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宏观、博大、科学的文学史
——读《世界文学史》第二卷下册

2015-11-14

世界文学评论 2015年2期
关键词:史诗体裁文学史

薛 晓

宏观、博大、科学的文学史

——读《世界文学史》第二卷下册

薛 晓

内容提要: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主编的《世界文学史》,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每个国家与地区的文学,可谓是全球文学总集。本文主要从方法上对《世界文学史》第二卷下册进行评论。从发展、联系的眼光连接区域文学;善于从比较中显现特色;以历史的态度对待古代文学;评判标准多样化。最后,笔者指出此书的缺点以及笔者通过对内容的阅读所进行的思考:中国为何缺乏史诗。

《世界文学史》 联系 比较 多样化

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所编纂的八卷本16册《世界文学史》,对学习世界文学的读者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套书是苏联政府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集合当时国内500多位专家学者,耗费了30多年编写出来的。《世界文学史》第二卷下册主要写的是拜占庭地区、中东欧地区、古罗斯地区以及中世纪早期、成熟时期的西欧文学。该册篇幅400多页,宏观把握中世纪时期这些地区文学的发展,以博大的胸襟容纳各种文学形态,呈现出恢宏高远的气脉。

一、以发展、联系的眼光连接区域文学

首先,此书虽然叙写四个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学变化状态,但是它能从文学跨国界传播角度入手,以联系发展的方法将不同区域的文学串联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如拜占庭地区叙利亚文学中由纯粹训诲派、训诲诗歌派和训诲故事派组成的独特文学成分,以共同的基督教信仰为基础,“流传到西部,稍后又发展到斯拉夫人聚居的北部”(503)。同时,在叙写古罗斯地区文学时,突出其吸收拜占庭地区文学的特点。区域间文学的传播,不仅促进接受国文学的发展,同时在有选择性的接受基础上,突出接受国文学的特性。比如,古俄罗斯的文学肩负着为基辅公国利益服务的使命,在选择吸收拜占庭地区文学时,体现出强烈的“弥赛亚”精神。

其次,除了关注不同区域之间文学联系外,它更重视区域内部不同种类文学间的联系。比如,中世纪成熟时期西欧地区封建教会文学和民间口头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发展。同时,以城市文学为代表的世俗文学同以教会文学为代表的宗教文学之间的不断影响,弥补彼此的不足,促进了文学向下一阶段“人文主义”方向发展。中世纪成熟时期西欧地区文学内部,不同体裁的文学形式相互影响,进而形成动态均衡的特点。“动态的平衡的前提……是各种文化成分和艺术潮流的复杂而多样化的相互影响。”(749)除重视区域内不同种类文学间的联系外,该书也强调区域内国家文学的共同点。比如,拜占庭地区内部不同国家之间文学表现出一定的共同性:存在的共同性、内容的共同性、体系的共同性和命运的共同性。该书在指出其共同性的同时,还给出原因方面的解释。同一区域内,不同国家相互毗邻,政治上的往来促进文学的共通;经济、商业往来的发达也促进文学的交流;最后,语言和民族的近似对相互间的文化产生促进作用。“谈到一致性或共性,这是由一系列历史的、民族的和信仰的原因决定的。”(557)

二、从比较中见其深刻

世界文学史由于其范围的广阔性,仅呈现各地区文学形态历时发展脉络,难免显得散乱零落。如果世界文学史的目的仅止步于这一点,那么最好的世界文学史就成了收集各地区写就的文学史,做一个汇总。这样就不能跳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局限,观察其独特性。只有通过不同国家间文学的比较才能突出其独有的特色。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主编的这套丛书,彻底贯彻了比较的方法,通过对比的方式,寻找其在文学史中的特殊地位。比如,从描写成分多少及情节详略上看,盎格鲁撒克逊史诗《贝奥武甫》不同于斯堪的纳维亚的埃达诗,属于大型叙事诗。通过与同时代其他地区史诗的对比,《贝奥武甫》促进史诗体裁向不同方向发展,其文学史地位一目了然。同时,冰岛萨迦和《贝奥武甫》中都有贝奥武甫同格伦德尔及其母亲搏斗的情节,说明“贝奥武甫传说有远古时代的斯堪的纳维亚来源,当时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在大陆上与丹麦人相邻而居”(731)。从文学内容的相似性出发,不仅发现传说的来源,而且还窥探出其民族远古活动区域,具有人类学上的价值。

