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学术史研究的力作——评赵睿才《百年杜甫研究之平议与反思》
2015-11-14李德辉
李德辉
201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赵睿才博士的新著《百年杜甫研究之平议与反思》,该书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好书。全书约四十万字,叙述清晰,议论平允,内容丰厚,格局宏大,视野开阔,实为近年杜甫研究中的一部力作。其特色和成就主要有二:
一是资料搜括齐全,涵盖面广。书中从平议与反思的角度,清晰勾勒出百年杜甫研究的轮廓和轨迹,对每一时期杜诗研究的成果都有评述。读者徜徉其间,往往能有所得。例如,第一编1949年前、1949-1976年、1977-2004年三个时段的大陆地区杜甫研究,就分别以闻一多、冯至、郭沫若、刘大杰、萧涤非为代表的山东大学研究群体为重点,对各家分别用一节的篇幅来作专门介绍。对各个时期杜甫研究论著的重要作者,则并数人为一节来予以评述。每个章节前面还用一段提纲挈领的话来提示读者。比如,第三编即将1977至2014年初大陆地区的杜甫研究称为“思想解放带来的杜学中兴”,认为这种中兴具体表现在专著论文数量繁多、质量较高等方面。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这一时段又可细分为对“诗史”说的重新审视、“诗史”与“诗圣”的综合研究、“诗史”的逐渐淡出三个阶段。在每章节前,又置提示性话语,使读者的阅读效果要好很多,这种设计安排非常好。
二是学术评述公正有深度,资料编排有序。正如本书书名所示,它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做学术史回顾,而这也正是写作学术论文和著作所不可缺少的环节。一篇严谨规范的学术专著,必须以足够的篇幅、简要的文字来概述所涉论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这么做,既能体现作者对相关研究的了解程度,也表明了他的问题意识和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要把学术研究状况讲清楚,就必须以问题为视点来归纳诸家观点,逐个说明前人时贤在哪些问题上取得了进展,在哪些问题上还存在分歧,或止步不前。要做到学术评析鞭辟入里,解析问题犁然有当于人心,对他人之说就须怀有“了解之同情”,对他人所持的不同意见,也应保持一种“温情和敬意”。只有这样才能突破时空距离、文化观念的阻隔,超越个人见解的差别,对他人的研究做出公正、严谨的评价,对于前人在特殊处境下所说的话,也才能有穿透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于简单的是非评说。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说,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明白各种观点的来龙去脉、是非得失,让后学知道现在研究的预留空间,以及怎样承续前人的研究工作和如何深入开展下一步工作。作者深明此理,利用身在山东大学杜甫研究学术中心的优势,主要运用归纳分析之法,对于辛勤搜集到的各类成果加以综合、分类和比较,力图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在适当的时候上升为理论。作者从一开始就给自己树立了这样的目标。为此,该书坚持严格按照专题讨论来设计每个章节内容,一个章节只谈一个问题,每个问题又以时序为纲来组织材料,每篇文章都以简要的语句来概括观点,并交代论著作者的姓名和文献出处,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作者尤长于对相似、交叉或有抵牾的观点做恰当的归类,并揭示出其相互支持、争鸣、对立的复杂原因与关系。例如,第四章第二节“杜甫卒葬问题”,按照问题的不同,分为卒地、卒因、墓地三块,分写成三段依次述说各家的见解,并指出争议焦点所在。最后认为造成上述争议的关键,在于所谓对戎昱《耒阳溪夜行》诗、韩愈《题杜工部坟》诗、李观《杜拾遗补》三则杜甫卒葬材料的不同理解和认同程度。并指出,关于杜甫之死的考辨,萧涤非先生早有成说,基本可成定论,读者可以参看。这种述评方式,使读者不会陷入迷惑,而有大致清晰的方向和判断,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渐有心得,这是非常好的,也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