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置名著”之后的名著研究
——以《文学遗产》2000~2013为中心的探讨
2015-11-14王文君
王文君
“悬置名著”之后的名著研究——以《文学遗产》2000~2013为中心的探讨
王文君
主持人语:
名著研究历来是中国通俗文学研究的焦点所在,在整个研究格局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既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以小说为例,早在作为一门学科的草创时期,那些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就受到特别的关注,特别是《红楼梦》,围绕它进行的研究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的一个重要标志。小说如此,戏曲、说唱文学也是如此。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过分偏向名著研究的弊端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一方面是名著研究停滞不前,不断重复,另一方面则是不愿在非名著上下工夫。为此,上个世纪90年代有研究者提出悬置名著之说,引起学界的关注和热议。转眼十几年过去了,中国通俗文学研究的格局有没有出现根本的改变?其间出现哪些新的现象和问题?学界又该如何面对和解决?围绕着这个话题,笔者组织不同专业的博士生进行讨论,形成了这组文章。这四篇文章的作者两人为古代文学专业,一人为现代文学专业,一人为文学理论专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四篇文章所依据的数据也各自不同,分别为《文学遗产》、《文学评论》、人大复印资料和网络数据库,将四组统计的结果放在一起,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看出一些共性来的。当然四人的角度也是不同的,其中王文君的文章依据《文学遗产》所刊发小说论文的统计立论,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刊发名著论文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不小,内容多集中在版本与成书的考证,要从根本上改变小说研究的格局任重道远。邓瑗的文章依据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论文及索引论文的统计立论,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索引论文看,新世纪的名著研究依旧存在重叠与失衡问题,但从转载论文看,七大名著的比重在下降。名著研究已逐渐在集成与扩散两个方向上开拓,呈现出内外之间相互渗透的含混状态。她提出,也许不必“悬置”名著,而是应转换看待名著的视角或思维方式。贺莉的论文依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的博士论文进行统计,指出名著研究仍占有很大比重,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研究视野转变,对非名著有较多关注,并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杨正娟的论文以《文学评论》相关论文的统计为依据,指出从该刊刊行的文章看,许多文学文化现象得到关注,新的研究范式正在形成,名著研究集中、格局失衡的问题在这家刊物体现得不明显。
四篇文章也许无法解决这一重大问题,但提出的问题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希望能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苗怀明)
郭英德先生《悬置名著——明清小说史思辨录》一文曾呼吁研究者们悬置名著,突破名著赏析形成的文学史写作模式,以取得小说史研究的新进展。文中有竺青先生提供的统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学遗产》编辑部曾对该刊1980年至1995年发表的古代小说论文作过一个定量分析,在全部160篇论文中,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在内的‘名著研究’共有82篇,约占总数的51.3%。一部小说研究史,几乎就成为名著研究的组合史。”那么,在“悬置名著”口号提出后,研究状况较之前是否有所改观呢?笔者对《文学遗产》2000年至2013年十四年间所发表的古代小说论文进行了一个统计,共有古代小说论文151篇,整体呈现出以下几种面貌。
一 名著所占比例下降且格局有所不同