该书不仅采用共时性的对比方法,定位不同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同时也以历时性比较的方法,把握其特点。比如,该书为了更好地从类型学上评价《伊戈尔远征记》,首先回顾了西欧史诗的发展过程。在同斯堪的纳维亚和盎格鲁撒克逊史诗和中世纪西欧成熟期史诗对比后,它指出《伊戈尔远征记》处在两者的中间地位,对史诗的阶段性发展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

运用对比手法最鲜明的例子莫过于俄罗斯人熟悉的本国文学。通过分析罗斯古国和西欧国家在中世纪时期体裁发展的不同,指出其性质是训诫—历史文献的文学。并且从其内容的比较来看,与西欧文学时常出现的反抗精神不同,古罗斯文学侧重于表现国家利益、爱国精神。因此,“从整体上看,基辅罗斯文学在中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留下的是一种独特的现象,它以互相联系的社会—爱国的和基督教—道德的特点服务于处在发展早期的封建国家的利益。”(661)

三、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中世纪时期的文学

所谓历史的眼光,就是超越时代的局限性,不以现代的观点界定、评判当时的文学形态。因为文学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由于不同时代物质水平和认识水平的不同,导致后代人与古代人对文学的理解不同。因此,为了客观地呈现历史时期的文学,需要摒弃现代人的标准,不以超越时代性为准则。《世界文学史》这本书很好地遵循以历史的眼光评价当时的文学状况。

比如,在讲述中世纪拜占庭地区内部不同语言之间文学的共同性时,从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程度出发,即当时任何语言的文学并没有形成当下以“民族”为划分的意识。也就是说,翻译文学与本土语言写成的文学之间并非如当下这般拥有极大的不同,那个时代不同语言的人们以“超国家性”的思想意识和“民族共同体”集体创作制度为指导。因此,“翻译作品同自古以来用该民族语言写成的作品并非互相对立,而是同它们连接成一个综合体。”(502)

除了注重从国家民族发展阶段性考虑外,该书还侧重于从当时人们的社会意识出发,评价文学内容。由于科学发展的局限,中世纪拜占庭地区的人们未能摆脱迷信思想,同时由于宗教信仰的因素进一步促使鬼神之说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因此,在研究此时期文学时,“无权把我们自己关于现实性的界限的观念强加给它,或是强加给它的创造者和读者,并据此在比如历史和传说之间,取材于日常生活材料的作品和取材于信仰和迷信领域的材料的作品之间,划一道迥然有别的界限。”(504)文学史的编纂若能秉持历史性的思考方式,不加以现世判断衡量标准,能更科学客观地再现古代文学发展状况,同时以历史性思维方式深入进去,能更好地评判古代文学现象。

四、进入文学史的作品评判标准多样化

此书采取按地域划分中世纪西方文学:拜占庭地区、中东欧地区、罗斯地区和西欧地区文学。在这几块区域内,由于西欧文学的历史地位突出,因此将其按时间分为两部分:早期和成熟时期,进行讲述。当深入讲解每块区域文学史实时,以不同体裁为划分条件。如介绍西欧成熟时期文学时,以不同文学体裁将其划分为拉丁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城市讽刺文学和醒世文学以及戏剧,共六个部分。虽然拉丁文学是以语言划分出来的,但是这一章节中分别介绍拉丁文学的教权主义体裁、俗事体裁和瓦伽恩特诗歌体裁。也就是说它仍然是以体裁为划分依据的。在介绍某一类体裁时,以不同民族或者不同国家为划分依据。如,早期西欧文学史诗体裁以不同民族为依据划分为:凯尔特史诗、斯堪的那维亚史诗、冰岛萨加、盎格鲁-萨克逊史诗、日耳曼人史诗以及卡累利-阿芬兰史诗。中世纪成熟时期骑士传奇体裁以不同国家为划分依据分成三部分:法国骑士传奇、德国骑士传奇和英国骑士传奇。

