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教传记文学研究史及相关问题刍议*

2015-11-14王丽娜

文学与文化 2015年1期
关键词:传记文学高僧佛陀

王丽娜

佛教传记文学研究史及相关问题刍议

王丽娜

佛教传记文学是佛教在汉地阐扬、发展的重要形式,主要包括佛陀传和佛弟子传、僧传、居士护法传两大组成部分,其中佛传有广、狭两种涵义。佛教传记文学具体可分为佛陀传记、印土圣贤传记(佛弟子传)、中国僧尼传记及其他类型传记(如居士传)四种类型。笔者提出,对佛教传记文学的属性、佛教传记文学的研究范畴和佛教传记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传记文学佛教传记文学佛传文学僧传

在卷帙浩繁的汉译佛典和中国古代典籍中,有一类记载佛陀和佛弟子、高僧事迹和神异故事的文学作品,称之为佛传或僧传。这些佛典内容为普通信众所熟悉,流播广泛。其中,佛陀的生平故事被归纳为四相、八相,并被运用在佛教造像、绘画和文学作品中。佛教传记文学的传播和阐扬对佛教的通俗教化和佛教的阐扬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目前,国内的文学史著作对佛教传记文学、佛传文学等较少给予深入研究。本文试图从文学角度梳理佛教传记文学国内外研究概况,并对佛教传记文学的内涵、文体及研究范畴提出些粗浅看法。

一 佛教传记文学研究史的回顾

佛传文学和佛教传记文学是西方学者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1823年,学者朱利斯在巴黎发表了《佛陀生平》。1848年,法国藏学家傅科斯的佛传典籍《普曜经》法译本出版,修订后以《释迦摩尼佛的历史》为名出版。1858年,毕嘉特出版了《瞿昙生平》,这本佛传专著在西方学界颇有盛名。法国学者辛纳整理出版了三卷本《大事》的最早校勘本。他认为佛陀是个传奇人物,是太阳神,而非真实存在历史人物。奥登伯格明确提出了反对意见,他的《佛陀的生平、教义及其僧团》中提出,佛陀确实是曾经真实存在的人物。后学者格利姆的《佛陀的教理:理性与禅定的宗教》也是一部优秀的佛传文学。

西方学者“他们的兴趣是从汉语文献里寻找印度佛教的史料。中国历史上西行求法的高僧游记或传记,最早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重视”。19世纪中期,法兰西学院的穆雷沙和其学生儒莲分别翻译了《法显传》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受到西方读者的欢迎。1952年,魏理出版了《真正的三藏及其他》,介绍了玄奘法师的求法历程和回国后的事迹,2012年再版增加了19世纪日本的求法者和五台山朝圣者情况。1997年,《玄奘:丝绸之路上的朝圣者》介绍了伟大的佛教徒玄奘十六年的西行求法和中亚的文化、风俗和艺术,2003年出版了修订版《跟随玄奘的旅游》。《玄奘和丝绸之路》介绍了玄奘求法过程中所记载的丝绸之路上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僧传也受到学者关注,较早进行了翻译。1994年,凯瑟琳翻译了梁宝唱的《比丘尼传》,译名为《比丘尼生活:公元4—6世纪中国比丘尼传》。美国学者柯豪嘉的《高僧:中古中国圣徒传中的佛教理念》,倾向于宗教行为的比较研究,以中国三部僧传为主,探讨了僧人的日常生活和宗教训练。

西方学者对佛教传记文学的研究有几个特点:其一,佛传研究的资料上主要从巴利语佛典入手,综合使用梵巴文献;其二,对佛陀是个“历史人物”还是“神话传说”的讨论;其三,对佛传典籍主要是《普曜经》、《大事》、《佛所行赞》展开校勘、翻译和学术研究;其四,学术视角上对佛传的撰写和研究,与通俗化佛传文学作品同时开展;其五,对西行高僧游记和中国僧传的翻译和持久关注,特别是玄奘和法显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学术传统,而比丘尼的研究也受到西方学者的重视。

