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铿:用“技术+资本”寻找器官再造密码
2015-11-13王岛
王岛
打开电脑,找到人体血管的三维模型,按下启动键,含有细胞的水凝胶便从3D打印机喷头喷出,一层一层覆盖。不久后,一个血管独有的中空结构就被“打印”了出来……这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而是时下最热门的3D生物打印技术。
3D打印技术最初诞生的时候,更多是应用在器械制造领域,比如钛合金、生物陶瓷、高分子聚合物等原材料的工业3D打印。而现在,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3D打印技术不断“试水”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产品打印,在医疗和救助领域彰显出更高的利用价值。
3D生物打印,让科幻成为现实
10月25日,作为3D医疗打印行业的标杆企业之一,蓝光发展旗下全资子公司四川蓝光英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3D生物打印血管项目获得重大突破,全球首创3D生物血管打印机成功问世。
这款3D生物血管打印机可以打印出血管独有的中空结构、多层不同种类细胞,这在世界上也是首创。今后利用该项技术打印出来的活体血管,可以用来替代受损或衰竭的血管组织,让器官再造成为了可能。“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美国毒理科学院院士、蓝光英诺首席科学家康裕建在发布会现场解读,“构建任何器官,必不可少的元素便是给器官输送养分的血管,配合蓝光英诺的‘生物砖技术,依靠云平台的数据模型支撑,我们借助3D生物血管打印机成功的实现了血管再生。这是构建一切人造生物活性器官的基础,蓝光英诺在实现器官再造的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3D生物打印的重大意义除了未来实现器官打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还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更优选择。“因为借助3D生物打印和生物砖,直接取自人体干细胞,其生理和病理状态以及对药物的反应都最接近于人体,远远优于现有的二维细胞培养和动物实验。因此对新药研发、药敏筛查、药物毒性和安全性检测等诸多方面都可能优于现有的研究和检测系统,其结果也更加仿生、精准、安全、有效。” 康裕建说。
此外,3D打印已经在改变传统医疗手术模式。未来医院可能是这样的:患者在拍摄了CT或者核磁共振后,如果看不懂影像,觉得不能理解医生所描述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可以选择3D看片模式。医生在拿到CT等二维影像资料后,如果发现病情复杂,也可以选择生成3D模式,在3D立体影像的指引下,突破手术难点和原有极限,提高手术成功率,实现精准治疗。
这场3D生物打印重大突破发布会还吸引了量子基金创始人、世界著名投资家罗杰斯专程飞赴成都参观、调研。罗杰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3D生物打印技术在未来不仅具有至关重要的科研价值,还将具有相应的市场价值。在美国乃至全球资本市场,3D概念、生物医药概念、智能制造概念一直是投资热点,而3D生物打印涵盖了以上多门学科,其高科技特性、生命科学概念必将成为未来投资重点。它对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和医疗科研都将产生革命性的突破。”
从个人情结到商业投资
这项世界领先的3D生物打印技术为什么会出现在中国成都、四川蓝光?据了解,一年多前,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大房地产企业,蓝光发展旗下子公司蓝光英诺开始参与研发3D生物打印血管项目,并入围“国家863计划”,科研时间为期三年,蓝光英诺仅花费一年半的时间就提前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据蓝光发展公告,已投入2.15亿元用于3D生物打印的技术研发和科研团队建设。走在成都高新西区西芯大道和迪康大道交汇处,“3D生物打印全球创新中心”的招牌已经竖起,更大的后续投资正在进行,全球首个3D生物打印创新产业园区——“蓝光·光谷” 主体大楼已经封顶,目前正在实施内装、实验室改造及实验设备采购,2016年8月底,就将建成投入使用。
近年来,对于中国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寻求转型并不新鲜,但跨界投资生物医疗领域还属鲜见。对此,蓝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铿说:“蓝光发展的目标是打造人居蓝光+生命蓝光。其中,地产+现代服务业属于人居蓝光,生物医药及3D生物打印则属于生命蓝光,完全符合公司战略转型、双轮驱动的远景目标和长远规划。”
杨铿坦言,对于投资大健康事业,他早年就有深深的情结,“我曾经想投资一个大型医院。这个想法来自于我多年前的一次体检经历,那场面可谓人山人海,堪比春运时的火车站。所以,这其中既是商机,又是一种社会责任,为了国人的健康事业,为了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杨铿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个“双轮战略”进行产业布局,即房地产是基础产业管“吃饭”,高科技、生物医疗做“孵化”,是今后发展的重量级目标。蓝光发展将构建一个以房地产与涉足创新性产业支柱的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主业的多元化产业集团。蓝光英诺成为了集团发展3D生物打印战略的主要平台。
蓝光发展董事长杨铿。
“科学家+企业家”
有了想法,寻求国际上的核心技术和尖端的研发团队,便成为当务之急。
彼时,康裕建也在为自己的科研找寻突破机会。过去的15年中,他专注于再生医学和干细胞研究领域。2001年,康裕建在美国路易维尔大学工作期间,曾参与、帮助学校成功实施了世界第一例全心脏人工移植手术,这类手术一共进行了14例。但每例价格高达25万美元、需要150磅体重以上成年男性才能承受的手术要求,让该手术深受成本、应用范围及生产工艺困扰,无法获得美国FDA批准。
3D打印技术的出现,让康裕建也想以此方法解决这个难题。他打出了人工心脏,并在猪身上实现了世界首例3D打印人工心脏全新置换手术的成功,但作为生物学家,他深知还有难题没有解决——因为不具备生物活性,无法解决血管内皮化、血管堵塞等问题。如何能把以上两个问题结合起来?
