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与黑》男主角于连形象研究

2015-11-14胡晓昕

世界文学评论 2015年2期
关键词:红与黑存在主义拿破仑

胡晓昕

《红与黑》男主角于连形象研究

胡晓昕

内容提要:作为法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转型之作,《红与黑》自问世以来,以其精细入微的心理描写、玲珑剔透的性格刻画、别出心裁的人物塑造、起伏跌宕的情节架构、广阔绮丽的社会图景深入人心。以下从本书主人公性格分析和存在主义哲学入手,浅析《红与黑》背后的深层精神内涵。

《红与黑》 于连 职责

一、《红与黑》概述

《红与黑》取材于一个名叫贝尔德的青年教师开枪射击自己女主人的情杀报道,主要描写了主人公于连·索雷尔怀着对拿破仑时代峥嵘岁月的激情的幻想,在渴望跻身上流社会的过程中各种复杂的经历和情感,表现了一代青年的凌云壮志和面对黑暗现实的游移与彷徨,以其细腻独到的心理描写和深刻的政治意义在浩如烟海的世界文学长河中独立一隅。

左拉曾说:“必须看到他从一个思想出发,然后表现一连串思想的展开,彼此依附和纠缠在一起,没有什么比这种连续的分析更精细、更深入、更意想不到的了。人物沉浸在其中,他的头脑时刻进行着思索,显现出最隐蔽的思想。没有人能这样好地掌握心灵的机制了。”这段话很好地概括了《红与黑》为什么是“心理小说”先河的开拓者。本书的心理描写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内倾性方向,有时以客观的态度表现人物对环境压迫的反应,有时借人物之口提出作者的分析,有时也直接发表见解。这些心理描写也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繁琐的渲染,而总是人物性格在特定环境和情势下的一种必然反应,并且又反过来投射在当时的生活场景中。他这种心理活动与生活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描绘,成为他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一个重要手段。形式多样的心理描写塑造和丰满了人物的性格,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也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二、于连·索雷尔的人物形象浅析

作者司汤达认为主人公于连是“一棵美好的植物”。在整部作品里,红与黑、明与暗、肃杀与热烈在于连身上碰撞和激荡。在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时代黑幕下,即使是要被黑暗吞噬,也要用尽最后一丝气力让生命开到荼蘼,绚烂绽放的刹那,刺痛了我们双眼。

(一)自我架构的高贵

书中这样描写于连的出场:“他朝敞棚走过去,进了敞棚,发现该守在锯子旁边位置上的于连,在比锯子还要高处五六尺的地方,骑在棚顶的一根横梁上。他非但没有当心地照看整个机械的运转,反而在埋头看书。”这样的出场非常惊艳,带着一种恃才傲物和孤芳自赏的气息,隐隐暗示了这个人在书中将要画出的漂亮弧线。

于连是否是高贵的呢?在任何一个时代的价值体系下恐怕都算不上。从血统上来讲,他是一个老奸巨猾的农民索雷尔老爹的小儿子,即使可能靠自己经营的锯木场有了一定灵活的收入,但其阶级地位只能算是农民或是小资产者。在他所生活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封建统治者试图恢复过去以血统和出身论尊卑的社会秩序,以于连这样的出身是不可能得到主流社会的尊重和认同的;从传统观念上来说,法国只分作巴黎和外省两部分,巴黎人天生就要比外省人高贵。于连所居住的维里埃尔仅仅是法国外省弗朗什-孔泰的一个小镇。但是于连却分明带着一种高贵和傲慢的气质、一种从高处俯瞰的神情出现在我们面前。那么,这一种高贵源自哪里呢?

一个人是无法摆脱其所处时代的,于连的思想必然跟时代变迁密切相关。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内在动力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认识到自己是人。”用思想家伏尔泰的棺木上雕刻的一句话来解释更为恰切:“他拓展了人类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于连必然受到了大革命后英雄主义尚存的法国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影响,也完成了资产阶级个性的觉醒和崛起。外化之后,从宏观上说是转化为了一种喷薄而出、汪洋恣肆的人生与社会的理想,从细节上讲就是他自我架构的高贵。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当这种内在尊贵与外在社会地位无法匹配的时候,痛苦就产生了,因为在他深深鄙视和唾弃着周围的人和事。在第一次见到德·雷纳尔夫人的时候,他虽然穿着与自己低下的社会地位相称的短上衣,脸上还挂着泪痕,却打扮得异常整洁,这也许可以看作他为了维护自己的高贵所做的习惯性修饰,却让夫人误以为是来找市长帮忙的乔装的女孩子。在贝藏松的神学院,他觉得学员都不过是“会被神学院最低等的幸福所满足粗俗的农民”,这在同学们看来却是“最愚蠢的虚伪和可鄙”。所以于连在我心中永远是那个高高地坐在横梁上的青年,带着他的高贵、他的骄傲、他的孤独,幻想着拿破仑时代力拔山兮的豪情和势不可当的锐气,鄙夷地注视只能在大地上蠕动的生灵。