以上是如何结构安排中世纪时期西方文学的大致情况。真正体现文学史意义的还得是文学作品。将作家作品的举例支撑起每一体裁单元,通过不同作家的作品的介绍勾勒出每一个体裁的发展变化过程,一个文学历史的轮廓就此形成了。如介绍发展近两个世纪的普罗旺斯抒情诗,该书主要择取对这种体裁的发展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家和作品。首先,该书选取阿奎达尼亚的吉约姆诗歌,因为他是“典雅爱情”的首创者。然后,选择马卡布鲁的诗歌说明抒情诗向反映时代、批判道德准则方向发展。后来,吕代尔诗歌开发出离别之际的爱情题材。谢尔卡蒙则开创哀歌样式,贝尔纳·德·汪达杜尔则创立普罗旺斯抒情诗法则,同时帮助抒情诗脱离最初范本的语言。后期普罗旺斯抒情诗发展为两个路子:以韩波为首的隐晦派和以纪洛·德·波尔奈为首的明朗派,后者主要讲述贝特兰·德·波恩的诗歌。13世纪,随着法军的入侵,繁极一时的普罗旺斯文学辉煌也随之崩溃。

从以上例子看出,该书选取具有文学史价值的重要作家作品,结构历史框架。虽然依据这种标准的例子非常多,但不能说明它就是绝对的。该书除了选取具有文学史价值的作家作品外,还依据作品所具有的文化史价值,给这类作品以一定的空间安置。比如,在10世纪的拜占庭文学中,择取《论礼仪》这篇论文,因为当时的宫廷生活都被记录在此书之中。“这部文献之所以值得一提,与其说是因为它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不如说是因为它在文化史上的价值。”(526)同时,该书不光挖掘具有文化史意义的作品,也对已有著名的作品给予文化史方面的意义。比如,古代俄罗斯著名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对其内部太阳和月亮两个意象关于宇宙起源象征方面的分析,使“这类形象在《伊戈尔远征记》中具有独特的历史族谱学意义”(647)。

五、缺点与不足

文学翻译追求信、达、雅,将异国文字转变符合本国读者阅读习惯的文字是不容易的,因为其中涉及很多不同的语言习惯的使用情况。翻译文学经常遇到的语言障碍在这本书中也有所体现。首先,句子直译造成一定程度的误解,如“可是在这些诗歌里又有多少真正的诗意,多少细腻的心理观察……”(748)句子中的“多少”容易让读者误认为含有疑问语气,其实联系上下文,它表达的是强烈的肯定之意。其次,文章在翻译时经常出现一些怪词,难以理解。比如,“这种反映时代主要倾向的自然科学文学的重要特点是多方面的思想内容”(748)。所谓的自然科学文学到底指的是什么,让读者读起来觉得怪异。有些句子前后逻辑不搭,如“阿拉伯尔的学说在青年学生中间享有很高的声誉,并招来对作者的攻讦”(754)。句子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不存在递进关系,而是转折关系。

其次,该书经常以括弧的形式对正文内容做出进一步解释和说明。有时候括弧号内以举例子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正文内容。当时,它所做的解释太简略了些,没有照顾到中国人对古代西方背景知识的了解要比俄国本土人掌握的少。因此,解释没有带来应有的效果,反而加重了读者理解阻力。如“……动物语言故事……由于所塑造的动物多义性……再现了对世界的看法(我们在哥特式教堂中也看到了与此类似的现象)”(749)。由于中国读者对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认识并不清楚,所以在解释正文时,括号内部的内容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六、内容启示

本文主要讲解西亚和欧洲古代时期的史诗作品。史诗作为一种体裁,广泛流行于欧洲很多国家。从古希腊《荷马史诗》到中世纪前期冰岛萨迦、古斯堪的纳维亚《埃达》、盎格鲁-撒克逊《贝奥武甫》,再到中世纪成熟时期三大巅峰之作:《罗兰之歌》、《尼伯龙根之歌》和《熙得之歌》。反观中国,很多少数民族也有相应的史诗,但占我国大部分人口的汉民族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史诗。

