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15-11-13张庆良陈春颖
张庆良+陈春颖
摘 要 为了解决就业难和技工荒并存问题,引出了职业教育的学徒制路径。归纳了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区别,总结了现代学徒制成功案例和具体做法,指出了我国职业教育实践中技能薄弱的原因在于课程设置和院校评估的不当导向。剖析了原因,包含青少年学习历程跟踪,教育系统提供合适资讯,简化教育系统,分析了当前劳动力市场特点。提出了具体建议:职业资格证书,完全职业规划,生均资助水平,全日制教育和工作体验。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职业教育 学生 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10.004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Frame
ZHANG Qingliang, CHEN Chunying
Abstract The apprenticeship pa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introduced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difficulty and shortage of skilled worker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and modern apprenticeship is summed up. The successful cases and specific practices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are summarized. The weak skills of our country's vocational education practice lie in the improper curriculum ori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auses are analyzed, including track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young people, providing appropriate information for the education system, simplify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bor market are also analyzed.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complete career planning, funding level per student, full-time education and work experience.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construction
0 引言
近年来,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指导下,职业教育得到空前发展。职教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但是随着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增多,企业却发现难以找到符合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而出现“就业难”和“技工荒”并存局面,这也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服务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归宿,如何缩小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差距,提高企业和学生的满意度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焦点。
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根据学徒制发展,可以将其分为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传统学徒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师徒共同劳动完成教学,徒弟在师傅指导和影响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技术教育与传统学徒制结合产物,以企业用人需求、岗位资格标准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学校、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深入指导为支撑。
纵观世界职业教育实践,凡是技术发达的国家,政府均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运行。英国最初实行学徒制,后改办职业学校教育,近年又复归现代学徒制,并与国家职业资格挂钩,完成基础现代学徒制后获二级国家职业资格,完成高级现代学徒制后获三级国家职业资格,节约教育培训成本,提升劳动力技能素质,受到行业、企业欢迎;德国坚持把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双元制”支柱,为工业化和技术创新提供保障;瑞士中职学校学生,先要取得企业学徒合同后才能注册入学,每周在企业顶岗和在校学习时间大致为6:4甚至7:3。除此之外,还有澳大利亚TAFE、北美CBE等等,这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宝贵资源。
回顾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在校企合作、提高自身社会服务能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徒制构建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许多职业院校认识到相关工作的紧迫性,纷纷开始探索合作办学的新路子、新模式,并获得理想效果。然而,许多院校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并未真正建立起有效体制与机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学徒制涉及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学生等重要主体,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仍需尽快构建,尤其是校企合作、学徒机制创新研究还要加强,具有普遍适应性、创新性、有效性的学徒制、工学结合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2 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国际竞争对手拥有强大的制造业,而中国的技术教育仍然落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通过制造业投资实现经济增长的能力仍然有限。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太多的职业技术院校设置的课程价值很少或者没有职业相关特性。在院校评估时,各项性能指标鼓励职业技术院校提供这些不够资格的资质。应当鼓励真正高品质的职业教育,避免学生时间浪费和院校师资浪费,以保证学生获得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机会,这样他们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工作。
实践技能价值和个人相关,也和社会、经济相关。国家繁荣取决于高度发展经济、高层次技术技能基础。个体获得更大发展机会,实体经济腾飞均要求释放人才价值。年轻人选择的职业路线应当是条高速公路,而非是个死胡同。学徒制作为技能就业和国家繁荣的关键路径能实现经济增长,更高生活水准,社区健康,因此必须优先考虑职业标准。推动学徒制,培养建设国家未来的技工是劳动力市场价值观和需求,职业教育应提供不同内容、不同技能、不同教学形式。因此,良好的职业课程受人尊敬,具有价值,同时为教育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问题现状
行业、企业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应适度分担人力资源成本。当前市场存在的“就业难”和“技工荒”并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职业技术院校对学徒制认识不足,专业设置缺少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开发不够灵活,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量不足;校企合作学徒制模式及其关系缺乏稳定性,缺乏有效管理组织机构,制度保障体系不严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积极,无法合理分担职业教育成本,企业参与学徒制积极性不高;欠缺制度保障,未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主导作用。