(二)灵魂深处的隔膜

于连与很多人在灵魂上存在着隔膜,在市长家任教是如是,在贝藏松神学院如是,在巴黎的侯爵家亦如是。

1. 心性的纯净和空灵

“青年野心家”似乎已经成为了对于连的定论,他渴望进入上流社会,在巴黎侯爵府他甚至曾经干过肮脏无耻的特务勾当,事实上他首先是一个心性纯净而空灵的青年,这是由他自己的年龄和阅历决定的,也往往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点。于连生于一个并不显赫的家庭,又在相对闭塞的维里埃尔小城长大,这是一个从市长到市民都只对能产生财富而不是美感的事物感兴趣的地方,于连却不是这样。在市长乡下的别墅里,他会沉湎于与孩子们一起捕蝴蝶的快乐中,呼吸着汝拉山最质朴的空气,他的快乐来得简单而强烈,因为心性的空灵和澄澈,才会有这样的举动。在之后的情节里,于连为谋取个人利益也做出了一些违背本心的事情,比起那些顽固的保王党贵族及其门下搞阴谋的政客、刺探消息的奸细、给权贵当走狗的文人,于连依旧是一个美好的生命,他火热的激情、青春的张力穿透黯淡的尘雾,热烈地跳跃在字里行间。正因如此,他与周围那些老谋深算的特权阶级,与整个幽深的成人世界存在着严重的隔膜。

2. 幻想的升温和膨胀

于连疯狂地崇拜着拿破仑,幻想着一个“要么战死,要么36岁成为将军”的辉煌,“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是他内心深处不可动摇的决心。当他第一次出场时,就是在阅读《圣赫勒拿岛回忆录》;在他开始学习神学的两年以后的一次宴请教士们的晚会上,那股燃烧着他心灵的火竟然让他狂热地赞颂起了拿破仑来;后来还把拿破仑的画像藏在床垫中,险些被发现;他时刻以拿破仑来要求自己,对自己有时表现出的怯弱感到愤怒。

于连注视雄鹰盘旋翱翔的一幕被视为文学史上的经典桥段,雄鹰是拿破仑的具象,拿破仑作为一个王者是孤独的,幻想升温膨胀的于连也是孤独的,可以说他与书中几乎所有人物都存在隔膜,他仅仅是参加了维里埃尔欢迎国王御驾的仪仗队,就招来了上流社会的飞短流长。当时的社会不能容忍出身卑微的青年冲破自己阶级的限制,于连便与身边的一切都存在着灵魂深处的隔膜,环顾四周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只能上溯到拿破仑时代求相通。在封闭落后的维里埃尔小城,在神父、学生相互倾轧的贝藏松神学院,在腐朽糜烂的巴黎侯爵府,无论场景如何变换,外表怎样改变,他都依然故我,所以隔膜始终存在。直到随着一声枪响幻梦破灭,所有的后悔和愤怒都化作了法庭上摄人心魄的控诉和咆哮。

三、职责与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哲学主要讨论了存在先于本质、时间具有本质、人道主义、自由/责任、伦理考量至高无上五个论题,萨特提出了存在主义三原则,即“存在先于本质”、“人人生而自由,人人都可以进行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存在主义认识到,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萨特在通常的意义行使用“责任”一词,这也正是于连最重视的“职责”。

萨特强调了对于选择后的结果,每个人有无法逃避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于连的确是一位存在主义的英雄,因为无论是哪一条道路,都是于连自己做出的选择,并为之负责,虽然他曾经一度迷失在黑暗里,但“职责”却始终不能从他的头脑中淡去。当于连在法庭上说:“我绝不请求你们我不抱任何宽恕,我不抱任何幻想,死亡在等着我:它是公正的。我竟然企图杀害最值得受到尊敬和钦佩的女人。”那一刻,振聋发聩的声音响彻云端,让旁听席上的妇女落泪,让蝇营狗苟的特权阶级汗颜,更让整个世界为之动容。这个曾经一腔热血,颇有作为的青年,选择孤身一人面对自己做出的选择,不为罪行辩白、不对生活上诉。于连教会一代代青年庄严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对其选择负责——选择绽放、选择绚烂、选择用青春证明自己的存在,选择用远方写下生命的注脚。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 郑克鲁:《法国文学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第50—55页。

[2] 柳鸣九:《法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34页。

[3] [法]司汤达:《红与黑》,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4] [法]司汤达:《红与黑》,郝运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31页。

[5] 谭鼎莎:《试论〈红与黑〉主人公于连》,载《文学教育》2010年第2期,第18页。

[6] 郭成芳:《自我实现与悲剧人生——析〈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社会隐喻意义》,载《山东外语教学》 2004年第3期,第23页。

[7] 李有华:《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于连形象解读》,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35页。

[8] 郭建辉:《人的生存困境的呈现——〈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现代意味》,载《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第15页。

[9] 汪帮琼:《萨特本体论思想研究》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70—72页。

[10] 王梓屹、钟良:《谈〈红与黑〉中的于连》,载《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40页。

[11] 孙喜兰:《抗争中的遗憾——司汤达笔下于连性格解读》,载《时代文学》 2010年第4期,第33页。

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novel in France, The Red and The Black have won high praise continuously among readers in respect of psychology, language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Since Julien was struggling in the upper class, he was led to the distortion of his inner world because of his self-respect, pursue of authority and status, and his estrangement with cruel and selfish people. The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 Julien and his failure in this novel from the viewpoint of text in the novel and existentialism.

The Red and the Black Julien responsibility

Hu Xiaoxin is from College of Media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Research area is Theory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胡晓昕,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理论。

Title: On Julien in The Red and the Black

猜你喜欢

红与黑存在主义拿破仑
拿破仑的“理想之星”
“拿破仑大军”
情人礼赞
论电影《筋疲力尽》中的艺术创新
伍迪?艾伦电影的存在主义特色
只爱黑白红
红与黑
文学家笔下的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