日本学者也在一百多年前开始研究和撰写佛传,佛传研究著述纷至迭出,多达五六十本。笔者择各个历史时期较为重要的佛传著述做一简要介绍。井上哲次郎早在1901年就撰写了佛陀传记。1917年,常盘大定撰写了佛陀传记《释迦牟尼传》,介绍了佛陀生平的主要事迹。1924年,常盘大定又出版了《佛传集成》,总结了三藏中记载佛传的基本典籍。1936年,高楠顺次朗撰写了《释尊的生涯》,是日本佛传文学中颇值得给予关注的。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从悉达太子诞生,到太子出家、修行、成道、说法、归城、建立僧团到最后涅槃的故事。长井真琴撰写的佛传基本与《佛所行赞》的内容类似,介绍了佛陀的出生地、降胎、降魔、成佛、布萨安居、涅槃等。1944年,友松园谛撰写了《亚洲之光——释尊》一书。1960年,水野弘元撰写了《释尊的生涯》,介绍了释尊迥异于人类的降生、出家、成道、正法、说法、祗园精舍、涅槃等。1976年,増谷文雄和奈良康明合著《释尊的道:他的生涯与教诲》。上个世纪90年代,小山一行出版了修订版的《释尊的生涯》。992年,中村元的《释尊传》影响广泛,主要介绍了佛陀诞生的印度历史,居家婚姻情况,修道过程所达到的境地,重要的商人弟子的皈依,晚年经历种族遭虐杀等事迹。1998年,宫元启一的《佛陀:传统释迦形象的虚构与真实》。2003年,前田惠学全集出版,第一卷即是《如何看待释尊》。2003年,井上哲次郎所著,经岛园进、矶前顺一重新编纂整理出版了《释迦种族论和释迦牟尼传》。2005年,渡边照宏撰写了《新释尊传》。2009年,水野弘元出版了《原始佛教入门:从释尊的生涯和思想入手进行研究》。

国内学者对佛教传记文学的研究著述也不断涌现。梁启超先生早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就首次提出“专传”,并将《慈恩传》列入其中。郭良鋆的《佛陀形象的演变》,勾勒了巴利语三藏和大乘佛教经典中佛陀形象的变化,提出从原始佛教发展到大乘佛教时期引进了“菩萨”和“普度众生”的观念,佛陀形象上升到至高之神的地位。对佛传典籍的学术成果有孙昌武先生关于《佛所行赞》的专文《艺术性与宗教性的成功结合——佛传:〈佛所行赞〉》,探讨了《佛所行赞》迥异于中土文学的注重场景铺陈、注意刻化人物心理等文学特点。此外,还有侯传文的《佛所行赞与佛传文学》,袁书会《〈佛所行赞〉与中国文学》等单篇论文。台湾李坤寅的硕士论文《释迦牟尼佛传记的神话性初探:以八相成道为例》对佛传的神话性进行比较分析。

对三个僧传的文献和文学研究,是我国佛教传记文学的重点之一,学术成果丰富。汤用彤先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提出了释迦传记、印土圣贤传记、中国僧传、佛教通史等。台湾学者黄敬家的《赞宁〈宋高僧传〉叙事研究》,从叙事学的角度研究僧传记,中国僧传叙事源流融合了佛陀修行成道历程、中国史传传统的叙事方法和高僧的生命特质形成其独特的书写模式。

从文学和文献视角研究僧传是我国学者关注的重点。黄先炳的《〈高僧传〉研究》主要从史源学角度考证《梁传》,比较了其与《名僧传》写作手法的异同。纪赟的《慧皎〈高僧传〉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梁传》及相关文献的文本研究和《梁传》中的神异题材的社会学研究,探讨了《高僧传》合理的结构安排、简约洗练的文风、鲜明的人物性格、浓烈的感情色彩等艺术成就。耿朝晖的博士论文《释慧皎〈高僧传〉文学探析》,从篇幅论、取材论、互见论和神异论四部分来研究《高僧传》的特点,提出互见中突出提点式与多层展示式的互见法是《高僧传》不同于其他传记作品的一个特色。刘湘兰的《中古叙事文学研究》,从叙事学角度对《高僧传》的神异进行描写。方梅的硕士论文《〈高僧传〉艺术论》重点研究高僧传的传记艺术,分析了《高僧传》在僧传体例方面的开拓之功,探讨了《高僧传》叙事模式和叙事手法,从情感展示、人物品评、细节三个角度探讨《高僧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冯秋月的《〈续高僧传〉文学性初探:以高僧形象塑造为中心》,从文学角度探讨了高僧形象的塑造。陈柳冬雪的〈高僧传〉与〈续高僧传〉神异故事研究》,探讨了高僧的神异故,事类型、特点、宗教意义。刘飖的《魏晋南北朝释家传记研究:释宝唱与〈比丘尼传〉》从教内和教外两方面讨论了《比丘尼传》对后世僧传写作的影响。此外,金建锋、缐仲珊、王战睿等年轻学人的博硕士论文均涉及僧传的研究,不再一一陈述。