有人可能反驳说《诗经》中有描写周民族的史诗,比如《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但从事实上看,这五篇都是周族子孙为了祭祀自己的祖先而作,属抒情文学中歌功颂德之类。而史诗是叙事英雄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的长篇叙事诗。因此它们不属于史诗。

通过查阅众多资料,笔者总结出四点原因。首先,中国宗教观念不发达。相对于鬼神,中国人更崇拜自己的祖先。这跟中华民族注重实际的价值观念有关系。周人早期在商人统治下,各方面都不及商;但他们勤恳、敬业,依赖天地恩泽和自我的努力,慢慢获得强大政权。这养成他们讲究实际、宗教意识淡薄的性格。到了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不语怪、力、乱、神”,这种黜玄想重实际的性格逐渐形成了。导致上古时期古代神话、传说未能得到系统发展,以神话传说为原型的史诗自然强大不起来。

其次,散文化观照方式与“诗言志”的诗歌本体观。诗言志的文学理论决定诗歌只能用于抒情而非叙事。叙史也只能用散文形式而不是诗歌。史的最高价值是实录,散文表达更准确和自由,而且中国古代对历史非常重视,史官地位也比较高。因此,很多民族用神话和想象“记录”历史时,汉民族史学已经有很高的发展水平。

再次,史诗大多经历几个世纪民间艺人口口相传,最终形成书面文本。在口头传承的过程中,艺人根据自我爱好对故事内容和模式加以创造。而汉民族文字发展早,阻碍了汉民族口头创作的发展,失去民间艺人的滋养。而且古代汉语诗歌都是用文言文书写,诗歌语言与生活语言不一致,使得很多民众丧失诗歌创作的能力。

最后,中华文明大致属于农耕文明,农耕可自给自足,安守一隅。因此中华文明是保守、静定的。农耕文明的天地雨泽,非人力所为。这种文化特性是“和平的”,也导致汉民族性格成内倾性的,崇拜圣人君子。而西方文明发源地希腊属于游牧文明和商业文明。由于土地稀缺、资源匮乏,他们便向外寻求生存。因此,文化是流动的,进取的,其文化特性是侵略的,其民族性格是外倾的,崇拜英雄。长篇叙事诗适合描写大型征战场面及英雄事迹,不适合描写无为而治的圣人。而且商业文明带来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为以娱乐教育为目的的史诗之发展,提供了场所与听众。而中国古代商业并不发达,也没有希腊开放的城市,因此缺乏人口众多的演唱场合等史诗传承条件。

七、总 结

该书以其发展、联系的眼光,将各地区的文学联接起来,形成宏观的气势;同时以历史性的观察方式客观再现古代文学状况,形成科学严谨的风格;最后,它以多样化的作品评判标准,选取影响巨大的作家作品,形成博大的景观。除此之外,该书语言翻译工作略有瑕疵,还需继续锤炼。如果举例能够更详细,那就更好了。总之,该书的出现,能给我们每一位学习世界文学史的读者带来丰富的感受。

注解【Notes】

①本文所引文献均来自高尔基文学研究所编纂的《世界文学史》第二卷下册。以下仅标明页码,不再一一说明。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includes all countries' literature and all regions' literature of the world written by Gorky Institute of World Literature. The paper evaluates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Volume II Part II from the aspect of method. It's advantages involve connect regional literature by the way of development and relationship; be good at comparation; treat elder literature in historical attitude;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are various. Lastly, the author indicate it's weakness and the reflect of it :why china lack of epic.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Connection Comparation Various

Xue Xiao is from Liberal Arts Colleg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Research areas are World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薛晓,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Title: The Macroscopic, Profound and Scientific Literary History—A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Volume II Part II

猜你喜欢

史诗体裁文学史
《俄罗斯的形象
——艺术体裁的修辞研究》评介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从《中国史诗》里读懂中国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梵克雅宝再现艺术史诗
史诗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体裁好
史诗与认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