尽管国家层面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徒制,但制度缺失、企业责任要求不明确,影响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同时也阻碍了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围绕“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出了新部署。今后,学校应当依托既有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尝试现代学徒制,整合现有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改革校企共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2.2 原因剖析
社会为其所有公民提供平等机会。在年轻人的世界中,良好教育是未来生活的关键因素,并为不断变化和不可预知的将来做好准备。
首先,教育系统没有对青少年学习历程跟踪和导向,给他们提供的项目是个死胡同。任何年轻人的学习项目,无论是学术的或职业的,应在广泛的战线上适应劳动力市场和教育进步。
其次,民众有权利知道事实真相。这意味着提供准确和有用信息,当事人能做出相应决策。对年轻人来说,他们选择的职业课程、资格,或者上什么学校决定了他们的一生。因此教育经费应为接受教育的人提供,而非为提供这种服务的机构提供。学术界和职业教育不要试图认为他们提供的所有一切都同样值得,对学生和家长而言更是如此。他们有权利知道自己选择可能会造成的特定后果,他们有权利知道哪门课程或哪所教育机构的质量更高。因此,政府有责任将信息提供给所有需要知道的人。问题不仅在于给予个人良好职业指导和建议,还包括监管学术机构。对职业教育进行自我中心式的微观管理本质上是无效的,同时还增加了政府担负的公共责任。
最后,教育系统需要极大简化,在给学生提供更好和更准确信息的前提下,开放教学和学习资源,鼓励创新和效率。以国际标准而言,中国职业教育复杂而不透明。中央政府指令重复而交叉,现在是到了改变院校微观管理和巨大官僚成本的时间点了。
2.3 劳动力市场特点
今天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应对劳动力市场的5个关键特点。
第一,年龄18岁及以下的人,教育或训练的主导模式是全日制。初中毕业后,几乎每个人会继续上学到18岁。这种现象对劳动力市场有连锁反应,并对青年劳动力市场解体负有部分责任。第二,职业教育必须承认当今劳动力市场包含青年劳动力市场。第三,雇主看重工作经验并非正式证书。但是好的学徒价值同他们习得的技巧一样重要,任何形式就业机会均为职业生涯增加价值。尽管证书越来越重要,但他们不能决定所有事物。工作经验提供了可替代的行进路线,并且许多正式资格可能根本就不值得拥有。第四,良好语言和数学水平是最有用和最有价值职业技能的必需组成。第五,因为年轻人频繁改变工作,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所以学生需要一般工作能力;教育系统需要快速、灵活地应对变化的市场。
今天的劳动力市场对年轻人很苛刻,经济调整加大了结构性压力。政府需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获得重要的和可再生的技能,包括就业中获得的技能。这意味着教育机构应关注学生需求,而非政府机构需求。资金和监督制度应灵活、高效,并直接针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政府应该把重点放在监测和保证质量角色上,提供客观信息,并退出对具体院校的微观管理。
3 建议
无论是职业资格还是学术资格,教育部应该明确区分哪些资格为评价学生习得基本知识的指标。决策标准应该明确、公开。必要时可由外部机构认可、咨询,但评估和验证需要确保国家标准适用于所有学生。
学生希望从规范的培训机构获得资格证书,国办学校应免费提供这些资格证书。无论这些资质证书用于测试,还是属于法律、健康、安全的要求。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为所有学生免费提供实践和职业课程。教育部应该检查现行政策中最低水平的学生能否达到这种水平,以期提高能够直接在高层次水平接受教育学生的比例。绩效管理指标和评估系统应该鼓励学校提供为雇主承认,或为其它院校接受的课程和资格。对于达到最低学习程度的人,包括许多差等生以及那些对正规教育不满的学生,政府应当努力对其核心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培训,这包含语言和数学。资金和绩效措施应促进学生在这些核心领域和就业结果上的提高,而非用于延长受教育的年限。
全日制高职院校提供的教学计划应包括执业资格课程,并明确潜在发展目标,以便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发展有助于其在技能、就业上的发展。教育部应评估学徒制框架是否具有足够的一般教育成分,以便学徒中的部分学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继续学习,或者接受其它类型教育。学徒制关系到雇主、特定岗位要求,在当地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可考虑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承办学徒制教育。
在项目基础上,以生均资金界定每名学生受资助水平。同时也应该考虑课程内容、学生团体等因素差异而加以调整。总之,应遵循学生原则。政府不要过多限制学生应当获得哪类级别、哪种类型的资格,学生有权追求自己的生活。为了改变学科或职业,学生或学徒横向移动包括“向下”移动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学龄人口有权免费接受全日制教育,雇主承担学龄人口学徒培训时,他们应能直接或间接地得到报酬。当学徒接受明确在职培训、教育,所学内容具有广泛可迁移元素时更应如此。教育部应该检查相应学徒合约,借鉴国际最佳实践,提高效率,控制单位成本,去除无附加值活动消耗。考虑到中小企业发展,可探讨小型雇主参与学徒制培训实践。职业教育教学相关评估应由有资质专业人员进行,目标在于提升课程、职业能力。他们不一定是教师,也不必持有教师资格证。
教育部应为其他非学徒的全日制高职学生提供工作体验,以灵活方式补贴雇主。应减少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干涉个人职业资格调节,而集中精力于约束职业资格授予机构。
4 结论
年轻人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相当多的人进入大学,家长的普遍愿望是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政府必须承认家庭和学生的期望,并认真对待自己承诺:机会平等。现实世界里,雇主看重雇员在就业场所的技能,看中学生在教室内获取的技术。大量高薪工作需要通过职业要求和具体工作培训来获取技能。教育保障问题同时反映了劳动力市场近期主要变化,然而,就什么是劳动力市场或什么是高等教育需求而言,许多职业课程并不像他们许诺的那样好。尽管中央政府不断重新设计、重新调整和重新组织教育机构,这些问题仍旧存在。质量良好、教育创新和成功实现借助于政府资金、优秀管理体系而实现。
必须使职业教育摆脱僵化、昂贵、集中、详细的做法,这样的系统成本高、反应迟钝、决定不合理,最好的系统代表了大量本土化决策和设计。中国是个人口大国,经济结构复杂。教育、培训机构、雇主众多,他们都是职业教育的活跃成分。他们需要更多的互联互通,并与设计、授予资质机构相联系。这并不意味着放弃责任,而是意味着:严密监管、事后评价,更少的微观管理和更少的集权专制。权力下放和灵活性至关重要,中央政府在保留核心责任的同时,应强化政策设计和质量保证。确保教育系统不断适应变化世界,跟踪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世界经济,年轻人长期发展相联系,保证基本质量。
年轻人和学生学习活动是教育机构关注的中心,也是资助和监督系统的中心。年轻人需要把自己的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教育机构需要帮助他们这样做,并为此得到报酬。政府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教育机构监督和管理均围绕这些活动展开。
文章提出了职业教育体系变化。提出了其组织和资金、监管结构、质量保证机制的变化。学校应对当地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做出回应,并使雇主更直接和质量保证相关,他们会给年轻人更多的专门指导。提出改动以提高系统效率,减少无关领域的直接支出,确保提供给年轻人的课程和资格具有真正的劳动力市场价值和信誉。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70-75.
[2] 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62-66.
[3] 龚春蕾.职业教育体系特色的国际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0(18):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