对佛弟子、佛典翻译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鸠摩罗什、玄奘等影响深广的翻译家。陈兰村先生的《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中介绍了《慈恩传》作为专传的文学价值。史素昭的《唐代传记文学研究》重点从《慈恩传》出发,探讨唐人开放而积极进取的爱国精神风貌,并就《慈恩传》与西游故事的流衍展开深入讨论。侯传文先生的《马鸣大师传:佛教文学的开拓者》,对马鸣卓绝的文学贡献进行了介绍。陈寅恪先生的《读书札记三集》中,曾对罗什的生平提出了很多敏锐的看法。吕澂先生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从佛教史的视角,探讨了罗什的生卒年、译经概况、门下弟子等。后孙昌武、陆扬、胡戟等学者都对罗什的生平传记从不同角度做过探讨。其中,学者陆扬对罗什传记的中外研究史做了回顾,并从罗什的母亲、神童罗什、罗什与中亚僧团、性与宗教精神等角度条分缕析罗什的生平事迹。对僧传的研究,中国学者主要集中在僧传的单传体裁、与中国史传的关系,僧传的神异故事、文学特点等。

二 佛教传记文学的内涵、文体及类型

前彦对佛传文学和佛教传记文学提出不同的学术看法。如1930年,许地山先生在分析梵语佛教文学类型时就敏锐提出“《纪传》文学”类型,即本文所探讨的佛教传记文学。他将“《纪传》文学”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是释尊的传记;第二是释尊所教诲弟子的传记;第三是佛灭后佛教中大师们传记。许地山先生提出的佛教传记文学的分类方法至今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吕澂先生在《佛教研究法》中提出佛传中有人格型和理想型两种佛陀形象,并将佛传在梵巴汉藏佛典中的分布情况加以梳理。郭良鋆提出梵语佛教文学有传记类、譬喻类、赞颂类几种类型。孙昌武先生认为佛教文学中的“佛传文学”、“因缘文学”、“因缘经”、“譬喻与譬喻经”是佛典中文学性最强的部分。山田龙城在研究阿含部佛典中也提出了“佛传文学”这一佛典类型。深浦正文在《佛教文学概论》中将佛典分为本生文学、佛传文学、譬喻文学等九种类型。英国学者埃利奥特认为佛陀生平传记有乔达摩的实际情况、行为和人们期待佛陀应作应为之事两种,第二种类型有超自然因素,且更为华丽可观。西方学者的佛教传记文学主要强调佛教传记的文献和文本研究,主要包括佛传、僧传的翻译和撰写。

笔者在前彦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佛教传记文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指佛陀传记文学,包括过去诸佛及其亲属、弟子、“敌人”的事迹。佛传文学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佛传文学主要指记载佛陀的各种本生、譬喻故事、佛陀降生、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等一生行迹的佛典,也包括过去诸佛到现在诸佛、未来佛的传记,其中涉及了佛陀“敌人”(主要指提婆达多)的事迹。佛传也被称为因缘、本起、大庄严、本行等。因缘、本生中含有不少叙事内容,有数量不菲的佛传。狭义的佛传文学主要指释迦摩尼佛的事迹,具体涉及佛陀降生、游四门、出家、降服摩罗、成道、转法轮、双树示寂、八王分舍利,其中还包括提婆达多破僧事,但不涉及过去七佛、佛陀前生及其为菩萨时的大行。第二部分是佛弟子传及各种僧传、居士护法传,如《龙树传》、《马鸣菩萨传》、《付法藏因缘经》记载二十八代祖师的传记,《阿育王传》等记叙佛教护法、菩萨的传记,还有汉地的各种高僧传,如影响深远的《高僧传》、《宋高僧传》、《比丘尼传》等。

十二分教中修多罗、祗夜、记说是三种基本文体。依此分类标准,佛教传记文学可分为史诗型、散文型和韵散结合型三种类型。十二分教中,前五支重于形式的分类,后几支倾向于善缘的叙述。因缘、譬喻、论议是十二分教中后成立的。从分教的角度对文体进一步分类,佛传文学主要采取因缘、譬喻、本生和本事几种文体。而佛教传记文学的范围更加宽广,除上述佛传文学外,还包括僧传、佛弟子传等,后流出的传记形式主要是散文型。