首先,名著所占的比例明显下降。笔者统计出2000年至2013年《文学遗产》所发表的古代小说文章,包括论文103篇,短文27篇,编辑部组织的相关论坛文章8篇,学者研究与书评5篇,研究综述4篇,札记3篇。上文所提到的七部名著的研究文章共有45篇,《水浒传》的单篇研究论文最多,有17篇(13篇论文,4篇短文),其后依次为《三国演义》13篇(10篇论文,2篇短文,1篇札记),《西游记》5篇(3篇论文,2篇短文),《红楼梦》4篇(3篇论文,1篇短文),《聊斋志异》4篇(2篇论文,2篇综述),《金瓶梅》1篇(1篇短文),《儒林外史》1篇,占全部小说论文的比例为29.8%。若除去论坛、学者研究、书评等尚有138篇,名著研究占32.6%。相比之前的51.3%,有明显下降。再结合1992年起《文学遗产》由季刊改为双月刊的实际情况,小说研究所占的比例还要更少一些。
其次,《红楼梦》的论文明显偏少,较以往的研究格局大不相同。古代小说的研究往往以《红楼梦》的相关论文最多,如陈大康《研究格局严重失衡与高密度重复——兼及学术腐败滋生的著述环境》指出,五十一年来(1950—2000)研究明清通俗小说作家作品的论文(其中尚不包括流派、文学现象、理论等方面研究的论文)共17831篇,其中“近90%都集中于七部名著,而且几乎每两篇论文中,就有一篇是论述《红楼梦》的。”此次统计仅有的四篇分别是2003年第4期曹立波《“东观阁原本”与程刻本的关系考辨》、2007年第2期刘世德和夏薇《〈红楼梦〉春草堂藏本》(短文)、2009年第4期刘世德《从〈红楼梦〉前十回看程乙本对程甲本的修改》、2009年第4期孙逊《〈红楼梦〉人物与回目关系之探究》。与以往红楼梦研究注重考证和索隐明显不同的是,其中三篇与版本研究有关,仅有的一篇与内容有关的是讨论人物与回目的关系,以庚辰本前八十回为研究对象,归纳了《红楼梦》人物和回目关系的六种情形,以前四种与个体研究相关的《红楼梦》人物入回目次数进行了统计,进而进行品评。
不仅如此,近年来文化学研究的广泛应用,涉及文体演变、主题类型的形成、小说理论的构建、文学文化意义的阐释等,从外部拓展古代小说的研究方法,倡导广义的文化批评,同时注重于小说现象的描述,对之前较少为人所关注的如图像、传播、叙事、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虽然名著的总体比例有所下降,但是专门的作家作品研究仍以名著为主,89篇专门的作家作品研究的论文中,七部名著占一半,如果去除掉多篇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名著所占比例还要更高一些。
二 名著研究偏重于版本与考证成书时间
上文已提到《红楼梦》相关的4篇文章中有3篇与版本相关,其他六部名著情况基本一致:17篇《水浒传》的相关文章,有11篇是关于版本和成书时间,版本考证方面有刘世德先生的3篇,对成书时间进行考证和商榷的有8篇,包括石昌渝、萧相恺和苗怀明的5篇,以及侯会和张宁从货币信息推断成书时间等3篇。《三国志演义》的13篇论文,6篇与版本相关,包括刘世德的4篇,另有日本上田望1篇谈及版本传播,以及1篇酉堂的稀见明刻本。《西游记》的5篇文章,2篇考证论文分别是和胡胜对闽斋堂本《西游记》渊源的探究和日本学者上原究一对世德堂刊本《西游记》传本的考述(短文),赵红娟《董说〈楝花矶随笔〉的发现及其价值》则涉及作者的考证。《聊斋志异》4篇论文中,有黄霖对蒲松龄不是《琴瑟乐》作者的考证。《金瓶梅》1篇,为许建平通过货币来探讨《金瓶梅》的成书年代。《儒林外史》仅有的1篇,与考证无关。即全部的45篇论文有25篇涉及版本或考证,占名著研究的一半以上。
郭英德曾指出:“他们习以为常地迷恋于小说作家生平思想的考证和小说作品内容形式的评述,于是小说史著述便成了作家、作品的展示厅。”“悬置名著”之后的名著研究所呈现出的趋势与之前略有不同,上述的考证文章以作品的版本和成书时间最为突出,通过搜求那些可以考证作品著者、时代、版本等的材料,表现出较为审慎的学术态度。已有的研究确如期待的那样已经走出了偏于文本分析与鉴赏的方向,转向致力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些问题也产生了较好的学术互动,最为鲜明地表现在《水浒传》成书时间的考察上。
《水浒传》的全部11考证文章中,有5篇是讨论成书时间,集中于石昌渝、萧相恺和苗怀明,分别是2005年第1期石昌渝《〈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续考——答张培锋先生》、2007年第5期萧相恺和苗怀明《〈水浒传〉成书于嘉靖说辨证——与石昌渝先生商榷》、2007年第5期石昌渝《〈水浒传〉成书年代问题再答客难》、2008年第6期萧相恺和苗怀明《〈水浒传〉成书于嘉靖说再辨证——石昌渝先生〈答客难〉评议》、2009年第5期石昌渝《明初朱有燉二种“偷儿传奇”与〈水浒传〉成书》。几位学者各抒己见,从现存与小说有关的文献、名物(如“土兵”、“腰刀”、“子母炮”、“碎银子”)等角度入手考察《水浒传》的成书时间,这次讨论在当时学界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文学遗产》之外的诸多期刊也有诸多文章来参与论争。“由于与《水浒传》成书时间研究相关的作者考定、版本溯源和本事探考等均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因此《水浒传》成书时间研究仍将继续争论,暂时还不能得到彻底解决。”研究者们对名著问题的积极谈论恰恰是名著问题本身的复杂,也是“悬置名著”之后名著研究仍为学界所喜爱的重要原因。
此外,从统计数据更可以看出,25篇文章中刘世德先生即有11篇文章,占了44%。其他如萧相恺、石昌渝、苗怀明、侯会等学者的名字也不断出现,名著的研究显然集中于某些专家学者。这种现象固然与《文学遗产》在学术期刊中的地位有关,却也说明现今的古代小说研究,年轻的学者或者博士生更难从名著中进行选题,对已往资料的把握不足,新材料发现的极端困难,难以取得成绩。