康裕建对此展开了研究,干细胞+3D打印=3D生物打印的概念就此诞生。后来他开创性的研发了“生物砖(Biosynsphere)”技术,用于复制胚胎发育时期的各种微环境,其将使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得到精确的定向分化控制,让器官打印成为可能,是器官再造的“钥匙”。而有了生物砖这个构建器官的生物材料后,实现器官再造还需要两件关键性的工具: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和3D生物打印机。“如何建立云平台?如何研发、生产3D生物打印机?这显然就不再是再生医学、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事情。这需要跨多学科合作,需要资本的力量,需要市场。”
在一些政府组织的招商引资、投资洽谈活动中,意欲投资生物医疗领域的杨铿和康裕建一拍即合。有了最初的“情投意合”,怎么样设定最好的合作模式,推动资本和技术的结合,并最终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杨铿要思考的问题。
“我曾经在国有企业干过很多年,也搞过技术开发。长期我都有一个困惑,那就是我们这些研究机构、大学里面有很多的专家、教授、学者,但是他们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很多人还是热衷于写几篇好文章,评一个职称。所以,我们长期地在寻找这种好的产品和技术。”杨铿对《中国新闻周刊》感叹。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后,杨铿一直在想,如果是科学家,他们这个群体怎么创业?是否可以通过创新创业解决技术转换为生产力的难题?
他将破解的着力点放在了激励模式的设计上,“我们今天的核心科学家都是我们的股东,现代企业如果没有一流的、最好的激励机制,你就不能称之为现代企业,你就不可能有留住最好人才的方法,持股计划是一定要做的,而且需要一轮一轮地做。”杨铿非常坚定的说。为此,他创造了“核心技术+资本”、“科学家+企业家”的新型创业模式,赋予科学家股权,设立合伙人机制,为科学家提供创业平台。
蓝光英诺从2014年成立之初便以创新创业型公司来创办,康裕建正是在这种模式下出任蓝光英诺首席科学家和首席执行官。在“技术+资本”的合作模式下,另一名“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先后受聘于英国利兹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高级研究员周惠兴加入蓝光英诺,主研3D生物打印机开发。资本和技术,企业家和科学家再次走到一起。
康裕建在发布会现场讲述3D生物打印技术。
生物医疗产业也要“互联网+”
定位为创新创业模式,蓝光英诺也像市场上所有年轻的创业型公司一样,努力向“互联网+”靠拢,并活跃在各种互联网活动中。近日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中,蓝光英诺作为国内乃至国际3D生物打印行业的代表,成为四川成都高新区唯一一家被推荐参展的公司。“不只是创业模式的革新,从技术层面而言,蓝光英诺3D生物打印也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形势下‘互联网+模式的典型代表。”杨铿说。
不同于一个年过5旬的传统企业家做派,杨铿非常喜欢强调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从蓝光英诺3D生物打印的应用市场看,能提高诊断正确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手术极限的3D看片系统;基于大数据健康云平台的智慧医疗等领域都需要广泛使用互联网技术。而我理解的‘互联网+更在于‘+的延伸、拓展,即和其他行业、技术的结合、嫁接等。”
为此,蓝光英诺提出了“英诺+”的理念,按照这种理念,未来蓝光英诺计划在世界范围内投资、收购、引进和3D生物打印、生物医药、再生医学等相关的人才、技术、实验室等。在10月25日的重大突破发布会上,蓝光英诺还和英国邓迪大学签约合作,将在3D生物打印领域和蓝光英诺展开深度合作,并还计划在纽约、香港、新加坡等地设立分支机构。
除了与海外研究机构和院校的合作,蓝光英诺也与所在地四川成都的医院建立了技术合作平台,并在3D影像系统的运用方面创下成功经验。蓝光英诺战略合作伙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采用3D影像系统,为一名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的患者实施了颈椎椎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据杨铿介绍,届时中国首个A级医学影像数据云中心将在四川成都建成。“这个平台的建成不仅为3D生物打印提供可行的数字模型支撑,而且为精准医疗提供了解决未来发展瓶颈问题的有效工具。”四川省副省长陈文华一行在上个月赴蓝光英诺调研后,也决定在四川省成立精准医疗推进领导小组,支持3D生物打印研发工作。
“蓝光英诺希望借助其独创的医疗影像云平台、生物墨汁、生物打印机和打印后处理系统四大核心技术体系,建立3D生物打印创新链,和世界范围内各大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共同拓展3D生物打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由此产生满足个性化健康需求的产业链,推动大健康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有人、有技术、有市场,杨铿信心百倍。“蓝光发展坚定不移地选择3D生物打印项目作为公司战略转型、双轮驱动的核心产业。我们期待和全世界共享生命健康事业。”杨铿说。