山水诗派,并以十四行抒情诗创作为实践,身体力行地进行推动。英语十四行诗,本身在格律上是有许多限制的,而惟山先生在汉语十四行诗的创作中,对于英语十四行诗的格律和十二音都有所突破,而不拘泥于原有的格式,进行了种种新的创造。通过反复细读、品味,我们可以在他的诗中感受到中国传统重和谐求统一的辩证思想,诗歌意境中所包含的对立统一,如动与静、刚与柔,并且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始终贯串于其所有的诗歌作品中,周流不息地展现了中国传统诗歌圆美的艺术特点。

时间虽然看不到,但却是可以感知的,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的意义,而生命的过程在时间中也是动态的与发展的。组诗《游泳》(192)第一首诗“之一:西湖”很好地体现了意境中的动静转化,“一不留神我就掉入西湖的春天/春天的西湖到处是奇异的思念/孤独如山深深握住春天的温暖/从冬季到春季就构成一条直线”,在这里“春天”是时间意象,而“西湖”则是空间意象,通过“掉”时空意象相互转化,将静转化为了动;从一个季节到另一个季节,时间的过程变得如“一条直线”,直线是空间意象,是静态的,将动转化为了静。在“之二:东湖”的第二节“黄昏的东湖里处处升腾起水汽/它是山峰在重复着少年的记忆”中,山峰是空间意象,而却在“重复着少年的记忆”,将静转化为了动。动静的相互依存和转化,不仅体现在组诗的诗句之间,也可以体现在每一节诗之间,如“之三:长江”,“一不留神就游进了秋天的长江/在秋天沙洲的茂盛里百果飘香/从高原出发手擎起上海的倒影/深情的秋天一再让我停下双桨”,这一节动态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秋天的长江荡舟,在长江上看到的美不胜收的秋景,让诗人不忍离去。而在第二节“不见大唐诗人李白的青山相对/不见张若虚诗笔里如花的春江/一路上神女波涛起伏风姿卓越/秋天的双眼里回味春天的忧伤”,诗人沉浸在一片惆怅思绪中,完全是一种静态描写,而在第三节“相伴而游的还有青藏雪原的水”,“太平洋的波涛狂奔入我的心地”,描写来自青藏高原的长江水和太平洋的波涛,却又是动态的景象,动态与静态在这里实现了相互之间的转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变化的节奏如跳动的音符,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时光》中的“之四:湖光”(192),“锦江清流流自薛涛女士的青丝/清词丽句总在西蜀山水里流浪”,动态的锦江潺潺而流,仿佛唐代女诗人薛涛的青丝,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又陷入到一种安静的思考。古代诗人的诗句在历史的长河里辗转流传,如同西蜀的秀丽山水脍炙人口,完成了由静到动的转化。诗人在此处用词字斟句酌,古代人物意象“薛涛”和历史意象“西蜀”构成了一个历史意境,古诗句得以代代流传,同是蜀人的现代浪漫诗人的佳作,又何尝不是呢?

清代姚鼐曾经指出:“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竹雨松风》侧重柔美,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之清新、雅致而富有生气的景来,表现含蓄而谦和之美,同时又非柔而无刚,以竹来喻节操,以松来比风骨,正是柔中有刚,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诗人的处世态度,也是独立的人格魅力之所在。组诗“读《离骚》” (101)则侧重阳刚之美,“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联骥。其光也如呆日,如火,如金谬铁”(姚鼐 91—93),阳刚之美发于对悲逝的诗人与其被秦军铁蹄践踏楚国的悲慨,诗人假屈原向故土、楚王及天地发问,诗歌包含激愤、遒劲、豪放之力,同时又不失柔美,屈原在悲叹命运、思念怀王之时,对故土也充满了深深的眷念和柔情,“云彩与流风一同伴我回答了江汉间的森林”,“我的情思有如长虹而思想就是那万年的玉”,诗人对脚下这片土地,又何尝不是一片柔情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惟山先生的十四行诗,让我们的心灵感知到的是自然之声、宇宙之形,美的最高境界,这样一些境界也许并非耳朵能够听到,或者眼睛所能看到,因为诗人的思想总是达到了“道”之最高境界。只有用我们纯净的心灵,才能感知这样的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遊无穷”,一种率性的人格魅力,一种超然的处世态度,一种自性自足的风范,一种追求真理的品格,而追求自由,无因之因、不为之为的自由精神,正是其现代浪漫主义诗歌的生命。诗歌总是与浪漫自由精神相联系的,一个诗人过于现实,没有一点超越性,没有一点神性,他怎么可能有自己的思想与人格,怎么可能有诗情诗美的发现,怎么可能有上乘的诗作产生?所以,惟山先生身上那种自由开阔的诗人情怀,那种永远保持的童心与纯真,那种与天地等齐的哲学思想,是许多当代中国诗人所缺失的。一位自性自足的浪漫主义诗人,从屈原与李白而来,从苏东坡与黄山谷而来,而又有了新的发展,而一般的读者是难于发现的。所以,无论是诗歌思想艺术还是自我之自由人格,先生都足以为当世之楷模!

注解【Notes】

①文所有诗篇,均引自邹惟山:《邹惟山十四行抒情诗集(英汉对照)》,长江出版社2013年版,以下只标注页码,不再一一做注。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谢克强:《行走的美学》,载《银桂飘香的岁月》,清华书局2013年版,第130页。

[2]邹建军:《评海男的〈母亲的权利〉》,载《文学教育》2008年第4期,第18页。

[3]张德明:《生命理性与自然意象——论邹建军的十四行抒情诗》,载《当代文坛》2009年第6期,第95页。

[4]谭恩美:《百种神秘感觉》,李彩琴、 赖惠辛译,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11页。

[5]姚鼐:《惜抱轩诗文集》卷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3—94页。

[6]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5月版,第227页。

[7]郭庆藩 撰王孝鱼 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页。

黄惠,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4级博士研究生,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比较文学与文学翻译。)

猜你喜欢

组诗意象诗人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可见光(组诗)
苍凉组诗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诗人”老爸
愤怒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