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科类院校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索
2015-11-13邓琳朱英刘峻峰
邓琳 朱英 刘峻峰
摘 要 就业工作是高校当前的重要任务,关系到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就业指导是高等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办学水平,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新时期下农科类院校严峻的就业现状,提出工作指导系统化、职商培养全程化、就业帮扶人性化、校企对接无缝化于一体的特色就业指导体系,针对、有效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毕业生。
關键词 农科院校 就业指导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10.007
Agricultural Colleg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Strategy Research in the New Period
DENG Lin, ZHU Ying, LIU Junfeng
Abstract Employment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current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lated to the fundamental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Career guidance is an important wa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quality education, improve education school level,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rate of graduates. In this paper, the new era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under the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put forward a systematic guide the work, the whole culture of career quotient, employment assistance humane, school-enterprise seamless docking at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eer guidance system, for the effective the training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integrated graduate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ollege; employment guidance; exploration
就业乃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安国之策。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是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质量和水平。2014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职业教育是国名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主责。”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逐步落实“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各类基层服务项目,现阶段,我国已初步形成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就业指导体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新的问题。
1 新时期农科类院校就业现状分析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就业基本形成“国家重视、地方配合;全员参与、服务管理”的指导培养机制。许多农科类院校在各项政策的推动、相关制度的保障下,审时度势,量体裁衣,出台顺应市场发展需求、人才培养计划的就业指导体系。但在社会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国家农业经济与农业人才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同时农科类院校由于受培育体系、生源结构、专业特点、经济体制的束缚,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宏观因素的影响,相比于综合型大学,农科类院校的就业现状更为严峻、就业体系建设呈现滞后性、保守性、单一性。
(1)国家政策倾斜不够,制度落实困难。第一,就业政策从“计划安排、统一分配”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毕业生的自主选择权利,但是由于农科院校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职业素质较低、择业心态不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很难凸显优势,较难全面、客观地认识自身,从而不能准确定位、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第二,我国在重点解决“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前往基层就业,但对农科院校大学生政策倾斜甚少,并未建立农业院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绿色通道。同时,基层政府由于制度、财力的制约,虽然求贤若渴,但对于国家规定的很多农村就业的帮扶、补贴、保障政策落实不够,导致大学生在基层就业的社会保障、个人发展、职称评定存在不完备、不规范、不具体的现象,故农科类院校毕业生对于基层就业望而却步。
(2)高校体制建设滞后,培养计划单一。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的塑造、职业心理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份系统的、长期的工程。首先,大部分农科类院开设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系统地培育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但由于农科类院校课程较为繁重,就业指导课程则定为公共选修课,或者大班制的必修课,课时相对较少,指导针对性不强。其次,农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不足。很多高校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推行就业“一把手”工程,但就业工作的管理人员大部分由行政人员兼任,并未接受专业、系统、全面的培训,指导思想更多为经验之谈,同时行政人员本身工作繁重,难以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进而让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出现滞后性、单一性等问题。同时,部分农科类院校重视就业数量、轻视就业质量,重视高年级指导、轻视低年级教育,指导目标短期化、指导内容简单化,指导过程形式化,从而使得学生群体不能全面、全程地接受职业教育。
(3)学生思想意识薄弱,职业能力欠缺。第一,农科院校学生就业观念错位,职商较低。由于涉农专业学费相对较低,吸引大量农村学生报考。部分农村学生性格内向,生活简朴,综合素质相对较弱,从而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缺乏职场自信心,较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第二,部分农科院校毕业生择业时眼高手低,急功近利。部分毕业生不能正视期望值与现实的矛盾,在求职过程中过度注重结果,追求“高工资、高待遇、高职位,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等就业心理存在,就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尴尬状态;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脱农”心理存在,毕业后不愿意回到基层就业,只在大城市竞争就业机会,但求职过程往往不如人意,从而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情况屡见不鲜。
2 四化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建设
农科类院校的就业工作取决于高校教育培养计划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协调统一。笔者结合当前农科类院校就业工作指导计划单一、培养模式滞后等现状,提出工作指导系统化、职商培养全程化、就业帮扶人性化、校企对接无缝化于一体的特色就业指导体系,更加系统、全面、规范地建设农科类院校的就业指导体系。
(1)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系統化。第一,领导重视,群策群力。校院两级应充分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管理工程,学校由党委书记、校长、党委委员等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院由院长、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就业专干等成员组织成立领导小组,并定期组织召开就业工作研讨会,深入了解用人单位择人标准,加强毕业生工作指导。第二,完善制度,明确分工。学校、学院应该结合自身发展现状、社会发展需求,制定《学校学院年度就业工作计划》《学校学院就业工作考核制度》《学校学院就业工作职责》等,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其次,落实班主任就业工作责任制。毕业班级的班主任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负有重要责任,组织毕业生班主任与就业工作领导道小组组长和副组长签订了就业工作责任状,细化工作要求,层层落实。第三,建立奖惩制度,鼓励全员参与。鼓励全体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将毕业生就业任务分解到班主任、论文导师、教职工等,对自己目标学生开展跟踪教育、就业推荐等工作,学校将就业任务完成情况与教师评奖评优、晋升加薪等挂钩。
(2)分类指导,职业素质培养全程化。就业指导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群体的个性与共性,按需切入,对其心理素质、职业技能、思想意识等方面开展针对性的培育。首先,分年级、分阶段,实现全面指导。坚持对学生四年大学生活进行整体规划、逐级部署,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分类指导,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开展了一系列适应各阶段发展的就业指导活动。如:大一开展以入学教育、专业介绍、就业前景分析为主的指导;大二开展以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行业前景介绍分析的活动为主的指导;大三则开展以目标(就业、升学、出国)分许、劳动法规、考研讲座为主的指导;大四可以开展以求职技巧、职业心理转变、公务员考试、基层就业培训等为主的就业指导。其次,积极引导,强化创业培训。学校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优化创业环境,同时也大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比赛,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
(3)热情服务,困难群体帮扶人性化。切实抓好高校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体现就业民生之本,也是整体提升高校就业率的有效途径。第一,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周密部署,积极采取措施,整合校内资源,挖掘市场资源,加强教育引导,重点针对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学业困难毕业生以及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群体开展就业帮扶工作。通过开展就业困难毕业生座谈会、实行“一对一”帮扶指导、出台“一生一策”指导细则等,深层次、多角度交流,促进其更好地就业。第二,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针对目前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高校应广泛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成长辅导室的作用,加强对毕业生心理的个案研究、指导和心理辅导,解决毕业生在择业中表现出来的因就业心理不成熟造成的就业期望值过高、追潮流、报冷门、择业标准不现实或遇到困难就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不良心理状态。
(4)内引外联,校企主体对接无缝化。市场需求是开展就业指导的着重点,以社会需求作为就业导向,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化是提升高校就业质量、提高就业率的重要保障。第一,引进来,积极举办专场招聘会。高校主动邀请各大企业进校园,开展校园招聘会。提前发布招聘信息,大力宣传,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招聘会。第二,走出去,开展名企行活动,将学生带到生产一线。实现学生与企业对接零距离化的最好方式就是把学生带到企业、下到生产线进行实地、实境参观、学习,获取对企业最直观、最真实的感受。第三,寻求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是新时期下的一种双向合作、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培养模式,也是进一步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提前确定市场开拓方案,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接受高校推荐的优秀实习生,实现学生的订单式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峰,杨芳.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21.
[2] 李德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