佛教传记文学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国内传记文学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中国传记文学共有四种形式。依此分类,佛教传记文学主要有专传和杂传两种类型。专传主要是一人一传,单独成篇的中篇以上单人传记,《慈恩传》即是专传。杂传是单独成书的类型,如梁《高僧传》、《宋高僧传》等。笔者以佛教传记文学所记载的传主为标准,将佛教传记文学分为佛传记、印土圣贤传记(佛弟子传)、中国僧尼传记及其他类型传记(如汉地的居士传)四种类型。

三 关于佛教传记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我国的佛教传记文学研究尚处在发展阶段。笔者认为,涉及佛教传记文学的一些学术问题尚待进一步明晰和探讨:

第一,佛教传记文学是否属于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尽管国内外一些学术成果都曾讨论过佛传文学或僧传文学,但多不将佛教传记文学视为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一部分。如韩兆琦先生认为《高僧传》等佛教僧传经典等可作为资料阅读,但很少有人把它们视为“文学”来欣赏。陈兰村先生充分肯定了《慈恩传》作为专传的文学价值,但对佛教传记文学的其他作品未涉及。薛锡振的《我国古代传记文学发展轨迹鸟瞰》一文,宏观概括了中国历史各个时代传记文学的发展面貌,也未涉猎佛教传记文学的情况。笔者认为,佛教传记文学虽无可避免具有宗教色彩,但其文学特质非常突出。佛教传记文学中的佛传继承了印度往世书和大史诗的写作精髓,而僧传则沿袭了我国史传传统。如三部高僧传融合了佛教八相成道的佛传程式,援引了我国史传的叙事特点,因此仍属于中国古代传记文学中的组成部分。

第二,佛教传记文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畴。通过对佛教传记文学研究史的回顾,我们发现西方和日本学者重视从佛教传记典籍入手,翻译、撰写佛陀、高僧玄奘的生平事迹,同时注重对《大事》、《佛所行赞》等佛传文献的校勘、整理。而日本学者也着意佛传文献的考证,并多研究其历史背景。我国学者对佛传研究相对薄弱,目前主要侧重对佛传、佛本生经等代表性典籍的研究,如对《普曜经》、《佛所行赞》、《佛本行集经》的探讨。僧传是我国佛教传记文学中的热点。有专门论述僧传文学的论著,也有文献整理和版本比对,有从史源学上探讨僧传与我国史传的关系,有从文学角度探讨僧传的叙事空间和叙事结构、文学特点、文体形式、语言风格等。而佛传文学在佛典中的概况,佛教文学与印度古典文学的关系,僧传与佛传之间的承继关系,以及僧传的文学特点等值得给予关注。

第三,佛教传记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二者关系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其一是佛教传记文学与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彼此的借鉴互动。佛教传记文学在体例、语言等方面继承和融合了中国史传的写作传统。其二是佛教传记文学与其他文体形式,如小说、戏曲等的关系。佛教传记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佛教传记文学中的各种神异故事、巫术咒术、动物报恩母题、美学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养料。如《慈恩传》对《西游记》、唐传奇的影响。佛教传记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笔者上述所提及,二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绵密影响和互动,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讨论。

(王丽娜,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后)

Research on Buddhist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and Its Related Issues

Wang Lina

Buddhist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most importantways of Buddhist expansion and development,consisting of twomajor parts:Buddha’s biography,and biographies of Buddha's disciples, monks,and household Buddhists.Buddha’s biography can be interpreted in both broad and narrow senses.Buddhist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Buddha’s biography,biographies of Indian Buddhist saints,biographies of Chinese Buddhistmonks and nuns,and biographies of other Buddhist related persons(such as household Buddhists).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maintains that further discussions are needed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 scope of Buddhist biographical literature,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Biographical Literature;Buddhist Biographical Literature;Buddhist Literature;Biographies of BuddhistMonk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印度古代文学的文本与图像研究”(13JJD750001)。

猜你喜欢

传记文学高僧佛陀
诗人写诗人的长篇传记文学《峭岩传——青铜的天空》出版
58年前朱东润先生的预见
异彩纷呈:传记文学研究70年
春·遇见
最后的说法
养身与养心
心中的镜子
唤醒良知
最美的佛陀
再冷酷的冰也会有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