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

2015-11-14张清华王士强

新文学评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片面长诗批评家

◆张清华 王士强

诗人梦亦非身上有着一定的“传奇性”:他是布依族,出生于贵州农村,却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在大都市的广州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风生水起,迄今已出版20余本书,堪称成果丰硕;他是一位先锋诗人,同时也是一位诗歌批评家,还写作小说、随笔、童话,甚至对时尚、服饰艺术也有深入研究,可谓涉猎广泛;他个性鲜明、桀骜不驯,很少在“诗歌圈子”活动,比较出世,而同时又主编民刊,是数个诗歌活动、诗歌论坛的发起人、组织者,很入世;他诗歌写作的水准与在诗歌界所获得的“名声”之间一定程度上并不对等,他出生于1975年,却很少被当做有代表性的“70后”诗人来看待……有鉴于此,本期“诗人档案”推出关于梦亦非的专题。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梦亦非的诗歌写作,大概可以用“极致性”。就目前可见的若干长诗和组诗来看,梦亦非对自己的诗歌要求很高,他的每首诗都力求写到极致,先锋性和实验性很强。梦亦非是“70后”群体中有着比较明显的“大诗”、“长诗”情结和体系性追求的诗人,也是其中不多的具有明显思想性特征的诗人之一。其“诗”中之“思”来源杂、路径野、密度大,往往能够独辟蹊径、曲径通幽、直探本源,余味深长、启人深思。他的诗有时探入民族、历史的深处,揭示亘古的生存悲剧,有时在精神的、形而上的迷宫中左奔右突,觅寻生命的终极价值与意义,有时以古典式的抒情表达现代经验与现代情感,在亲切与温和之中包含了辽远、幽深与冷峻。他执拗地、一根筋地与世界、与自我较劲,探测着诗歌、生存、思想的极限与边界,这种极致性立场在当今的诗人中并不多见。梦亦非对于语言有着超常的敏感,他的诗歌语言完成度很高,富于美感,富有生机与活力,很大程度上是在引领“时尚”而不是跟随“时尚”,诗歌应该成为现代汉语变革最为尖端的那一部分,这也是一位先锋诗人所应尽的本分。梦亦非的诗歌在某些人看来或许是过于用险、过于用力,对这种诗歌探索的评价不可能完全统一。但是,“片面的深刻”与“深刻的片面”或许本身就只有咫尺之遥,在当今这样一个温吞、表浅、昏昏欲睡的时代,是否需要一把尖锐的锥子扎向已然麻木的神经,以实现某种唤醒?梦亦非的诗歌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存在。

本专题中梦亦非的文章《文学伪词典》在形式与内容方面都比较特别,体现了他关于文学之未来、世界之未来的一些根本性变化的思考。青年批评家龙扬志对梦亦非所做的访谈中亦涉及了许多重要的诗歌话题,可以见出梦亦非的个性化立场与思考深度。青年批评家陈培浩的论文简洁、清晰、观点鲜明,他主要以长诗《儿女英雄传》为对象讨论梦亦非的诗歌创作,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主要是批评性的意见。文章有理有据,既能进入文本之中,亦能超出其外,对梦亦非诗歌的分析理性而辩证,文中所提出的“后现代诗学迷思”更是一个重要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猜你喜欢

片面长诗批评家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第七代批评家
四川彝族传统民间长诗鸟瞰
新锐批评家
天问:战争与人与文明
关于初中历史教材因“减负”删减教材内容的思考
论片面实行犯
论片面帮助犯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
画家和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