三 名著与非名著研究方法的相似
这一时期由《文学遗产》杂志部组织的相关论坛文章有8篇,旨在回顾中国20世纪以来百年小说史研究,总结已有的成果,目的在于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2006年第一期的一组文章非常有代表性,刘世德、谭帆、刘勇强、潘建国四位学者从不同视角来探讨小说研究的可能。如刘世德认为古代小说版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在于“探索作者创作过程中的细节和构思的变化,或者阐释作品传播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并呼吁打通古今;谭帆指出应“强化小说理论批评与小说史的有机联系、提升‘操作’层面的小说批评研究之地位和注重小说批评的文本阐释性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中所应重视的问题”;刘勇强认为“小说的文体研究至少可以从创作、小说史、文化、文学理论四个层面展开”;潘建国的文章指向近代小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这些文章固然能够就自己的研究专长为古代小说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悬置名著”的呼应,致力于从小说整体的角度来开展研究,都未提到如何处理名著的研究,也未能够从小说史上为对作为个案的名著谋得一个合适的位置。
与此同时,虽然研究者们已经开始研究小说文体特征、叙事模式及其源流演变等,并取得颇为引人注目的成果,但是那些理论探讨与批评实践却没有在名著研究中产生什么反响。全部的45篇名著研究论文,除去与文献密切相关的25篇外,其余20篇或考证本事起源,或着重于从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政治社会背景来进行分析,整体研究方法仍以实证的乾嘉考据为主,以《文学遗产》为样本的古代小说研究,尤其是名著研究,似乎与转型期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范式是相背离的。名著之外的专门作家作品研究虽然也以文献的发现与考证为主,但表现的方式却更为丰富一些。新版本的发现如新见《野叟曝言》同治抄本、稀见近代小说《谏果回甘》,又如对传教士小说的关注,对古代小说在西方汉语教材中的呈现等等,展现了比较广阔的视域。但在方法上,44篇讨论唐传奇、宋元话本的论文,运用的往往也是上述考证的方法;非名著的研究往往着重于文献的新发现,成点却不能够成线,对小说史整体的研究也并未能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以《文学遗产》为样本,或许不能够反映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全貌。如吴艳玲和潘承玉统计出《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至2011年间共发表论文1058篇,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等五大名著十年间就“分别发表了54篇、50篇、76篇、57篇、99篇专论论文,这还不包括将两部以上经典名著综合研究的论文”,名著所占的比例仍然相当大,《红楼梦》在其中仍是数量最多。专著方面,苗怀明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稳中有进》一文中也曾有统计:“截至2012年11月底,本年度已出版各类古代小说研究书籍114部,预计全年所出小说研究书籍将超过130部……就具体研究对象看,四大名著的相关书籍多达65部,如果再加上《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这三部名著,则相关书籍多达75部。其中,仅研究《红楼梦》的书籍就有45部,超过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些统计足以说明,在研究界,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名著研究仍旧是研究的重点、热点,名著为主的现象根本没有得到遏制。
名著所延伸出来的疑案、难题,就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吸引着众多研究者,引起广泛关注。名著的研究也能够为非名著的研究提供方法论上的借鉴,推动一些非名著研究的进步。但也必须注意到,即便是名著的研究也没有回到小说史研究中去。在2014年3月由《文学遗产》编辑部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前沿问题中青年学者座谈会”上,编辑石雷提议“小说研究要有经典意识,注重学术史研究”,这也说明“悬置名著”以促进小说史研究,仍然任重道远。
(王文君,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